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著?來一杯「萵苣」吧!
■現今萵苣的祖先是一種被稱為毒萵苣(Lactuca virosa)的植物,可在埃及的壁畫上發現其身影,其乳汁的毒性具有類似鴉片的效果。過去的古羅馬人甚至會在飯後來片萵苣協助午睡.
Read more■現今萵苣的祖先是一種被稱為毒萵苣(Lactuca virosa)的植物,可在埃及的壁畫上發現其身影,其乳汁的毒性具有類似鴉片的效果。過去的古羅馬人甚至會在飯後來片萵苣協助午睡.
Read more■想必各位都知道這種常常於肉燥或乾麵上提味的紅蔥頭吧?關於紅蔥頭的介紹,我們先簡單地從分類上開始說起:紅蔥頭在分類上屬於石蒜科蔥屬的植物,多數石蒜科植物的共通特徵是有如鱗皮般的膨大地下莖,例如大蒜、洋蔥。此外,石蒜科植物最出名的還有它們特殊構造的花朵。實際上所謂的石蒜指的就是在日本的墓園常見的紅色花朵曼珠沙華,或者說它另一個較通俗的名稱,彼岸花。
Read more■斑點鈍口螈與一般蠑螈不一樣的點在於:牠是唯一會在自己的生活史中與藻類共生的蠑螈,也是唯一有這個現象的脊椎動物喔!在1888年首先由奧爾(H. Orr)觀察到胚胎中有綠藻。1910年藍伯特(F.D. Lambert)將胚胎內的單細胞綠藻命名為Oophila amblystomatis。
Read more■隨著人類一步步侵占野生動物的棲息空間,動物們或許逐漸發現,最好的生存策略是 – 避開人類的活動時間,當個「夜貓子」;然而,這樣的改變,也可能為牠們帶來其他風險。
Read more■即使沒有中樞神經、沒有大腦,社會性阿米巴 (social amoeba) 誠如其名,是一種同時精通「敦親睦鄰」和「勾心鬥角」箇中玄機的社會性單細胞生物。 此話怎講?
Read more■植物無法自主脫離不適合生存的環境,因此它們必須不斷感受及監測環境的變化,做出自我調節,以求在生存條件改變時能存活下來。而植物是如何感受到乾旱或寒冷等外在威脅的呢?
Read more■過去我們常聚焦在氣候變遷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如今,研究發現,大氣裡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很可能會導致稻米的營養成分下降。
Read more■位於西熱帶太平洋上的婆羅洲和新幾內亞氣候地形環境相似,但是島上的生物相 (biota) 卻迥然相異;澳洲和新幾內亞的氣候地形迥然相異,但是生物相卻相對類似。這個奇特的對比,啟發了當時在印尼諸島到處採集動植物標本討生活的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 (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 ,於 1855 年提出知名的沙撈越定理 (Sarawak Law)。華萊士的發現,不但是刺激了遠在英國本土醉心於藤壺研究的達爾文,使其不得不加緊速度發表遲遲不敢公開的演化論,也成為日後生物地理學 (biogeography) 研究的濫觴。
Read more■試著設想,你一個人走在偏僻的鄉道上,遠方有幾隻狗,突然開始朝著你的方向大聲吠叫與齜牙咧嘴,頗有威嚇的意味。由於這條鄉道沒有別的岔路,兩旁都是田地,此時,眼見狗群逼近,你會選擇:(1)轉身離開或跳入田裡;或者是(2)昂首迎戰?
Read more■鳥類在天空中由高往低處快速俯衝後爬升,彷彿在空中進行華麗的潛水特技;無論是對世界上飛行速度最快的游隼、還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蜂鳥而言,皆是與生存息息相關的重要策略。
Read more■主張「生活環境越熱的動物體型越小」的博根曼定理,流傳至今已百餘年。然而最新的研究顯示,這套看似不證自明生態鐵則,或許只是學術成果發表過程中、正向結果偏差所造成的幻覺。
Read more■相信許多人對於「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都不陌生,就算是沒有生物學相關背景的人也大概都有些基本的概念,知道保育生物學的一些大目標 – 像是避免物種快速滅絕、生活棲地大量消失及維持其整個生態系的功能等等。
但聽過保育「古」生物學(conservation paleobiology)的人,可能就相對的少了許多,而光是聽到這名詞的時候,也大概都會抓抓頭、皺起眉頭,不是很能清楚的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到底這「保育古生物學」想表達些什麼,畢竟「古生物學」基本上都是在研究與探討已經「死」很久的生物類群們,還有什麼好保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