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把自己放在跟別人一樣重要的位置——專訪程淑芬投資長

分享至

10/25 (二) 程淑芬投資長主講:「永續金融與責任投資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

國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程淑芬 投資長|講師提供

採訪、撰文|湯 淨

審定|程淑芬

 

42歲,對程淑芬來說,是個人生重要的分水嶺:在此以前,家庭、朋友、父母都是最重要的存在,唯獨沒有自己;在此以後,自己與他人同等重要。

 
完美的利他主義:99分還不夠

對外人比對家人好,或許是程淑芬家庭的寫照。出生雲林虎尾的她,因為爸爸幫別人作保而家道中落,家中變得很窮困。即便如此,父母在外頭做工採花生,得到一把剩餘的花生時,仍會把花生煮熟,分送到左鄰右舍,自己家只留下一小把,給家中的七人分食。「樂於分享,不要怕自己有的太少」,是父親教會她的道理。但落實到生活中,便有些辛苦,對於家人,她經常是報喜不報憂,也不太會講不太好的事情給家人聽,有煩惱也不好意思講,經常自己默默消化。

因著家中重男輕女的觀念,程淑芬在小二就必須拿直徑一公尺的大盆,手洗全家的衣服、煮全家人的飯。幸運的是,家中的教育並沒有因為性別有所差別。因為她爸爸是長子,因為要幫忙家裡而無法繼續升學,這份遺憾讓爸爸決定:只要小孩願意讀書,就算借錢也會努力供他們讀書。但他也是個嚴格的父親,小時候,程淑芬段考499分,是全校第一名,爸爸仍對她說:「還差1分,要加油」,養成她完美主義的自我要求。

在剛出社會期間,程淑芬雖然對股票分析一竅不通,但肯問、肯學,力求貫通,為的就是要讓客戶有最正確的選擇。某次台股震盪,殺的所有人措手不及,包含分析師,程淑芬急忙向客戶道歉自己10檔股票錯了2檔,殊不知自己當時做的已經是正確率最高的預測。想著自己還不夠、還能更好,是程淑芬一貫的想法,但直到客戶說:「你如果真的誠心要道歉,就把下件事做對,那就幫了我大忙」她才跳脫慣性檢討自己的窠臼。

 

1%的「我」:戲劇帶來的自主

從雲林跨區考上北一女後,程淑芬的成績並不好,第一次段考,數學甚至只考了38分。即便在「覺得自己很糟」的心情之下,仍然有件事令她開心,就是她與戲劇的相遇。講到話劇,程淑芬不由得眼睛發亮,在採訪中,她也情不自禁配合人物變換聲調、帶入動作,讓我點頭如搗蒜。當時她的高中同學相當大膽,參加了建中話劇社,程淑芬也跟她一起加入。在加入之後,程淑芬便深深著迷於話劇的有趣之處:不是表演一個人,而是把角色呈現給別人理解。甚至,立志考上台大的起心動念也是因為戲劇。高中時,她跟著社團旁觀大專盃的戲劇比賽,那時台大奪得冠軍,她便立志要到台大加入戲劇社。當時,她就讀三類,爸爸期望她以後當個醫生,幫助弱勢。

為了進入台大,程淑芬放棄選填其他學校的醫學院,進入台大大氣系,一度讓爸爸難以諒解,整整2年不跟她說話。然而,幫助其他人的基因仍鐫刻在她的DNA上,她花了許多時間關心同學,只要同學心情不好需要幫助,她便會陪在對方身邊。尤其到了大學,她從中南部上來,便經常會關心來自中南部的其他同學。這份習慣延續到結婚後,每逢跨年夜,她會邀請留在北部的單身同事一起吃年夜飯。她自豪地說:「我還做過六十人的飯菜呢!而且我做菜很好吃,看到別人把飯菜吃光比自己吃還開心」。

 

探索自己的開始:在主管職學會罵人

加入台大戲劇社後,程淑芬赫然發現自己不擅於表達。沒辦法表達自己,在舞台上也演不出大動作,她發現自己的諸多限制。「我就很好奇為什麼同學這麼自在自信,以前我光是要講完一件對別人不滿意的事情,我就會發抖。」我便打趣地問她:學會吵架了嗎?說起來,也是直到她當主管,才開始學習罵人。

對程淑芬來說,「討厭」並不在她的情緒資料庫裡,如果討厭一個人,她就會睡不著覺;如果有人欺負她,她會絕望難過,但難過的不是被欺負,而是「人為什麼要欺負別人」。她可以安安靜靜坐著掉眼淚,一句話也不說;也可以在路上悲傷地走一個小時的路;但她不會、也不知道怎麼罵人。直到當了主管,她開始覺得:如果有件事對方不知道,那反而是害了他。她開始積極陪伴,跟別人表達對於事情自己的感受。這對程淑芬並不容易,她能討論生活哲思、也能討論專業,但對自己的感覺卻很陌生。

 

99分就是我:做自己的最好

一場產後憂鬱症改變了程淑芬。在她生完第二胎後,嚴重的產後憂鬱症襲擊了她。那時候她才發現:「我過去42年都為別人而活,我希望未來42年,至少把自己放在跟別人一樣重要的位置。」她開始去體會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最底層的喜歡、好惡,去反思從小到大讓自己快樂與難過的是什麼事情。因為即便她現在與父母關係緊密,那個小孩的她、覺得爸爸沒有空跟她表達愛的她、那個很lonely的她,還是在她的內心。

學習傾聽自己後,程淑芬終於可以接受,自己其實不完美。「我就慢慢覺得說,我很努力就是這樣。如果很努力就是這樣,為什麼我不能接受這就是我?從這個我,我怎麼樣可以發揮到最好?我現在要尊重那些結果,不要去糾結在我還不夠好這件事,因為一直糾結在那裡就不會更好。」

在結束訪談前,程淑芬突然跟我分享:她在1997年被國際財經媒體《亞洲貨幣》評選為台灣最佳營建業分析師,她有長達一年多沒辦法寫好報告,因為開始會怕自己寫不好,甚至也不敢看同業的報告。「不管你看過什麼,你有你的闡述,不用有壓力,做你的最好就好了。」她仍是那個在意共好、在意別人的程淑芬,只是現在,她也在乎自己。

 


探索講座第28期:永續發展的路口

 

(Visited 34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