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氣候變遷喝得到?氣候變遷與水質安全——專訪王根樹教授

分享至

11/29 (二) 王根樹教授主講:「氣候變遷下的水質安全課題-我們準備好了嗎?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

臺灣大學公衛學系 王根樹 教授|來源:講師提供

採訪、撰文|蔡志嘉

審定|王根樹

 

據經濟部水利署統計,從民國104年到109年,國人每日自來水生活用水量年年增加,最多達每日289公升。110年因為降雨減少,部分地區採取限水措施,平均用水量略下降至282公升。氣候變遷導致的降水不穩定,讓大家開始迫切關心水資源是否充足。但是除了洗衣、洗車、上廁所沖水以外,每天有將近兩公升的水被我們喝下肚,這些飲用水的水質和我們的健康更切身相關,我們夠關心它們嗎?台大公衛系的王根樹教授即將在11月為我們帶來「氣候變遷下的水質安全課題」,現在讓我們一窺這精彩演講的序幕。

 

與自來水的不解之緣

王根樹教授畢業自臺大土木系,雖然他現在的工作不是設計自來水廠,而是評估自來水的水質,但老師說環境衛生和土木工程事實上有著一定程度的連結,過去環境衛生就是土木系學生的必修課之一,因為「土木工程做的每件事,都要考慮到整個環境是否會危害到居民健康和生活品質。」他如此說道。教授在美國博士班的研究題目是如何提升飲用水的水質,回臺灣以後則致力於自來水水質安全的評估。幾乎是從學生時代起,就離不開自來水。

讓人好奇的是臺灣自來水的水質到底好不好呢?教授答道,水質好壞事實上並沒有絕對的標準,而是會因著民眾 (消費者) 的生活水平而受到不同的期待。過去三十年來,隨著經濟成長,臺灣民眾對水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當國人開始有機會出國旅遊,發現日本和美國的自來水可以直接生飲,也可能因此認為臺灣的自來水水質不夠好。

 

臺灣的自來水可以生飲嗎?

教授進一步解釋,由於新店溪的水質一向不錯,所以大臺北地區的水質檢測都在優良的標準內。早年他剛從美國回來的時候,中南部某些地區的水質確實還有待改善。比如高雄因為工廠、廢棄物污染,水質較不理想,且境內多石灰岩地形,因此水質也較硬。不過多年來政府已積極針對中南部的水質進行改善,現在全臺僅有的自來水高級處理廠就位於高雄,目前全國各地的自來水基本上都已經符合飲用水的標準了。只是儘管如此,為什麼還是少有人敢直接打開水龍頭取水喝呢?

教授常舉一個例子,出廠半年的瓶裝水只要在有效期限內且未開封過,大多數人都覺得可以安心飲用。然而瓶裝水一旦打開,就算只放了一天,也可能讓人覺得有衛生安全的疑慮。因為瓶子裡的水和外界的空氣接觸後,就有微生物進入孳生的可能。在臺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水塔,自來水從輸水管線進入水塔後放置的時間往往不只一兩天,這也是民眾不會直接飲用自來水的原因之一。教授坦言,若想讓民眾對自來水的水質更有信心,政府相關單位還有許多地方可以努力,像是提升淨水處理的技術、汰換老舊的輸水管線、更新住宅內的供水設備等等。

 

氣候變遷如何影響我們喝的水?

談到氣候變遷對水質的影響,教授說最大的問題就是「溫度」。溫度上升會讓水中微生物 (細菌) 孳生的速度激增,導致人飲用後生病的風險增加。另外自來水廠平時會使用氯來消毒,每到夏天溫度升高,氯反應的速度會變快,但水中的微生物數量及活性也高,就需要打更多的氯來滅菌,這時一些消毒副產物如三氯甲烷,在自來水裡的濃度也會特別高。

另一方面,過去數十年,甚至百年,才有一次的暴雨因為極端氣候的緣故變得越來越普遍,暴雨會自集水區沖刷大量的泥沙,也會將都市裡很多髒污物質沖入下水道,這些都可能增加自來水廠淨水的困難。教授說這部分我們應該多向鄰國日本學習,日本的自來水廠近年已開始多方研議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新時代。最初臺灣的自來水系統是由日本人引進的,現在我們更應該學習日本防範未然的態度。

教授最後鼓勵我們一起來關心自來水的品質,我們可以督促公部門為水質把關,也可以從自己的生活做起。民眾作為消費者,自然希望有高品質的自來水,但臺灣過去三十年來都沒有調漲過水費,在水費低廉的情況下,又要維持優良的水質,對自來水廠來說其實很不容易。就在自來水事業單位用有限經費逐步汰換老舊設備的同時,如果家中的供水管線過於老舊,我們也可以思考必要時在家裡拉一條專給飲用水的管線,並最好半年清洗水塔一次,讓我們的自來水用得放心,喝得安心。

 


探索講座第28期:永續發展的路口

 

(Visited 221 times, 3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