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變多巴胺——第二部:工作細胞DAN
每天在大腦中幫你工作的細胞-多巴胺能神經元(DAN)是什麼?他的家世、日常工作,試試看,讓我們使用「知識說明書」—— 本體,透過DAN的身分證號碼: 0000700開始,幾張圖將他和多巴胺的重要關係脈絡,具體呈現。一旦你有了DAN 相關知識圖譜的概念,是否又會和腦海中正在工作的DAN與多巴胺,碰撞激發出屬於你個人,什麼樣的認知新世界火花呢?
Read more每天在大腦中幫你工作的細胞-多巴胺能神經元(DAN)是什麼?他的家世、日常工作,試試看,讓我們使用「知識說明書」—— 本體,透過DAN的身分證號碼: 0000700開始,幾張圖將他和多巴胺的重要關係脈絡,具體呈現。一旦你有了DAN 相關知識圖譜的概念,是否又會和腦海中正在工作的DAN與多巴胺,碰撞激發出屬於你個人,什麼樣的認知新世界火花呢?
Read more黃花酢漿草 (Oxalis corniculata) 是世界上分布第三廣泛的維管束植物,不僅在野外綠地常見,都市內的各個角落也能看見它們的蹤跡。儘管它們有著極強的韌性,都市熱島效應導致的高溫,對酢漿草來說,仍然是一大威脅。在強大的選汰壓力下,住在都市中的酢漿草演化出紅色葉子的特徵,在高溫壓力下仍能保有較佳的生長表現,因應都市環境的挑戰。
Read more甲蟲具有堅硬的翅鞘和外骨骼,這些堅硬的翅鞘不僅能保護翅膀,還能防止天敵的攻擊。然而,翅鞘如此堅硬的關鍵其實來自牠們的共生菌。以象鼻蟲為例,其共生菌Nardonella能夠完成大部分「酪胺酸生合成」反應。酪胺酸是象鼻蟲形成堅硬外骨骼的關鍵前驅物,如果酪胺酸不足,象鼻蟲便無法形成堅硬外骨骼和翅鞘,從而影響生理功能和健康。以往可能會直觀地認為,這些堅硬翅鞘是昆蟲自己合成的,但事實上,這個過程需要昆蟲和共生菌的合作才能完成。
Read more蘇鐵是常見的園藝造景植物,由於搭上近年賞玩塊根植物的風潮,除了經常被栽植於公園、學校的琉球蘇鐵外,外國產的蘇鐵植物也成了新寵兒,然而卻有一種來自澳洲的象鼻蟲會蛀食蘇鐵莖幹,一世紀以來,多次入侵歐、美植物園,並會感染外國產蘇鐵而使其凋亡。究竟這些蘇鐵蛀莖象鼻蟲是否有入侵全球的風險呢?氣候變遷會如何影響其分布?我們又應如何因應呢?透過生態棲位模擬,我們得以初步地評估其威脅性。
Read more多巴胺是什麼?如果一張圖就能告訴我們許多多巴胺知識,而且,這些知識是由許多科學家合力建立完成的;如果一張圖就能提供多巴胺關鍵的連結,對於我們快速掌握多巴胺的資訊結構有多大幫助?試試看,透過多巴胺在一個知識庫中有一個身分證號碼:18243,ChEBI知識本體,開始帶領我們透視化學多巴胺與連結即時更新的豐富資源探索旅程。
Read more2022 年一篇刊載於《Current Biology》的研究文章,介紹一個來自希臘羅德島的更新世新屬新種偽虎鯨類化石紀錄:Rododelphis stamatiadisi 。化石標本保存相當完整,還保留了 Rododelphis stamatiadisi 的最後一餐證據,加上化石牙齒的形態證實該化石是以魚類為食的早期偽虎鯨類,與現在的偽虎鯨的食性截然不同!不僅如此,作者更進一步比對另一件虎鯨類化石、現生的虎鯨與偽虎鯨標本,進行形質與親緣關係分析,推敲出現在的虎鯨與偽虎鯨會捕食哺乳類(其他鯨豚)的特殊食性,其實是很近代才演化出來的行為。
Read more2023年,一篇《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報導了包埋於波羅的海琥珀內的花朵化石,直徑達28毫米,為目前世界上發現最大的琥珀花朵化石。該研究分別描述花部構造與花粉構造,將其鑑定為灰木科 (Symplocaceae) 灰木屬 (Symplocos) 的植物,並爬梳文獻,將過往誤認為山茶科的Stuartia kowalewskii Casp.化石標本修訂為Symplocos kowalewskii (Casp.) Sadowski et Hofmann。
