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了腦鈍鈍,真的與「大腦僵化」有關

歲月不饒人,為什麼腦袋會變得越來越不靈光?近期在 Nature 期刊的一篇有趣研究,由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科學家們從老鼠實驗發現,衰老會使得腦組織變得僵硬,原來大腦僵化不只是形容詞,還是個真實現象啊。幸好,科學家們也找出了逆轉大腦衰老的關鍵,接著來一探究竟!

Read more

成長心態的來源與干預方式

學習心態、如何理解能力以及看待努力的價值深刻影響著一個人的發展軌跡,研究指出,這些心態的養成可能深受孩童時期周遭大人激勵行為的影響,雖然如此,心態養成之後並非不可改變的,透過干預行為以及同儕環境的支持,可以改變青少年的心態傾向,進而提高學業成就。

Read more

求求你不要丟掉我:邊緣性人格親密又缺乏界線的人際模式

「邊緣性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顧名思義是一種介於「正常」與「患病」、「精神病(psychosis)」與「憂鬱(depression)」之間的心理障礙症,患者也許在大部分的時候看上去與常人無異,甚至因為在社交圈的表現當中相當活躍,使得許多人在剛開始與患者相處時,並不會馬上就察覺他們是心理障礙症患者,只會感覺他們比較「熱情」跟「平易近人」,所以才有能力快速地與旁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Read more

堆積如山的囤積物背後-儲物症也與情緒調節有關聯?

2013年,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被正式納入了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MS-5)中,症狀包括持續地無法丟棄物品、丟棄的困難來自於自己認為對其有所需求,以及這些堆積物已影響到了生活空間等。儲物症的盛行率在中高齡族群身上比年輕族群來的高,此外患者也常共病情緒相關障礙症。2008年時,學者Tolin也發現這些症狀所影響的除了儲物症患者,與其同住的家庭成員也會受到衝擊,顯現這是個影響許多層面的問題。

Read more

從肖像畫到自拍照:眼睛的置中現象

過往對肖像畫的分析可以發現,藝術家傾向將其中一隻眼睛置於畫布上的水平中心,這似乎是教科書裡面從未提到、許多訓練有素的畫家卻不約而同遵循的神祕構圖法則。隨著數位時代的到來,現在科學家的疑惑也有了新的提問對象——自拍照。在未經訓練、一般人拍下的自拍照上,我們能否發現眼睛置中現象呢?

Read more

找好友訴苦可能導致壞結果?談人際間的共同反芻影響

20世紀末,心理學家即開始了對反芻思考的研究(rumination),如Nolen-Hoeksema所提出之反應風格理論(response style theory)等,反芻是一個人持續地關注苦惱/痛苦發生的原因,以及其帶來的後果的思考歷程。2003年,有心理學家將其細分為苦惱自責(brooding)-聚焦於痛苦的感受,及深思反省(reflection)-試圖了解及分析問題的原因,兩種次形式的反芻。已有研究發現這些個人的思考歷程與憂鬱症或是其他不良心理適應有關。

Read more

吃檳榔會上癮嗎?

說到成癮物質,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會是什麼?酒?菸?咖啡因?美劇裡面經常出現的Coco?還是其他新興毒品?檳榔(Betel nut;Areca catechu)是全球第四大精神活性物質(Psychoactive substance),然而只要提到檳榔,相信大部份的人腦海裡最先浮現的事物,往往是它們對口腔健康的危害。而本文要探討的問題則是,長期嚼食檳榔到底會不會讓人產生依賴(Dependent)、戒斷(Withdrawal)症狀?檳榔是如何讓人成癮的?以及檳榔如何影響我們的生理反應?

Read more

是男人就靠自己?傳統性別角色框架如何影響男性心理健康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罹患憂鬱症的人口比例逐年攀升,然而無論在歐洲、美國,或是亞洲國家,專家調查結果均顯示女性被診斷出罹患憂鬱症的人口比男性多。難道跟女性比起來,男性真的比較擅長維護心理健康嗎?似乎也不是這樣,因為專家同時也發現男性的暴力行為、自殺以及物質濫用比例,都比女性還要高。因此有學者懷疑,會不會是我們的社會過度注重某些典型的男性化特質,減少了男性的求助行為(Help-seeking behavior)與意願,使憂鬱症患者的男女比例出現差距?

