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心態的來源與干預方式

分享至

撰文|蘇建翰

學習心態、如何理解能力以及看待努力的價值深刻影響著一個人的發展軌跡,研究指出,這些心態的養成可能深受孩童時期周遭大人激勵行為的影響,雖然如此,心態養成之後並非不可改變的,透過干預行為以及同儕環境的支持,可以改變青少年的心態傾向,進而提高學業成就。

●影響學習途徑的不同心態

在嬰兒時期,多數人都會經歷一段毫無顧忌的學習時光,學習如何坐、如何爬行,乃至站立和走路,不會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到,也不會擔心失敗有何後果。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孩童間的發展開始有所不同,其中重要的關鍵之一就在於孩子對於其能力是否可變的信念(Mindset),這種信念一般來說可分為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與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

擁有固定心態傾向的人認為聰明與否以及能力多寡是天生的,後天努力難以改變;傾向成長心態的人則認為能力是可以經過練習、尋求指導與恆心毅力而得到發展的。不同的心態代表對自己能力的理解方式,也就導致不同的學習目標、對努力的見解以及遇到挫折時的反應:固定心態的人希望自己的作為可以對外表現出自己是聰慧的,因此避免表現出愚笨的行為,認為需要努力代表自己有缺陷、不那麼聰明,遇到失敗困窘的場合會感到相當無助;成長心態的人則認為,即使自己不是天才,能力也不足,但只要持續努力,就可以逐漸變得更聰明,認同努力是有回報的,遇到挫折時也就更加表現出征服的慾望。

●學習心態如何形成

可以想見,在不同的心態之下,孩童的學習動機和軌跡也會有所不同。過去的研究發現,內隱心態最終會反映到學生的成就之上──當學生更加傾向成長心態,其未來的學業成就、面對艱難任務時的作為,普遍有更好的表現──理想情況下,我們自然會希望更多的人帶有成長心態,「孩童的學習心態是如何發展出來的?」、「什麼樣的做法、環境有助改變學習心態?」等問題就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帶我們一探究竟。

一般來說,我們可能會很直覺地認為成人能將擁有的心態「傳遞」給小孩,比如傾向成長心態的家長、老師,其小孩、學生應該很自然地會在相處之中也培養出周遭大人們所擁有的思維模式,雖然過去有許多發現支持這個想法,但也有不少研究指出小孩和大人所擁有的心態似乎沒有很直接的關聯,真正影響小孩心態的或許還有其他因素。

圖一、孩童如何養成學習心態傾向的假說 (來源:參考[2]作圖)

學者Kyla Haimovitz與Carol S. Dweck在2017年對相關領域的文獻進行回顧,從而提出了一個假說,他們認為當孩童遇到成功、失敗之別的成就事件時,比起成人自身的學習心態,他們的激勵理論──如何讓孩子有良好感覺、如何給予孩子信心以及如何激發學習動機──更能影響最後採取的激勵做法,而這個做法的差別將會導致孩童學習心態的傾向:採取過程導向(Learning-Oriented)、注重內容理解以及個人進步的激勵作法時,有助鞏固成長心態的培養;採取結果導向(Performance-Oriented)、強調表現或個人能力的激勵作法,比如給予好表現的學生獎賞或特權,會促使孩童擁有固定心態的傾向。

當然,成人的學習心態亦可能影響其激勵理論和表現出來的激勵作法,因此這份文獻回顧並不是要否認成人自身學習心態對於孩童的影響,而是指出當今天目標在有意識地培養孩童的學習心態時,除了改變自己的心態,或許有心的大人們也需要去學習相應的激勵理論,如此一來才能在成就事件發生時給予孩童適當的激勵做法。

●簡單的干預方式即可培養青少年的成長心態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心態的傾向會變得明顯,也開始影響學業上的成就,不過人類的思維模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透過一些干預作為(Intervention),可以改變學生的思考方式,繼而提升學習的成就,尤其青少年時期的學業成就往往影響著人生的發展途徑,因此我們需要找到對青少年有效的干預方式。過往許多干預方式都需要耗費大量的金錢、人力去訓練老師以及設計課程,現在有研究指出,僅僅是觀看經過設計的線上影片就能有所成效。

這份研究針對美國學制中的九年級學生(14-15歲左右,約為台灣的國三年紀)進行,這一個年紀往往是學生成績下跌、且一去不復返的開始。研究團隊分兩次提供實驗組學生半小時以內的影片,從生物方面腦神經之間的連結可經由學習增強的觀念切入,介紹成長心態的概念,指出青少年時期腦部可塑性極高、特別值得努力的想法,最後再藉由經過設計的問卷引導學生採取相應的做法;控制組學生被提供的內容則僅以腦部的生物知識為主。

圖二、學生經過干預後一年的成績變化,(a)所有學科 (b) 理科(數學、自然)。縱軸為GPA變化;橫軸為同儕氛圍,越往右越支持成長心態;綠色為高成就學校、粉色為中、低成就學校。(來源:[3], CC BY 4.0)

透過對學校總體成績(高:前四分之一、中:介於高低之間、低:後四分之一)的分類以及同儕環境是否認同努力的價值、適合培養成長心態分成四個等級,研究發現,無論是統計所有課程,或者僅僅挑出普遍被美國人認為需要天分的理科課程,經過干預後的趨勢是相似的:中低成就學校中的學生在GAP上獲得不少進步,高成就學校的學生進步幅度則較不明顯,研究團隊推論原因或許是因為原本的成績較高因此進步空間不大,研究團隊發現,高成就學校學生經過干預的效果主要體現在次年選修困難課程的學生數量增加上;另外,不論學校成就高低,如果同儕環境越認同努力的價值,進步的幅度就越大,研究團隊指出,這個結果說明心理干預就像是種子,在不需要擔心付出社交代價、周遭同儕支持風氣所形成的肥沃土壤中,才能萌芽,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成長心態,除了專注在個人以外,培養學生間的風氣也是很重要的。

●打造有助成長心態的環境

建立有助培養成長心態的環境需要政府政策的協助,以及家長、老師能夠更多點耐心的支持,而非僅僅一味追求各種可見的成績表現,作為學生的時光動輒十幾年起跳,如果能建立成長心態而不是在固定心態中度過,才能充分享受學習並從中找到熱情所在。

 

參考資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set#Fixed_and_Growth_Mindset
[2] K. Haimovitz and C. S. Dweck, “The Origins of Children’s Growth and Fixed Mindsets: New Research and a New Proposal,” Child Dev., vol. 88, no. 6, pp. 1849–1859, 2017.
[3] D. S. Yeager et al., “A national experiment reveals where a growth mindset improves achievement,” Nature, 2019.

 

--
作者:蘇建翰,目前就讀於台灣大學電信所碩士班,期待能透過自己的一點心力, 將各領域的有趣發現分享給大家。

(Visited 19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