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無霸琥珀花化石現身:波羅的海琥珀內灰木科化石修訂

2023年,一篇《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報導了包埋於波羅的海琥珀內的花朵化石,直徑達28毫米,為目前世界上發現最大的琥珀花朵化石。該研究分別描述花部構造與花粉構造,將其鑑定為灰木科 (Symplocaceae) 灰木屬 (Symplocos) 的植物,並爬梳文獻,將過往誤認為山茶科的Stuartia kowalewskii Casp.化石標本修訂為Symplocos kowalewskii (Casp.) Sadowski et Hofmann。

Read more

可可栽培和熱帶雨林的完美平衡——可可混林農業的奧祕

巧克力是無論男女老少都愛不釋手的食物,更是讓無數人感到快樂的幸福泉源,但人們對巧克力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採收後處理、風味加工和包裝分級上,對巧克力源頭——可可樹 (Theobroma cocoa L.) 多變的栽培環境知之甚少。近年來,可可生產大國大規模砍伐熱帶雨林增加可可產量,造成雨林生物多樣性消失也加劇全球暖化,因此越來越多學者、公平貿易組織和農民推廣可可混林農業,希冀在可可生產、農民生計和環境保護間達成平衡。

Read more

臺灣史上最大的鱷魚!

現今的臺灣沒有野生的鱷魚,但你知道嗎?很久以前的臺灣有超大隻的鱷魚棲息。1972年由鹿間時夫教授研究臺南左鎮所發現的鱷類標本並命名的臺灣馬來鱷 (Tomistoma (?) taiwanicus),近期臺大生科系蔡政修副教授與卓義揚畢業生針對該化石進行重新分析,因特殊的形態特徵,研究團隊將其更改為臺灣特有種——臺灣豐玉姬鱷 (Toyotamaphimeia taiwanicus),這項發現不僅是臺灣史上最大爬蟲類紀錄,在東亞這一帶鱷魚的生態與演化歷程更是有著重要的意義。

Read more

【台大科研】從波羅的海琥珀化石內窺見昆蟲系統分類與演化——專訪蕭昀博士

琥珀是遠古時期樹脂在地層下經高溫高壓形成,其包裹的立體化石對分類研究者而言是重要的生物證據。本次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的蕭昀博士後研究員,分享有關昆蟲的化石研究細節,琥珀化石的產地,並說明市場上最常見的波羅的海琥珀化石,在昆蟲系統分類與演化研究上有哪些重要的價值與地位。

Read more

外表看似米蟲,行為卻一點也不米蟲的澳大拉西亞蘇鐵授粉象鼻蟲

「米蟲」一詞常被用來形容不事生產,徒然消耗米糧的人,而水稻收割離開田後所出現的稻米害蟲,也被稱為米蟲。一般人最熟知的米蟲,莫過於洗米時冒出的黑色小蟲,這大概率是被稱為「米象鼻蟲或米象 (Sitophilus oryzae)」的象鼻蟲,其成蟲身形細長,約2.5-3.5 mm,穀粒若遭米象產了卵,那孵化後的幼蟲便會蛀食穀粒,逐漸將其蛀出孔洞。然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象鼻蟲雖然外觀看似米象,實際上卻是蘇鐵授粉的重要媒介,可以說是這種遠古植物賴以維生的重要夥伴。

Read more

多變多巴胺——前傳

多巴胺應該是最為大眾所熟知的人體內神經傳遞物質,畢竟「快樂分子」誰不喜歡呢?但你知道嗎?多巴胺可沒有這麼簡單喔!她在人體內所扮演的角色至今依然眾說紛紜,甚至經常傳出她在哪個行為、反應當中,又出乎意料地如何影響著我們。本文藉擬人化科學資訊主題,將多巴胺在科學史上發展的過程、不同階段所發現的不同特性,以少女成長過程作為比喻來觀察和理解,來作為認識迷人多巴胺完整知識架構的前導故事。

Read more

在沙漠中飽餐一頓:吃仙人掌果實的動物們

仙人掌是臺灣常見的外來植物,原產於美洲的乾旱地區。仙人掌的果實鮮豔且多汁,藉由吸引各種鳥類、哺乳類與爬行類取食,仙人掌的種子得以散布到其他地區拓展植群。一篇2023年的巴西研究,觀察當地特有仙人掌和果實取食者間的交互作用,該研究認為仙人掌的高度差異,會影響食果動物的組成;此外,研究也提供當地食果動物種類的完整資料。

Read more

北半球最古老的鬚鯨!

