【探索 28-9】氣候變遷下的水質安全課題——我們準備好了嗎?

分享至

十八世紀末,工業革命的炬火熊熊燃起,化石燃料轉化成龐大能量推動機械,卻也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到大氣中,使地球在兩百年來不斷升溫,極端氣候出現頻率年年增加。氣候變遷造成熱浪、水災、森林大火等現象層出不窮,但大多數人通常不會意識到全球暖化對飲用水水質安全造成的威脅,今天的探索基礎科學講座,邀請到臺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王根樹教授,和我們分享氣候變遷下的水質安全課題,探討全球和臺灣在暖化下面對的嚴峻水資源挑戰。

講者、審定|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 王根樹 教授
彙整、撰稿|周書瑋

 

水資源短缺日益嚴峻

從小,地理課本就告訴我們地球水資源中只有百分之三的淡水,其中四分之三是不可利用的海水,剩下四分之一的淡水資源中,可利用的河川、湖泊和淺層地下水體所佔比例可說是微乎其微,也因此我們總是被耳提面命的告誡節約用水的重要性。根據統計,到二零二五年,估計會有二十八億人口生活在缺水環境下,到二零五零年更將增為四十億人。

來源:台大 CASE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水資源短缺主要可歸咎於兩大因子:一是需求增加,二是供應減少。需求增加導因於人口增加及生活水準提升,使人均用水及總用水量大幅增加;而人口爆炸式的指數成長,也使農業灌溉用水需求增加;經濟發展提升,工業用水需求也隨之上升,三項因子使水資源短缺問題更加嚴峻。供應減少除了歸因於現有可用水資源汙染,以及地下水過度開發外,全球暖化使原本供水或降雨充足的地區供水量顯著減少,水源短缺問題更加嚴重。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統計,未來在乾旱地區,平均降水量會減少,潮濕地區的降水量會增加,而極端降水事件將更加頻繁且強烈。

台灣在過去百年來增溫幅度高過全球平均,年均極端高溫天數也增加;降雨方面,年降雨天數減少,極端乾旱發生頻率提高,暴雨天數卻增加,溫度和降雨的不確定性使台灣面臨更大的氣候風險。此外,全球暖化造成南北極冰山融化使海平面上升,而台灣南部長期超抽地下水,兩者加成之下造成海水入侵危機,像是目前屏東沿海海水入侵的範圍已經超過十五公里。

 

氣候變遷對水循環和水質的影響

水文循環指的是水連續運動的過程,包括水從地表蒸發到大氣,凝結或凝固後降水至地表,透過逕流排入地表水或滲入地下水,最終儲存於地表或再次蒸發到大氣中。在沒有人為干擾或不嚴重,只有大自然正常運作之下,水文循環是生生不息持續變動的過程,水雖會流走但也會一直有新補充,但是人為影響會干擾水文循環。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水土保持不良:由於水土保持不良,高山地區降雨無法被留在高山,很快地流入海中,原本經由逕流留在地表的水體減少,居民可利用水體也因此變少,整體水文循環變得不適合人類生存。此外,全球暖化造成溫度上升,加速水蒸發,「大氣河流(atmospheric river)」概念應運而生,指的是本來在地表的河川因水體蒸發跑到大氣中,暖化又讓水持續留在大氣中,隨著風力運輸到某個地方,碰到冷空氣成雲致雨,使曾經的降雨區不再降雨,不是降雨區的地區反而降雨,水文工程師無所適從,不知應該將取水口設在何處。

短時間內的強降水除了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外,也會增加地表逕流,帶動沈積物、污染物和硝酸鹽等物質的移動,造成污水溢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進而污染飲用水,最終導致各種透過水傳播的疾病爆發,像是洪水過後,糧食作物可能會被牲畜或野生動物糞便中經水傳播的沙門氏菌污染。

來源:台大 CASE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降雨量增加和溫度上升也會提高水體中溶解有機碳(DOC)含量,提供水中微生額外營養,且溶解有機碳會和水中消毒用氯氣結合,形成更多致癌性氯化有機物,生成更多消毒副產物(DBP),威脅民生用水安全。

全球暖化使水溫升高,造成有害藻類和細菌大量繁殖,釋出的藻毒素可能直接危害人體健康;水溫升高也使水體溶氧量下降,水生生態系變得不適合生存。二零二一年南部大旱,曾文水庫完全乾涸,庫底土壤不斷曝曬增溫,暴雨過後土壤水分增加,青草在尚未泡到水的土壤開始萌芽,水漫過雜草後,雜草和其他植物殘體泡在水中釋出腐植酸等有機污染物,使水質惡化。

 

自來水事業未來展望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自來水事業必須對此超前部署,思考如何降低高溫和洪水對水質的影響,在乾旱或洪災時如何採取緊急應對措施,最重要的是透過整體流域管理,降低外在環境對水源水質的影響。翡翠水庫可說是整體流域管理的典範,水庫建置前經過完整的環境評估,且裝設自動水質監測系統,確保水源乾淨,且管理委員會發揮功能保護集水區,嚴格禁止人為破壞。此外,可以將多重屏障觀念應用在集水區管理,提高水域對氣候變遷的耐受度,所謂多重屏障觀念是經由水源保護、多重水處理、配水系統保護等三道主要屏障來確保用水安全,其中多重水處理包括篩除、混凝、沈澱、過濾和消毒等步驟,最後再進入配水系統和家戶。

全球暖化下,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但如果我們找到治本的方法,從水循環角度擬定治水策略,從集水區源頭做好水質管理,就能一定程度的減少各種汙染物(包括新興污染物)進入水體,將氣候變遷對水質安全的影響降到最低。

 

 

圖右為科教中心于宏燦主任、圖中為講師王根樹老師、圖左為主持人台大土木系詹瀅潔助理教授|來源:台大 CASE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Visited 132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