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麵包?還是先有農業?
■麵包是西方社會最重要的食物之一。美索不達米亞人認為,吃麵包喝啤酒的人就是文明人;古埃及人用麵包或啤酒當作薪水,打招呼的時候說「麵包加啤酒」。有這麼一說:有了麵包,就有了文明。只是,做麵包、即使是無酵餅(flat bread),還是需要繁複的加工步驟:磨粉、揉麵、烘烤。當然,製作麵包與從事農業比起來,可能還是比較容易些;所以,究竟我們是先懂得做麵包才開始種田,還是先學會種田才開始學著做麵包的?
Read more最新的有趣科學新知,看這裡就對了!
■麵包是西方社會最重要的食物之一。美索不達米亞人認為,吃麵包喝啤酒的人就是文明人;古埃及人用麵包或啤酒當作薪水,打招呼的時候說「麵包加啤酒」。有這麼一說:有了麵包,就有了文明。只是,做麵包、即使是無酵餅(flat bread),還是需要繁複的加工步驟:磨粉、揉麵、烘烤。當然,製作麵包與從事農業比起來,可能還是比較容易些;所以,究竟我們是先懂得做麵包才開始種田,還是先學會種田才開始學著做麵包的?
Read more模組式機器人 ( Modular Robots ) 是由多個幾乎完全相同的小方塊所組成,每個小方塊上有電磁鐵、馬達,以及在側面便於方塊移動的輪子。構造雖然簡單,但便於拆解、重構,可藉由改變自身型態以適應不同環境,勝任多種任務。只是當面臨比自身龐大的障礙物時,往往需要更多的組成單元方可排除;然而,當組成單元越多,系統便越顯笨重、難以控制。不過,賓州大學的研究團隊─ModLab,近期開發出新的環境識別演算法,搭載於自家開發的SMORES-EP模組機器人上,使機器人不再需要大幅改變自身型態,而是善用身旁物件改造環境與地形以達成任務,克服前述模組機器人常遭遇的問題。
Read more■很多主人會在自己的寵物身上裝個攝影機,來看看自己家的狗狗貓貓是怎麼度過牠們的一天。你有想過這種影片除了具有窺探寵物隱私的功能,還能夠做什麼嗎?最近有一篇投稿至ArXiv的文章,表示他們還能夠使用這些影片,在一些情境下模擬機器狗的動作。
Read more人工智慧的觸角已逐漸觸及醫藥領域,然而仍侷限於標靶識別、驗證與安全測試等,在現今藥物開發金字塔中屬於低層級的應用。追根究柢,在於人工智慧是講求多領域整合的研究。既有的學術分工涇渭分明且高度專業化,所築起的學識壁壘阻礙了相關發展與應用,儼然成為當今高等教育另一項亟需重視的課題。
Read more史丹佛大學應用物理系博士班 陳奕廷 探索
Read moreReplika是一個由位於舊金山、專攻聊天機器人開發的Luka公司所開發的聊天機器人。在Google應用程式商店中,已累積不少忠實使用者,留下了許多正面評價與迴響。在聊天機器人技術已相對普及的此刻,Replika的出眾之處,在於其並不僅只是一個能與人對話的程式,更被設計成一個善於聆聽,最終成為使用者知心好友的聊天機器人。
Read more■植物無法自主脫離不適合生存的環境,因此它們必須不斷感受及監測環境的變化,做出自我調節,以求在生存條件改變時能存活下來。而植物是如何感受到乾旱或寒冷等外在威脅的呢?
