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裡的動物和牠們的產地|《從考古看甲骨:文字裡的古代中國》新書發布會 ▎

CASE報科學開設〈甲骨文與金文〉專欄已過三年,如今江柏毅老師終於將這些文章重新整理與校訂,集結成《從考古看甲骨:文字裡的古代中國》系列書陸續出版。本場活動將邀請江柏毅老師來與大家分享他從事甲骨文教育推廣工作的心路歷程,以及進行這些研究過程中的故事。並邀請賴建誠老師、周涵怡執行長,以及專欄粉絲的洪萬生老師擔任與談人,從師長、合作者、書迷的角色與江老師一同討論科普推廣路上一路的點點滴滴。如果你對考古有興趣、對文字有熱情、對古生物感到好奇,都歡迎與我們一同探索「甲骨文裡的動物和牠們的產地」!

Read more

稀土爭奪戰(2):稀土如何強化科技設備?

稀土元素能為現代科技開外掛,無論是電動車的強勁加速、手機螢幕的鮮豔色彩,還是耳機中清晰動人的音質,這些都有賴於稀土元素的應用。稀土元素的強磁矩、高矯頑力以及高密度的能階,造就了當今高效能的科技產品,也因此稀土的礦權成為了國際間相互爭奪的標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稀土元素如何推動現有的科技吧!

Read more

稀土爭奪戰 (1):稀土是什麼?它一點都不稀有!

2025年2月美國總統川普試圖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達成一項戰略協議,藉由對烏克蘭的軍事與經濟支持,換取美國在稀土元素開採上的優先權,這一舉動再次使稀土元素成為全球焦點。稀土元素雖名為「稀土」,但實際上其在地殼中的含量並不稀少,卻因開採困難且環保風險高,需要高科技技術進行開採,且分布高度集中於特定區域,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戰略要點。無論你的政治立場為何,都讓我們一起以科學的角度來認識什麼是稀土元素吧!

Read more

【探索33】地球求生計畫:變遷與調適

地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探索科學講座,帶著滿滿的知識春季回歸!重磅推出【地球求生計畫:變遷與調適】系列科普演講,邀請大氣、農業、防災及生物領域的專家學者,以科學視角剖析環境變遷在不同面向的影響和考驗,並探討人類如何攜手應對!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2025科學史沙龍——環境變遷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科學史沙龍2025:環境變遷】系列講座來報到~今年的科學史系列活動,以「環境變遷」為主軸,透過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跨域對談,從多元面向探索與我們環環相扣的環境變遷議題,在交流中碰撞出精彩的知識火花!

Read more

你聞起來像是我的家人——蜜蜂辨認同巢夥伴的方式竟是依據腸道菌的味道?

蜜蜂對於全球農作物的生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高度社會化的昆蟲,其社群結構嚴密,個體之間的溝通與辨識主要依賴化學訊息。在蜂巢的入口處,守衛蜂會負責把關,透過化學氣味與外觀特徵辨識進入的個體是否為同巢成員。然而,當同一片果園中有許多蜂巢,且所有蜜蜂皆屬於相同物種時,這些蜜蜂又是如何區分自己蜂巢的成員與外來者呢?

Read more

【開箱大學教授】薪水之外的人生價值|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邱聖貴副教授(下)

邱聖貴教授的研究重點在於開發新穎的二維材料合成技術,這些材料僅幾個原子層的厚度,展現出卓越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成為科技界的焦點。邱教授的團隊不僅致力於已有材料的改進,還在積極探索新型二維材料,期望能推動相關技術的革新。此外,邱教授專注於二維磁性材料研究、二維材料在光感測和氣體感測中的應用等,希望通過高靈敏度的光檢測器和氣體感測器,提升光通信、環境監測和工業安全的效能。透過這些研究,邱聖貴教授希望在教育和科研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臺灣的科技發展做出貢獻。

Read more

【開箱大學教授】薪水之外的人生價值|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邱聖貴副教授(上)

邱聖貴曾擔任台積電主任工程師,當時的他有著令人稱羨的高薪,然而,他卻因為女兒的一句話,堅定地放下了業界工作回歸學術領域。他先加入了中央研究院原分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並在經過兩年的預備後,踏上了大學教育之路。目前,他在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擔任副教授,儘管薪酬不及科技業的豐厚,但邱聖貴卻心甘情願。對他而言,這份工作擁有金錢無法代替的價值——因為它能夠改變人生。邱聖貴說道:「過去我受到師長的幫助,現在我希望能夠以同樣的方式幫助年輕人。」

Read more

植物的生存密碼——解讀種子傳播的策略

種子是植物生存與擴散的關鍵,配合不同的地理環境,植物在傳播策略上展現出令人驚嘆的多樣性。透過設計不同的果實與種子形態,使其得以利用重力、彈射、風力、水力與動物的協助,讓種子橫跨大地、漂洋過海,甚至搭上動物的「便車」完成生命的旅程。這些傳播方式不僅確保植物繁衍,也促進了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多樣性。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種子的傳播也備受挑戰,認識並保護這些自然機制已然是我們的責任。種子傳播之旅展示了植物在環境適應上的智慧,讓我們看見自然界的精妙設計與生命的無限可能。