Read more

臉書發文也能預測憂鬱症?從動態分析看出其中奧妙之處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曾經有那麼一陣子,心情感到沮喪,甚至是湧現憂鬱的情緒,而你選擇在社群平台上發個文來記錄、抒發當下的心情;或是在網路上,看到朋友發布了一篇新貼文,卻讓螢幕後的你都能感受到他那盪到谷底的情緒?想必上述狀況是許多人在這個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中時常碰到的經驗。但你知道除了抒發情緒之外,這些使用比較沮喪、負面詞彙和語句的貼文,也能夠預測未來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嗎?

Read more

為什麼心理治療對某些PTSD患者而言效果如此有限呢?

目前已知有一些特定的腦區與PTSD症狀有關,它們分別是杏仁核(Amygdala)、海馬迴(Hippocampus)、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以及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一個人的情緒激烈起伏,與杏仁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像是雷達一樣,會幫我們偵測危險,帶來驚嚇、害怕跟焦慮等負面感受,好讓我們知道什麼時候該逃離現場。經歷過重大創傷事故的人,他們的杏仁核常常過度活化,導致容易受到驚嚇(不一定每次都真的有危險),且難以抑制自己回想創傷事故,連帶著把事發當時的經歷與感受又「帶」回身上,彷彿可怕的經歷再現,在DSM-5裡面,這樣的現象被稱為「再經歷(Re-experience)」,它是PTSD的診斷標準之一。

Read more

不只是愛情激素!催產素也能在臉部情緒辨識中發揮效果?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SPD)的症狀條件,除了須年滿18歲,包括了無法遵從社會規範、一貫的不負責任,或是不知悔恨等。事實上,APSD的發生與許多因素有關,如基因、遺傳以及生長環境等。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一般的個體,有研究發現ASPD患者的臉部情緒辨識能力是存有缺陷的。如在2008年的一份後設分析(meta-analysis)中,Marsh和Blair學者回顧了20篇文獻後發現,個體對恐懼情緒的辨識能力缺損與反社會行為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連結。

Read more

大腦的糖尿病--阿茲海默症?

過去的研究告訴我們,腦內若是累積過多的神經纖維糾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及β澱粉樣蛋白質垢塊(Plaques  of  β amyloid  proteins),很可能引發阿茲海默症,但也有學者把阿茲海默症列為「第三型糖尿病」或是「大腦的糖尿病」,因為有越來越多研究告訴我們,胰島素功能異常還有血糖代謝不佳,也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之一。

Read more

青少年睡眠不足居然會增加危險性行為的機會?!

在Troxel、Rodriguez、Seelam、Tucker、Shih、D’Amico等人於2019年發表的論文中指出,青少年如果沒有充足睡眠的話,會提升不安全性行為的可能性。青少年的不安全性行為包含沒有使用保險套、在酒精或藥物的影響下進行性行為。根據Troxel指出,建議青少年的每日睡眠時間應該要有8~10個小時,但是由於晝夜規律的生物學變化、學校和課外活動的平衡、同儕之間的社會壓力,所以青少年常常沒有睡滿建議的睡眠時數。因為睡眠不足會容易讓人變得衝動,比較無法控制自己,因而增加了冒險的可能性。

Read more

當心理危機來敲門,是誰在扯後腿?

近年來,隨著心理健康的議題被不斷的提起-如專業人員的衛教措施、新聞媒體的報導,甚至是名人分享自身對抗疾病的經驗等,憂鬱症、焦慮症或是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ADHD)、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等許多心理障礙症的陌生面紗也逐漸地被揭開。然而你是否知道,對於這些資訊的不熟知及對於尋求協助的自我污名,卻可能導致需要幫助的人們有所卻步呢?

Read more

一到下午就累?別撐了,去午睡吧!

根據Deep等人於2018年的回顧,有許多研究發現,無論是情節記憶、制約、語意記憶或是動作學習,有正常睡飽的受試者表現得都比睡眠遭到剝奪的受試者還要好。可惜睡眠相關研究,經常面臨樣本數太少的問題,以及其他限制,如:受試者可能喝咖啡提神,或正在服用可能影響記憶的藥物,但未告知實驗人員;測驗學習成果的方式太過依賴自陳式問卷;動物實驗的結果難以直接應用於人類生活。儘管如此,研究還是普遍認可睡眠對記憶鞏固的重要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