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也能假好心——同理心如何展現?

分享至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撰文|王冠云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了促進更好的社會關係,在進行社交行為時,若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同理心,將更能在人際互動中如魚得水。人類的心智化(mentalizing)能力幫助我們從手勢、臉部表情、凝視方向等資訊中推論他人的想法、感受和意圖。然而,在現今這個科技發達的社會,科技已經「具象化」成機器人的型態。在科技具象化之後,我們人類將如何看待這些長得像人的科技呢?

機器人的外觀、行動和人類互動之間的關係

在社交的場合中,人類會自動地將眼睛的目光跟隨著某些談論中的目標物,這個「跟著看」的程度被認為是知覺有沒有「心靈」的判斷標準,並且可以被計算成「心靈知覺(mind perception)」分數。所以,為了要測量人類知覺機器人的心靈的程度,2017年,Abubshait和Wiese發表的論文做了一個有趣的心理學行為實驗,他們將機器人的臉與人類的臉做為實驗素材,測試人類的行為反應。

這個實驗測試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機器人臉和人類臉的外觀對於人類行為的影響,第二件事情是機器人臉和人類臉的眼睛提示目標物的正確率對於人類行為的影響。前者測試了外觀對於人類的影響,後者則是透過目光來展現社會化行為後影響人類行為。

結果指出,不論是機器人臉還是人類臉的眼睛,提示目標物的正確率在80%的時候,都比50%的時候更容易影響了實驗參與者的行為,在80%正確率的情況之下,參與者更容易受到目光提示的影響,以便回答出正確的答案。另外,想當然耳,心靈知覺分數的結果是人類比機器人高,但是,有趣的是,在實驗參與者做完實驗之後,評斷人類的心靈分數下降了,機器人的心靈分數則上升了。顯現機器人的目光跟隨行為確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交效果,更讓人願意相信它是個具有心靈的代理人。

人類願意展現同理心在機器人身上嗎?

再移到更真實一點的實驗場域,Vallverdú等人在2018年發表的論文中,他們所採行的實驗是更自由的人機互動情境,以初探同理心議題。研究者想知道人類對於機器人的同理心的反應是否會因為先得到機器人的相關資訊而改變。研究者採用WOZ(Wizard-of-Oz)的方法來操控機器人,WOZ在人機互動研究中是一個經常被使用的實驗方法,指的是在機器人背後會有一個真人在遠端操縱機器人的功能,例如移動、語音、手勢等等。

機器人的資訊分為三種,儘管機器人操縱的方法同樣都是和真人互動,但是揭露給實驗參與者的訊息並不相同。這三種機器人的介紹分別為:(1)這個機器人是個監控技術高超的機器人;(2)這個機器人有個革命性的人工情緒系統;(3)這個機器人可以表現高認知任務,因為它搭載了革命性的認知處理器,所以它能夠表現完美的語音、人類互動以及情緒或社交科技。

令人驚訝的,光是不同訊息的揭露,對於人類而言就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了。實驗參與者會覺得自己更被第三號情境的機器人理解,也更覺得第三號情境的機器人擁有真實的情緒。而透過行為觀察,也會發現實驗參與者凝視機器人的眼睛的動作,並不像是把機器人如一個「物體」一般對待,且當機器人能回答實驗參與者的問題或者模仿了實驗參與者的活動,都能促使參與者更靠近機器人,把互動的距離拉近。

科技的溫度從何而來

Vallverdú等人在論文中也提到,未來機器人將被更廣泛的應用在居家照顧或導入組織成為生產力工具,若機器人展現適當的同理心,將有助於提升服務品質以及促進員工的正向態度。同理心的基礎來自於在模仿中自我學習,機器人如果要有人工的同理心,就要能順著人類的行動表現出自我的觀察與學習。

而由於同理心的機制來自於觀察學習,故為了要促使機器人擁有同理心,人類也必須要先把同理心展現在機器身上。你相信機器人真的具有心靈嗎?你願意將你對人的情感也投射到機器人身上嗎?如同我們任何一個個體都無法得知另一個個體內心之所想,當你訴諸衷腸、用情至深之時,你也只能「相信」對方真的有同情共感,當你開始相信機器人具有心靈、具有同理心,可能人和機器人的界線已經變得模糊,而人類和科技的關係,就正在慢慢改變中……

 

參考資料:

  1. Abubshait, A., & Wiese, E. You look human, but act like a machine: agent appearance and behavior modulate different aspects of human–robot interac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8, 1393. (2017).
  2. Vallverdú, J., Nishida, T., Ohmoto, Y., Moran, S., & Lázare, S. Fake empathy and human-robot interaction (HRI): A preliminary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Human Interaction (IJTHI)14(1), 44-59. (2018).

 

加入好友

(Visited 185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