Read more

深藏不漏的數據科學家

數據科學家是數據世界和商業世界溝通的翻譯員,他們不但對數據要有深度的理解,也需要對商業營運有一定的認知,才知道如何運用數據來發掘對研究和商業有影響力的資訊,協助商業決策和預測商業發展。他們也是數據偵探,擅長使用各種分析和統計技術發掘隱藏在數據中的知識,將這些寶貴的訊息轉化為可執行的藍圖和策略,解決現實生活中複雜的商業問題。

Read more

臺灣山岳的珍蟲——偽圓孔姬蜂屬一新種於臺灣之發現及其對該屬親緣位置的意義

臺灣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我們近期自高山昆蟲調查樣本中發現並發表了一種新種寄生蜂——截角偽圓孔姬蜂 (Pseudalomya truncaticornis Chen & Kikuchi, 2024)。偽圓孔姬蜂屬過去僅在溫帶地區或熱帶高山發現,因樣本稀少而被認為是極為罕見的寄生蜂類群。由於臺灣高山地區的採樣不易,且歷來幾乎沒有相關研究者,此新種的發表可謂意外之喜。我們也藉由分析新種的DNA序列重建親緣關係,探討偽圓孔姬蜂屬的親緣位置。本研究不僅為這類珍稀寄生蜂提供了新的資訊,還展示出臺灣高山昆蟲研究的巨大潛力。

Read more

從漂浮青蛙到量子科學:Michael Berry能從搞笑諾貝爾獎跨足真正的諾貝爾獎

每當諾貝爾物理獎即將揭曉,科學界總會開始討論可能的得主,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 Michael Berry 往往是備受關注的候選人之一。Michael Berry 的貢獻遍及量子力學和光學領域,有趣的是,他與 Andrey Geim 因 「漂浮青蛙」 實驗獲得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然而,Michael Berry 更為人熟知的是他在量子力學中提出的「貝里相位」,這一現象不只被記載在所有量子力學的教科書中,也成為量子科技發展的基石之一。Berry 相位僅依賴於系統的路徑,與時間無關,也就是說這一個相位的累積具有天然的抗干擾能力。這些成就讓 Michael Berry 不僅在科學界聲名卓著,也讓人期待他能否成為同時獲得諾貝爾獎和搞笑諾貝爾獎的雙料得主。

Read more

【開箱大學教授】信心和勇氣能帶你走得更遠|臺大昆蟲系林柏安助理教授(下)

曾經的那個熱愛昆蟲的男孩,如今已實現夢想成為昆蟲系教授。他將自己在國外求學時所感受到,教授對於學生的平等、自由與信任帶回給自己的學生們,期望彼此之間能敞開心胸地進行討論與交流,因為對他而言,透過即時的意見交流,才能改進自身或研究上的不足,進而不斷進步。他也期許自己「春去秋來,你我如初」,秉持最初那顆純真的心,在自己的領域持續耕耘精進,並用自己的專長,為未來的世界能夠有所貢獻,成為學生們會嚮往成為的標竿,並且在未來有朝一日可以成為這個領域的世界權威。

Read more

【開箱大學教授】信心和勇氣能帶你走得更遠|臺大昆蟲系林柏安助理教授(上)

走進林柏安老師的研究室,便會看到滿滿且繽紛地各種植物,既療癒又文青的實驗室風格讓人耳目一新且印象深刻。聽著老師分享植物和昆蟲之間交互作用的各種故事,以及這些知識在因應氣候變遷中的應用潛力,著實振奮人心。他從小就立志在臺大昆蟲系任教,現今如願以償,並期許自己能夠「春去秋來,你我如初」,希望永保這份信念,持續守護他所熱愛的昆蟲學研究領域。

Read more

被眾人忽略的潛在食物資源——常見菊科雜草紫背草作為入侵性秋行軍蟲的替代性寄主植物

害蟲是對經濟作物如糧食和蔬果有重大危害,造成人類經濟損失和糧食安全的昆蟲,也因此農業昆蟲學者們焚膏繼晷地專研著害蟲們對作物的危害和防治手段。然而一些害蟲種類擁有極高的食性範圍,即使在作物收割之後,仍有能力利用田間雜草中的寄主植物來繼續完成生活史,等待下一輪的作物栽植,這便是「替代性寄主」概念,但由於雜草的種類極多且辨識不易,這部分研究相對較少。秋行軍蟲原產於熱帶美洲,是危害水稻、甘蔗、玉米及多種蔬菜的大害蟲,其自2019年起入侵台灣並造成危害。在蕭昀博士等人近期發表於日本應用動物昆蟲學會的會刊「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的研究中,他們從飼養實驗和空間分布的角度證實泛熱帶區域常見的菊科雜草紫背草(Emilia sonchifolia var. javanica)可作為秋行軍蟲的寄主植物,因此是潛在的替代性食物資源,值得未來持續關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