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演算法,但演算法有可能長出智慧嗎?
圖靈死後六十年,我們的家裡與工作場所越來越倚靠機器人幫忙,我們的手機、平板電腦和其他科技玩意表現出令人讚嘆的智慧行為。圖靈對我們今日周遭的人工智慧會作何感想呢?
Read more圖靈死後六十年,我們的家裡與工作場所越來越倚靠機器人幫忙,我們的手機、平板電腦和其他科技玩意表現出令人讚嘆的智慧行為。圖靈對我們今日周遭的人工智慧會作何感想呢?
Read more1950年,艾倫·圖靈(Alan Turing)提出圖靈測試,被視為人工智慧的研究開端。21世紀的今日,人工智慧成為顯學,看似蒸蒸日上的領域,令人難以相信歷史上它曾沒落到幾乎無人聞問。臺大資工系林守德教授和我們分享人工智慧的演進歷程,以及目前趨勢。
Read more■從涂林測試到擬真機器人,從預設嬰兒心智到研究動物行為,擬人論對於科學的影響所在多有。然而我們把動物看成具有心智,以至於如今嘗試打造有智慧的電腦或機器人,會不會只是人們在強迫動物和電腦,進行一場「模仿遊戲」?
Read more「機器算得出心靈與意識嗎?」李國偉引領我們把這個問題帶回到電子計算機尚未具體製作出來的時候,回到提出跨時代見解的的兩位數學家──哥德爾(Gödel, 1906-1978)和涂林(Turing, 1912-1954),兩人就心靈和機器可計算性提出的論點,二者如何相互影響。正是以葛代爾和涂林為始,電腦發明之後,和人類心靈相比孰優孰劣,成了難以論斷的爭議。
Read more在這個跨領域稀鬆平常的年代,在校學歷跟工作經歷不一定非得走在同一條軌道上,甚至讀書讀到一半轉換領域也是常有的事。然而打開李國偉老師的學經歷簡介,卻是難得一色清,乾淨俐落地從「數理邏輯」這塊領域一門深入。被問到當初是怎麼被數學所吸引,李國偉說最早讓他感受到數學魅力的,是初三數學的平面幾何——平面幾何題的證明過程,跟以前在數學課學到的算術跟代數,思維方式非常不一樣。
Read more●4/30 廖思善老師主講:「花豹的斑紋
Read more這是臺灣第一次請科學家來講科學史的沙龍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