Fucaia這一類在演化上屬於早期鯨魚的種類,是一群帶有牙齒、體型相對小,非常迷人的鬚鯨。臺大生科系蔡政修副教授等人最新的研究,發現目前北半球最古老的鬚鯨新種化石——Fucaia humilis。根據地質學、同時期的古生物等研究資料,推斷Fucaia humilis生存於三千四百五十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此外,研究團隊提出一個假說:始新世晚期的北太平洋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營養豐富的大型褐藻海洋生態系,這可能促使有牙齒的小型鬚鯨類的演化,有別於南半球的化石紀錄。這項研究告訴我們,不同生態機制和氣候可能在北、南半球分別孕育了截然不同的早期鯨魚的演化歷史。

Read more

含羞草的葉枕如何讓葉子變得「敏感」?(二):從顯微結構觀察薄壁細胞特性

含羞草的葉枕是控制葉子開闔的重要角色,除了組織內具有讓葉枕能膨脹與收縮的構造外,在單個細胞內細胞壁纖維排列的方式、初生紋孔域的形狀,也影響了薄壁細胞的結構,使之具有異向性 (anisotropy)。藉由顯微鏡的觀察和滲透壓實驗,可從各個階層看見葉枕形變的物理機制,瞭解薄壁細胞和組織是如何調控葉枕的觸發運動。

Read more

3D立體拼圖:重建遠古海鱷

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如今3D技術蓬勃發展、應用至各個領域,也為古生物學增添更多元的研究方法。2023年,一個來自瑞士侏羅紀晚期的研究,發現了一個相當完整、但骨頭四散的海鱷科化石;與此同時期,另一項古生物復原研究則嘗試透過純熟的3D 技術,重建這些完整而四散的頭骨化石,並進一步還原出遠古海鱷的樣貌與生存環境。這項研究清楚地解釋了頭部、身體、四肢等形態為何可以這樣重建,不僅作為後續產出高品質科學繪圖的重要根據,也被應用於估算遠古海鱷的體長和古環境重建。

Read more

含羞草的葉枕如何讓葉子變得「敏感」?(一):葉枕的表皮和木質部特性

含羞草是一種常見也知名的植物,葉枕的膨壓可以控制葉片的閉合與下垂。從葉枕形態和解剖構造,可以發現葉枕形變時的物理機制。從組織的階層觀察,葉枕表皮的皺褶、表皮細胞排列方式和維管束的生長形式,都有助於含羞草受到觸碰刺激後,快速將細胞的水分輸送到導管,並進行可重複的葉枕彎曲行為。

Read more

SSR超級稀有!來自空島的迷霧翼龍

翼龍是一群在天上翱翔的遠古爬蟲類,雖然現在已經滅絕,但幸運的是,化石保存這些古老動物的骨骸,使科學家能夠透過古生物研究來瞭解翼龍的形態結構和演化。最近一項來自英國團隊的研究,在蘇格蘭發現一個侏羅紀中期新屬新種的翼龍化石——伊凡斯迷霧翼龍 (Ceoptera evansae),是全球僅有的侏羅紀中期翼龍化石四件之一,也是歐洲的首次發現。這項研究不僅填補了侏羅紀中期翼龍化石紀錄的缺失,對於翼龍早期演化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義。

Read more

進擊的呱呱!海蟾蜍入侵澳洲後,擴散的腳步越走越快?

海蟾蜍 (Rhinella marina) 是世界百大入侵物種之一,具有強烈的侵略性。2021年一項研究,蒐集法屬圭亞那、夏威夷,以及澳洲的海蟾蜍現地調查資料,分析其擴散模式與速度。根據研究結果,澳洲的海蟾蜍在離開與原生棲地相近的昆士蘭,往西北部遷徙後,擴散速率開始大幅提高,且越晚入侵棲地的族群,有越高的移動速率。

Read more

臺灣遠古犀牛與牠峰迴路轉的故事

臺灣的古生物研究早在40年代由早坂一郎教授掀開神祕的面紗,發現許多臺灣大型的古生物化石,其中就包含了犀牛。40年後,大塚裕之和林朝棨教授將臺灣發現的一系列犀牛化石命名為早坂中國犀,然而,至此之後這一批標本失蹤了。再時隔40年,一項研究將早坂中國犀歸入新屬,正式更名——早坂島犀 (Nesorhinus hayasakai)。短短的一年後,臺大生科系蔡政修副教授竟尋回失蹤40年的早坂島犀部分標本,研究發現這些發掘自不同地區、地理時間的標本中存在明顯的形態差異,暗示了臺灣過去很有可能不只一種犀牛!

Read more

海豹來了——塊陶啊!鸚鵡螺

現生的鸚鵡螺 (nautiloid) 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可愛頭足類動物,也給人「活化石」的印象,整體形態在漫長的演化中似乎沒有太多改變,其實這個過程已經演變出各式各樣的物種,只是留下來的有限,目前僅能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交界的中部深海處發現他們,然而5000萬年前,鸚鵡螺類可是更多樣且廣泛生存於全球的,是什麼因素讓他們越來越少,至今仍不清楚發生什麼事。一趟臺灣的化石尋覓之旅,讓臺大生科系蔡政修副教授合作的跨國研究團隊,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探討新生代中海洋哺乳類的捕食壓力,導致鸚鵡螺被侷限的背後機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