Read more■「In-Situ AI」這套運算架構,因應物聯網資料的特性與使用情境,在資料收集處就地進行大部分的運算工作。不同於以往將資料全部傳到「中央」的雲端,再接收「中央」決策完回傳的指令,In-Situ AI 發揮了「地方自治」的精神,善用地方資源、產生因地制宜的策略。其架構分為兩大部分:運算中樞(Node)與雲端。雲端有較高的運算能力,負責從大量的物聯網資料進行非監督式學習,汲取重要的特徵。接著藉由遷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讓運算中樞的推理網路(inference network)認識這些特徵。如此在有限的標記資料下,推理網路也能對周遭世界具有一定程度的判讀能力。實驗結果顯示,遷移學習學到的特徵,讓推理網路預測的準確率提升30 %(達到近60 %),彌補標記資料不足的限制。
Read more編譯/吳奕萱 腦機介面(Brain-co
Read more隨著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普及,我們周遭佈滿各式各樣的感測器與攝影機,帶來生活便利之餘也收集了大量資料,成為電腦探索物理世界的素材。如潮水般湧入的資料,更是深度學習發展的重要基礎。以往這些資料會被傳到雲端,在雲端進行分析處理。然而愈來愈大量的資料,使傳輸耗費的能源急遽增加,其中更伴隨著隱私上的顧慮。此外,傳統在伺服器進行的監督式學習模型,在應付型態各異的原始IoT資料上也顯得笨拙。因此,若能在裝置上進行初步的資料處理,從源頭解決問題,除了能降低傳輸到雲端的資料量,也能更有彈性地處理不同類型的資料。
Read more面對一張影像,我們「得到」的比起我們實際「看到」的豐富許多。我們的大腦在理解影像時,會將常識應用在其中,解讀影像沒有拍到的部分。例如:進入一個從未看過的房間,看到桌子的三隻腳,我們能推論出被擋住的第四隻腳的形狀和顏色。儘管我們沒有看遍房間的每一個角落,也仍然可以大致上畫出房間的空間形狀,或是想像出從另一個角度看房間會是什麼樣子。這個空間視覺認知能力對人類來說毫不費勁,但對人工系統來說卻相當不容易。直至今日,最先進的視覺辨識系統大多是用大數據訓練的人工智慧,訓練的過程需要大量手工標記的數據。取得這些數據非常昂貴且費時。因此,現有的數據大都只包含空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人工智慧的認知能力被這些數據侷限。在現實應用中,我們需要能完整認知空間的資訊的人工智慧。
Read more■精益求精的職人精神,一直是日本文化的招牌印象,反應在日本數學「和算」的發展上,就形成了遺題繼承、算額奉納、流派競技等等日本特有的數學活動。江戶時代的日本數學家,憑藉自身的數學才能,可受聘於藩校任教,躋身於上流社會;至於數學知識的普及化,則是透過開設算學道場招收學生,以及著作包含實用數學知識的教科書進行。
Read more■把大衍曆傳入日本的吉備真備,家喻戶曉的大陰陽師安倍晴明,寫出暢銷數學書《塵劫記》的吉田光由,編纂第一套日本自製曆法的澀川春海,以一己之力製作出第一套日本全國地圖的伊能忠敬⋯⋯講者藉由相關史蹟探訪,引領聽眾一探和算千年以來的精彩人物樣貌。
Read more■雖然男女之間無論在生理或解剖學上都有相當大的不同,但若只給你一張腦電圖,你能看得出來這是來自男生還是女生的腦袋嗎?這時深度學習就會是個很實用的工具。講到這裡,或許有人會想問為什麼要繞這麼大一個遠路判斷人的性別,畢竟通常只要看到人的模樣就知道了,但回頭來仔細想想,這是不是也強調著深度學習在預測功能以外的角色呢?
Read more人工智慧如何感知一物體在立體空間中的形狀?一般來說,當電腦要建立特定物件的3D模型時,會運用多幅不同視角的影像,拼湊出物體的立體形狀。然而,此作法除成本較高、僅適合外型簡單、變化單調的物體外,在現實世界中,也經常面臨視角受限的窘境。除此之外,某些特殊結構,例如一株花葉疊覆的植物,即使在擁有全方位影像的情況下,也未必能模擬出來。於是如何開發出一套能協助AI進行立體影像建立的深度學習演算法,成為許多電腦視覺研究團隊的目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