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音樂,竟能有效提升數理能力

根據2019年Gugn、Emerson、Gouzouasis等人發表的論文,他們調查了4所公立學校,共112916名學生的各項成績和音樂成績的關係,發現了學校的音樂成就和其他科目的成就呈現正相關,如果學生學習的是樂器音樂,會比聲樂的效果還要更顯著,而如果投入音樂練習越多,考試成績也會越高。這些研究成果顯示出,若多年投入於樂器音樂,有助於高中學業的表現。

Read more

什麼?原來母音是有顏色的

19世紀浪漫主義前期的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Franz Liszt)是一個擁有「聯覺(synesthesia)」的人,當他聽到音樂的時候,他能夠看得到音樂的顏色。在他指揮的時候,會向演奏者指令「請演奏的更藍色一點!」到底什麼是「藍色一點」真是讓人摸不著頭緒。究竟聲音和顏色的關聯是什麼呢?

Read more

無法自拔的打遊戲!談腦部與網路遊戲成癮的關係

很多腦部造影研究顯示,網路成癮的運作機制,與衝動控制障礙、強迫症,還有其他物質成癮症狀相似,它們都涉及某些共同腦區,比方說: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學者發現當網路成癮受試者進行注意力偏誤測驗時,若看見電玩圖片,右背外側前額葉、眼眶額葉皮質、兩側前扣帶迴 、尾核、內側前額葉以及伏隔核的活化程度均比常人強,這些區域涉及了目標導向活動、酬賞評估、目標偵測、學習、情緒強度、經驗回想、記憶、注意力、衝動控制與自動化學習歷程。因此長久依賴特定物質,無論是網路遊戲、藥物或是精緻食品,確實會讓人對相關線索越來越敏感,而過往的經驗又會強化感覺,使人不得不屈從於強烈的衝動,繼續採用相同的行為/物質來滿足慾望。

Read more

腦海中的語言辭典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Gallant 實驗室揭露了人類大腦皮質層的詞彙地圖。由Huth等人的研究團隊,在2016年發表了相關研究。「語義學(semantics)」研究語言的意義;大腦皮質層中用以表示語言意義的區域稱為「語義系統(semantic system)」。語義系統是否有所謂的「地圖」,意味著這些語言的意義會依照某種規律或分類方法來排列

Read more

「傳音入密」不再是空想功夫──解碼腦波訊號

知名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虛竹得到段延慶以「傳音入密」之術,得知珍瓏棋局的走法,即使自己全然不懂棋,也被當成天才棋藝神僧。若將場景轉移到現代腦科學工程現場,使用「腦對腦介面(brain to brain interfaces)」,讓我們不用開口、不用身體任何指示動作、不用先練好上乘內功,也可以「傳音入密」,指導遠方的某個人玩俄羅斯方塊。

Read more

一切盡在不言中,品酒也有庖丁解牛般的神技

Parr、Haeatherball、White曾經發表了一篇比較專家和生手的品酒行為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作者想要知道專家是不是擁有更好的嗅覺敏感度,使得專家比起生手更能辨別和酒有關的氣味。而且既然專家訓練有素的話,是不是專家在提取過去訓練的那些「記憶中的氣味」的能力,會比新手來得更好?在嗅覺敏感度的這個問題上面,心理學常常採用的實驗方法叫做「訊號偵測理論(signal detection theory)」,在這裡,氣味的訊號偵測方法是先由研究者收集了三十種不同的味道,例如肉桂味、椰子味、丁香味、蘑菇味等等,這些味道都有對應的化學物質,因此,研究人員就更能確定這些味道是截然不同的。

Read more

人類也有磁感嗎?

在日常生活中,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幫助我們分別地去探索環境,組合起來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並在周遭發生改變時得以作出適當的反應生存下去。除了人類身上常見的五感以外,其他生物也有一些不同的感知能力,比如蝙蝠能夠利用回聲來定位、鯊魚利用電覺來探知微弱電場的變化,在種種的感知能力中,較為人所知的還有候鳥遷徙所仰賴的磁感(magnetoreception)。

Read more

機器人也能假好心——同理心如何展現?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了促進更好的社會關係,在進行社交行為時,若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同理心,將更能在人際互動中如魚得水。人類的心智化(mentalizing)能力幫助我們從手勢、臉部表情、凝視方向等資訊中推論他人的想法、感受和意圖。然而,在現今這個科技發達的社會,科技已經「具象化」成機器人的型態。在科技具象化之後,我們人類將如何看待這些長得像人的科技呢?

Read more

眼睛也可以用來嘗食物?視覺訊息對味覺的影響

在選購食物的時候,視覺帶來的影響可能是非常強烈的。包裝會影響對於食物的期待,甚至會影響品嚐食物時的多感官經驗,包裝上的元素包含顏色、形狀、文字、圖像等等,顏色和形狀屬於「感覺元素(sensory element)」、文字和圖像等屬於「資訊元素(informational elements)」,這些資訊元素通常直接表達了產品內容、烹調方式、成分等訊息,有的時候也會使用「隱喻式」的圖像來加強某些特定的品牌價值。

Read more

99.9的定價策略

尾數是9的訂價會讓人一眼看過去時,覺得比較便宜。通常對於價格不高的商品特別有用,消費者是突然想買這個商品,而非計畫好的,這個影響力也會增大。當經濟不景氣時,人們就更容易計較一分一毫。這時每公升的油價如果下跌一毛錢,就會很多人趕緊去排隊。

Read more

勇敢做自己,愛情更加甜蜜蜜

當你喜歡的人向你搭話,你會假裝很冷淡的虛應故事還是馬上很有熱情的和他對談呢?當你的約會對象講起了你覺得很無聊的話題,你選擇假裝很有興趣的聽下去,還是坦白的告訴他,你覺得很無趣呢?到底應該要「做自己」比較好,還是應該要「欲擒故縱(play hard to get)」,才能讓自己成為真正的約會高手呢?

Read more

大腦如何區辨自我與他人的社會動作

在日常生活的社交互動中,我們嘗試去預測他人社交行動背後的意圖,那些社交行動包含了表情、語音、手勢、肢體動作等,能夠從這些蛛絲馬跡去判斷自己以及他人下一步的行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心智化(mentalize)」能力。然而這一整個認知機制對於目前的神經科學領域而言,並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

Read more

語言的詞序會影響說話者的工作記憶嗎?

■在句法結構方面,特定的句法結構也會影響資訊處理的方法,例如名詞和形容詞的次序會影響該語言使用者提取名詞類別的速度與再認記憶(recognition memory);而及物或不及物結構、主事與非主事結構(如:有人弄破了瓶子/瓶子破了),會影響說話者記不記得「肇事者」是誰。

Read more

你對於新聞事件的記憶與判斷夠準確嗎?

■當今大眾的心理疾病知識來源主要取自於媒體,除了大眾娛樂媒體之外,在暴力事件有關的新聞事件中,記者常常會在新聞中提及肇事者的心理疾病病史。心理疾病和暴力事件因為媒體經常同時推播,使得他們之間的關係影響了大眾的認知,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媒體偏誤。因此,科學家們想要透過心理學實驗來驗證暴力事件新聞中若有心理疾病的資訊,會不會直接的影響了閱聽者的因果推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