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28-3】解讀全球氣候政治與能源轉型策略

分享至

你是否想過2050年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呢?當車輛不再依靠石油、天然氣,取代加油站的是充電站或加氫站,人們生活在兼具防洪和生態環保的海綿城市中,這是一個人類和大自然共處的理想世界。回到2022年的現在,這樣的理想無法一蹴即就,需要靠長期的累積和改變,而世界各國都正往這個方向努力前進中,我們又該如何在2050年達到減碳清零的目標呢?

彙整、撰稿|周方婷、台大科教中心

(本文整理自探索講座第28期 永續發展的路口-解讀全球氣候政治與能源轉型策略。講者: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公共事務研究所 林子倫 副教授)

 

1.5度C的未來地球:極端氣候新常態的挑戰

森林大火、暴雨、乾旱……正出現在地球的每個角落。過去,我們因為這些非典型和異常的氣候型態,而將其稱為極端氣候,但隨著它們越來越常出現,極端氣候儼然已成為現今社會的「新常態」。

自工業革命至今,地球溫度已經上升約1.1°C。根據現代科學家的研究和估算,人類必須將地球升溫控制在1.5°C內,否則將面對無法恢復的嚴重後果,而如何控制升溫,便是我們這一代面對的大挑戰。

現今排放至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大半來自人類日常使用的煤炭、石油,因此,若要討論氣候變遷,便不得不討論能源轉型。觀察各國的碳排狀況,可看出大部分已開發工業國家逐步降低碳排放的趨勢,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各國紛紛訂下了「淨零排放」的目標。

人類活動會產生二氧化碳,而植物體光合作用時會吸收碳,只要讓人類排放的碳,等同於吸收的碳,讓真正進到大氣中的碳量為零,即是淨零排放。要達成此目標,一方面可透過使用再生能源等方法,降低人類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則可以透過負碳技術捕捉和回收碳,及透過植物體吸收碳的森林碳匯,增加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全球氣候政治與淨零轉型的趨勢

當淨零排放已成為各國間的共識,國際政治勢必也會受其影響,目前,全球的氣候政治正往以下幾大趨勢發展:

  • 從科學到政治

我們過往總以為永續、環保是科學家的事情,如今,氣候議題已搬上政治談判桌。若30年後要達成淨零排放,各國該如何根據產業結構、國內民情等,部署長期淨零策略,是從政者應掌握的關鍵。

  • 再生能源及去碳化的影響

2020年,如太陽能、水力等再生能源的發電,已達到全球發電量的30%,再生能源的成本也大幅降低,不再只是富裕國家能夠負擔的能源,逐漸成為大部分國家更便宜的能源選項。

而隨著再生能源的發展,過往主導性的石油政治也隨之改變,人們一度擔憂去碳化會導致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但G7工業國的實例證明,去碳化和經濟發展並不一定有關聯,英國即在GDP成長的同時,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 碳定價概念

當工廠或跨國企業產生大量的碳排,卻沒有為此負起相對的義務和責任時,便會對整體社會造成危害。解決這個問題,將碳排「定價」是一個好方法,透過徵收碳稅或碳關稅,將排碳的成本內部化,已是現今全球經濟組織認可的解方。

  • 城市與次國家體系提升、企業扮演關鍵角色

在全球碳排放中,城市和企業兼佔據著相當重要的定位。目前,許多企業都加入了RE100,也就是承諾2050年前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大企業更能夠透過產業龍頭的地位,影響供應商、競爭對手也加入使用再生能源的行列。

  • 新氣候政治的崛起

讀者們或許還對四年前在聯合國會議上發言的氣候少女有印象,當她義憤填膺地說出How dare you時,背後代表的其實是氣候的世代正義議題。根據統計,1950年代出生的人類可以擁有350噸的碳排放量,但2020年代卻只剩下34噸。正如過去的行為由現在的世代買單一樣,現在的我們若不快採取行動,也將為我們的孩子、孫子等未來世代,帶來不公正的後果

 

臺灣2050淨零轉型路徑與策略
來源:台大 CASE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討論了這麼多國際社會的淨零趨勢和政策,回歸到我們居住的這塊土地,如今,臺灣的碳排現況為何?我們又該如何在臺灣達成淨零的願景呢?

臺灣自2016年起啟動能源轉型政策,至今已完成多項重要立法和政策,目前的目標為在2050年時,達到2005年碳排量的50%,並根據執行狀況分割為10%、20%等階段性目標。為了達到此目標,臺灣淨零轉型政策奠基於四大基礎:

 

    1. 能源轉型:持續發展水力、風力、太陽光電等再生能源,並開發新的再生能源,如氫能、深層地熱、海洋能等。
    2. 產業轉型:發展新形態的永續模式產業,如建置綠色製程、運具電氣化等。
    3. 生活轉型:將永續融入生活模式中,包含建置自行車、公路等綠運輸網路、營造電氣化環境等。
    4. 社會轉型:永續環保的同時,透過公正轉型和公民對話,避免轉型過程中傷害弱勢族群,發展民主永續社會。

透過以上四項基礎,結合科技研發,發展負碳技術,並搭配環保法規的訂製,臺灣目前的碳排量呈現下降的趨勢,至2020年時,已達到減量1.88%的成效。

 

淨零解方:從路徑到實踐
圖左為主持人台大土木係詹瀅潔助理教授、圖右為講師林子倫副教授|來源:台大 CASE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當然,距離減量50%的目標,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而對於國際社會來說,淨零排放也是同樣充滿困難和挑戰的目標。然而,儘管艱辛且跌跌撞撞,我們至少已走在這條正確的路上。
 
未來又該如何繼續往前走呢?技術的解方是必要的,就如同手機的發明取代了傳統多樣電子產品,我們期待科學的發展,為我們帶來更便利、更環保的新技術;利用上天給予的資源,我們可以建置與大自然共生的城市系統,發展以自然為本的解方;而將綠能結合公益,也可創造人文社會的解方。
 
永續環保是人類從未面對過的一大難題,面對這樣全新的挑戰,「走舊路,到不了新的地方」。淨零轉型需要的不只是實踐,更需透過想像力和創新,讓它成為Mission Possible!

 

 


探索講座第28期:永續發展的路口
(Visited 67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