Read more巧克力是無論男女老少都愛不釋手的食物,更是讓無數人感到快樂的幸福泉源,但人們對巧克力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採收後處理、風味加工和包裝分級上,對巧克力源頭——可可樹 (Theobroma cocoa L.) 多變的栽培環境知之甚少。近年來,可可生產大國大規模砍伐熱帶雨林增加可可產量,造成雨林生物多樣性消失也加劇全球暖化,因此越來越多學者、公平貿易組織和農民推廣可可混林農業,希冀在可可生產、農民生計和環境保護間達成平衡。
Read more現今的臺灣沒有野生的鱷魚,但你知道嗎?很久以前的臺灣有超大隻的鱷魚棲息。1972年由鹿間時夫教授研究臺南左鎮所發現的鱷類標本並命名的臺灣馬來鱷 (Tomistoma (?) taiwanicus),近期臺大生科系蔡政修副教授與卓義揚畢業生針對該化石進行重新分析,因特殊的形態特徵,研究團隊將其更改為臺灣特有種——臺灣豐玉姬鱷 (Toyotamaphimeia taiwanicus),這項發現不僅是臺灣史上最大爬蟲類紀錄,在東亞這一帶鱷魚的生態與演化歷程更是有著重要的意義。
Read more琥珀是遠古時期樹脂在地層下經高溫高壓形成,其包裹的立體化石對分類研究者而言是重要的生物證據。本次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的蕭昀博士後研究員,分享有關昆蟲的化石研究細節,琥珀化石的產地,並說明市場上最常見的波羅的海琥珀化石,在昆蟲系統分類與演化研究上有哪些重要的價值與地位。
Read more「米蟲」一詞常被用來形容不事生產,徒然消耗米糧的人,而水稻收割離開田後所出現的稻米害蟲,也被稱為米蟲。一般人最熟知的米蟲,莫過於洗米時冒出的黑色小蟲,這大概率是被稱為「米象鼻蟲或米象 (Sitophilus oryzae)」的象鼻蟲,其成蟲身形細長,約2.5-3.5 mm,穀粒若遭米象產了卵,那孵化後的幼蟲便會蛀食穀粒,逐漸將其蛀出孔洞。然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象鼻蟲雖然外觀看似米象,實際上卻是蘇鐵授粉的重要媒介,可以說是這種遠古植物賴以維生的重要夥伴。
Read more仙人掌是臺灣常見的外來植物,原產於美洲的乾旱地區。仙人掌的果實鮮豔且多汁,藉由吸引各種鳥類、哺乳類與爬行類取食,仙人掌的種子得以散布到其他地區拓展植群。一篇2023年的巴西研究,觀察當地特有仙人掌和果實取食者間的交互作用,該研究認為仙人掌的高度差異,會影響食果動物的組成;此外,研究也提供當地食果動物種類的完整資料。
Read moreFucaia這一類在演化上屬於早期鯨魚的種類,是一群帶有牙齒、體型相對小,非常迷人的鬚鯨。臺大生科系蔡政修副教授等人最新的研究,發現目前北半球最古老的鬚鯨新種化石——Fucaia humilis。根據地質學、同時期的古生物等研究資料,推斷Fucaia humilis生存於三千四百五十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此外,研究團隊提出一個假說:始新世晚期的北太平洋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營養豐富的大型褐藻海洋生態系,這可能促使有牙齒的小型鬚鯨類的演化,有別於南半球的化石紀錄。這項研究告訴我們,不同生態機制和氣候可能在北、南半球分別孕育了截然不同的早期鯨魚的演化歷史。
Read more含羞草的葉枕是控制葉子開闔的重要角色,除了組織內具有讓葉枕能膨脹與收縮的構造外,在單個細胞內細胞壁纖維排列的方式、初生紋孔域的形狀,也影響了薄壁細胞的結構,使之具有異向性 (anisotropy)。藉由顯微鏡的觀察和滲透壓實驗,可從各個階層看見葉枕形變的物理機制,瞭解薄壁細胞和組織是如何調控葉枕的觸發運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