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17-5】「心」科學的二重奏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不過是近代的事;葉素玲教授將它稱作一門「心」的科學,嘗試以科學的方法,探究以往被認為極抽象、玄妙的現象。追本溯源,我們所言的科學也始於古希臘哲人對空間、時間、物質的興趣;發展至今,科學的學門必須遵循三大原則──具因果關係、可量化與測量、可重複驗證,而心理學的研究亦歸於此一方向。

Read more

【探索17-4】腦與情感:人之異於禽獸,幾希?

人類具有主觀的情緒意識,我們會「覺得」開心,也會產生恐懼、憤怒、哀傷或其他多種不同的主觀情緒感受。但是,動物有沒有主觀的情緒意識呢?當一隻狗興奮地對主人猛搖尾巴,或當一隻老鼠發出極度高頻的唧唧聲時,牠們究竟會不會像人類一樣,覺得自己很開心、感到快樂、或擁有情緒意識呢?

Read more

海馬迴認知圖的功用,不只一種

■因為位置細胞(place cell)和網格細胞(grid cell)等細胞的發現,現在研究者普遍同意人們的空間導航能力必須仰賴海馬迴與其周邊結構,也認為這些解剖構造很有可能是「認知圖」(cognitive map)的所在之處。但是,認知圖可不是只能拿來做空間導航用喔!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子非魚焉知魚樂?從動物行為淺談心智運作與人性獸性

■《莊子・秋水篇》裡,有一段著名的魚樂之辯。莊子看到一條魚,說牠很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牠很快樂;莊子再反駁說你也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很快樂。本講次從這段哲學公案出發,探討何謂心靈,以及心智活動是否為人類所獨有。

Read more

【探索17-3】從疾病了解人類意識之神經基礎

對於不同認知功能的神經機制的理解,人類至今為止已經累積許多知識,而這些知識的起點,多源自於病患研究。舉例而言,我們會知道額葉的布洛卡區對語言的產生至為關鍵,是拜失語症病患所賜;我們會發現海馬迴是特定類型的記憶要形成不可或缺的腦部結構,始於對海馬迴被切除的病患H.M.(Henry Molaison)的觀察;同樣的,衝動控制能力需要前額葉的正常運作這項發現也是因為觀察了頭部受傷的鐵路工人蓋吉(Phineas Gage)才得到的。而我們對意識的神經機制的了解,很大部分也奠基於針對不同類型病患的病患研究。

Read more

小孩犯錯後會承認嗎?

■不論大人小孩,不小心也好、一時衝動也好,難免有做錯事的時候。因為不想被發現,人有時候會選擇說謊來掩蓋自己的錯誤,但常常演變成說了一個謊就得再說一個更大的謊來圓謊,最終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希望家中小朋友在犯錯後能勇於認錯,該怎麼做呢?

Read more

【探索17-2】大千世界何處容下「我」

略具科學常識的人,對於「我們從何而來」或「世界如何產生我」或可輕易回答出生命產生的詳實過程;即便一竅不通者,也可以直覺地說「我媽媽生我的呀!」但你是否想過,前一秒你尚未存在、下一秒便「出現」了──豈不弔詭?人身上的細胞平均七年便汰換一輪,如此說來,七年後的這個個體,還是「我」嗎?

Read more

【探索17-1】連結時空的意識奧秘

在心理學的發展軌跡中,關於意識的早期追索,大概可以追溯到 1900 年時佛洛伊德於維也納出版《夢的解析》,以及佛氏一連串對意識與潛意識力量的思考。當代神經科學家認為神經線路是產生心靈與意識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在心靈與意識運作的過程中,定然會伴隨神經的反應。而佛氏理論則主張潛意識是人類產生具有意識性的心理與行為之「充分條件」,也就是說,佛氏認為人的行為受人性中的黑暗力量──潛意識所驅使,夢、口誤等心智現象與行為都是因之而生,試圖依此對「意識從何而來」做出有因果力的解釋。

Read more

鴉片類止痛劑的好與壞:該怎樣把好蘋果留下來?

■說到鴉片類止痛劑,大家一定會想到鼎鼎大名的嗎啡。這類止痛劑像是專趕疼痛的鍾馗大將軍一樣,止痛效果可以說是「藥到痛除」。但所謂「藥」無完美,相關的副作用有時候也讓研究人員抓破頭、相當苦惱。倒底有沒有一個好方法,可以讓鴉片類止痛劑搖身一變,脫胎換骨成只有優點的好藥呢?

Read more

當愛因斯坦遇上神經科學家:為什麼快樂讓時光飛逝?

■為什麼快樂的時候,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愛因斯坦為了要讓相對論比較容易理解,曾經舉了「美女與火爐」的例子。坐在美女旁邊一小時,感覺光陰似箭;坐在火爐上,那一小時卻漫長如年。如果愛因斯坦舉的例子讓我們會心一笑又感同身受,藏在背後的神經學機轉是什麼?在去年年底的 Science 期刊上,有神經科學家用生物學的角度,嘗試解釋了愛因斯坦的「名例」。

Read more

「我吃這個藥會有效嗎?」-憂鬱症治療成效之預測

■一般而言,當憂鬱症患者開始接受一項新療程時,想知道這個新治療有沒有效,平均需要 8-12 周的時間。很久吧?如果我們沒辦法發展出一種100%有效的治療方法,那就只好想辦法預測什麼人接受治療會有效、什麼人接受治療不會有效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