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自拔的打遊戲!談腦部與網路遊戲成癮的關係

分享至

圖片出處 @pixabay

撰文|周玟萱

美國有超過1億的人口將電玩當成休閒活動,相關產業除了提供娛樂、商機,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大眾的隱憂了:長久接觸電玩恐怕導致上癮。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尚未在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把電玩/網路成癮列入正式診斷。幸好隨著造影技術發達,研究人員已準備好許多問題,為診斷提供更多實證基礎:沉迷遊戲世界,是否與認知缺損有關?成癮與正常大腦的差異有哪些呢?

●認知功能與相關腦區

很多腦部造影研究顯示,網路成癮的運作機制,與衝動控制障礙(Impulse control disorder)、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還有其他物質成癮症狀相似,它們都涉及某些共同腦區,比方說: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學者發現當網路成癮受試者進行注意力偏誤測驗時,若看見電玩圖片,右背外側前額葉(Right 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眼眶額葉皮質(Orbital frontal lobe)、兩側前扣帶迴 (Bilateral anterior cingulate)、尾核 (Caudate nucleus)、內側前額葉(Medial frontal cortex)以及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的活化程度均比常人強,這些區域涉及了目標導向活動、酬賞評估、目標偵測、學習、情緒強度、經驗回想、記憶、注意力、衝動控制與自動化學習歷程。因此長久依賴特定物質,無論是網路遊戲、藥物或是精緻食品,確實會讓人對相關線索越來越敏感,而過往的經驗又會強化感覺,使人不得不屈從於強烈的衝動 (Urge),繼續採用相同的行為/物質來滿足慾望。

除了上述的「功能」改變,也有研究人員指出,成癮大腦的「結構」與常人似乎有些差異,例如:S. Kühn等人於2011年提到,網路成癮受試者的左側紋狀體(Striatum)灰質增加,為了釐清這與成癮的前因後果,曾有別的團隊給予受試者進行網路遊戲技巧訓練,發現紋狀體體積大小似乎關係到訓練後的表現,所以推測紋狀體大小也許是造成成癮的成因之一。

●Stroop 叫色作業

有鑑於網路遊戲成癮的問題在中國、韓國日漸嚴重,一個來自西安的團隊選用27名遊戲成癮玩家擔任實驗組受試者,控制組為30名正常人(兩組性別、教育水準與年齡均經配對設計)。在透過fMRI檢視腦部之前,請受試者進行Stroop 叫色作業,讓研究人員觀察受試者面對衝突情境時的表現,以及他們的抑制強勢反應(Inhibit prepotent response):這關係到一個人是否能在看見遊戲相關刺激時,阻止自己打開來玩。

實驗組在面對叫色作業的衝突情境時,比控制組容易出錯。他們的背側紋狀體變大了,因此研究人員推測,這與認知功能退化、難以控制衝動有關。團隊也發現,實驗組的右側尾核增大且活性增強,但該區多巴胺受體(D2)卻變少,抑制了自我監控能力,使受試者花更多時間玩遊戲來滿足期待。

另外,前額葉紋狀體路徑(Prefrontal-striatal circuit)是一條掌控認知控制、執行功能以及情緒調整的重要途徑。尾核作為路徑的一部分,異常增強的活性可能與認知管控失衡有關,受試者執行叫色作業時將更難抑制失誤;同時在這條路徑上,伏隔核、眼窩額葉皮質與腹內側前額葉共同掌管了期望、情感還有決策,所以伏隔核體積增加,受試者會更期待遊戲帶來的歡樂,與先前S. Kühn等人的研究成果互相呼應:網路遊戲成癮越嚴重者,伏隔核活化程度越高。未來的醫護人員在評估青少年的網路遊戲成癮嚴重度時,以上的研究結果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目前研究的瓶頸

儘管近代的研究,已讓我們認識了成癮大腦的微妙變化,然而根據Aviv Weinstein等人於2017年發表的文獻回顧(Review),現階段的研究方法仍有美中不足之處:

  1. 若只用一次性的「橫斷式研究」,就沒有辦法輕易斷定這些異常變化,該算是濫用物質的後果,還是導致成癮的脆弱因子?
  2. 腦的結構與功能改變,不只受認知功能或特定物質影響,教育程度、文化差異、性別、社經地位以及種族等因素也相當重要。可惜實驗室只能用幾種簡單的測驗來研究部分認知功能,當然也只能產生固定幾種結論。
  3. 名詞定義不明確:有人慣用「線上遊戲成癮(Online Gaming addiction)」來描述主題,但也有作者經常術語混用,常見的還有「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或「網路遊戲成癮(Internet Gaming Addiction)」等,名詞差異仍有待釐清。

 

參考資料:

  1. Aviv Weinstein, Abigail Livny, and Abraham Weizman, New developments in brain research of internet and gaming disorder,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17
  2. Yuan-Wei Yao, Lu Liu, Shan-Shan Ma, Xin-Hui Shi, Nan Zhou, Jin-Tao Zhang, and Marc N. Potenza,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neural alterations in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17
  3. S. Kühn, A. Romanowski, C. Schilling, R. Lorenz, C. Mörsen, N. Seiferth, T. Banaschewski, A. Barbot, G. J. Barker, C. Büchel, P. J Conrod, J. W. Dalley, H. Flor, H. Garavan, B Ittermann, K. Mann, J. L. Martinot, T. Paus, M. Rietschel, M. N. Smolka, A. Ströhle, B. Walaszek, G. Schumann, A. Heinz and J. Gallinat, The neuro basis of video gaming, Translational Pszchiatry, 2011
  4. Chenxi Cai, Kai Yuan, Junsen Yin, Dan Feng, Yanzhi Bi, Yangding Li , Dahua Yu, Chenwang Jin, Wei Qin, Jie Tian, Striatum morphometry is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control deficits and symptom severity in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2016

 

加入好友

(Visited 609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