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可以飄多遠?答案或許超乎你的預期
蒲公英是風力傳播子代的代表性植物之一,但它們到底可以飛多遠,影響飛行距離的因子卻不一定為人所知。本文依序介紹 (1)蒲公英果實的基本構造和相關機制,(2)長程傳播(LDD, long distance dispersal)的概念,以及 (3)蒲公英根據實驗模擬出的飛行距離。藉由蒲公英飛行的相關文獻,可以了解此植物實際種子散播的情況;也可以讓人重新審視,過往對事物直觀的推測,或許不如想像中簡單。
Read more蒲公英是風力傳播子代的代表性植物之一,但它們到底可以飛多遠,影響飛行距離的因子卻不一定為人所知。本文依序介紹 (1)蒲公英果實的基本構造和相關機制,(2)長程傳播(LDD, long distance dispersal)的概念,以及 (3)蒲公英根據實驗模擬出的飛行距離。藉由蒲公英飛行的相關文獻,可以了解此植物實際種子散播的情況;也可以讓人重新審視,過往對事物直觀的推測,或許不如想像中簡單。
Read more從植物的花朵,到動物的體制(body plan),甚至是生物體內微小的蛋白質分子,不論是輻射對稱或兩側對稱,「對稱性」在生物世界中屢見不鮮。然而,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橫跨動物界、植物界與其他生物,大部分的生物都演化出了對稱性呢?這究竟是單純的巧合,或是有其他原因呢?
Read more木材是受人喜愛的建築或家具材料,市面上流通的商用木材種類繁多,辨識不易。一個鑽研機器學習的研究團隊,近期發表利用木材三個截面的圖像資料,用以訓練機器學習模型辨識系統,能夠區辨剛果77個樹種,且準確率高達95%。雖臺灣國內目前無廣泛使用的木材辨識系統,但有研究團隊朝此方向發展,未來具有相當潛力⋯⋯
Read more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目前還沒有定論,其中一種說法認為地球上的生命來自於外太空。人類曾經將不同的生物送上外太空觀察其反應。生物的種類真的是五花八門,人類看似過於極端、不適合生存的環境,反而可能是某些物種的樂園。曾有生物在太空繁衍後代,也有生物曾暴露在太空環境中還存活了下來。
Read more極端氣候將導致咖啡產業產生衝擊,而尋找具備氣候韌性(Climate-resilience)的咖啡物種,被認為是減緩氣候災害威脅的其中一種方式。目前地球上被發現的咖啡物種共130種,其中許多物種有抗病蟲害,對乾旱及高熱擁有適應力的特性,而根據邱園研究員的研究,莫三比克微果咖啡、贊奎巴利亞咖啡,以及狹葉咖啡等,都有相對高的環境耐受性,對未來的咖啡產業而言,深具潛力⋯⋯
Read more從 2021 年中國雲南西雙版納野象北遷事件談起,講述中國古代的大象、與象有關的商周時期考古文物、甲骨文的「象」與「為」字、中國大象在歷史時期逐漸退居西南一隅的原因,同時介紹近年有關中國史前與歷史時代早期漫遊於北方的大象可能不是亞洲象,而是古菱齒象的新論點⋯⋯
Read more世界上有多少種類的樹,是相當大尺度的問題!本文介紹 2022年一篇研究利用GFBI(Global Forest Biodiversity Initiative)及TREECHANGE資料庫,以及生物多樣性的chao2統計量,估計出地球上的樹種推估量。結果顯示,地球上約有73,000種樹木,其中約有9,000餘種尚未被發表或描述過。以洲的尺度可發現,南美洲的生物多樣性最高,潛在的未發表物種也最多⋯⋯
Read more特康島(Pitcairn Island)在2014年時只有48位居民,是地球上有人居住的最偏遠的地區之一。它位於廣袤的南太平洋,擁有世外桃源一般的美景。然而,在這美麗的風景底下,卻有著一段血腥的歷史;這段歷史曾經被拍成電影,是一部叫做〈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的老片,由馬龍.白蘭度主演⋯⋯
Read more豆科是開花植物中的第三大科別,過往最早的化石紀錄為 6千5百萬年前新生代的北美洲,近期在墨西哥北部挖掘到新種豆科化石。該化石為白堊紀晚期的化石,為史上最古老豆科化石的紀錄,也是目前唯一的中生代豆科化石標本。此證據支持分子證據推估豆科出現的年代,也支持白堊紀晚期北美南部為豆科早期演化的地點。
Read more過去的人們都以為黏菌屬於真菌,但後來發現它們其實不是真菌,而是一群沒有共同祖先,但生活型態相似的原生生物。其中一個類群是細胞性黏菌,每一個單細胞都有其各自的基因,都想把基因傳衍下去。然而,集合起來成為多細胞生物的黏菌成為孢子囊以後,卻只有有幸成為孢子的黏菌細胞能繁衍後代,成為柄和孢子囊的細胞,只能默默乾枯死去。 聽起來好像是很偉大的情操,對不對?但是,其實,黏菌當中也是有叛徒的。
Read more蝸牛花(Cochliasanthus caracalla)是豆科-蝶形花亞科中少數不對稱花冠的物種,大部分授粉生物學家認為,豆科特化的不對稱複雜花冠,在授粉和種間基因區隔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簡要介紹蝶形花冠的外觀,並說明蝸牛花花部形態的特殊之處,藉此介紹豆科花朵的多樣性。
Read more英國科學家發現了紫菜世代交替的秘密,拯救了日本的紫菜養殖業。紫菜是我們的餐桌上經常見到的食材,從紫菜蛋花湯,到海苔片、海苔醬,都是紫菜的產物。然而,在紫菜的背後,可是有一段驚險的故事。要不是歷史的機緣巧合,我們可能就都沒有紫菜可以吃了。
Read more藉由公民科學平台 iNaturalist 豐富的觀察記錄,許多自然愛好者得以在肺炎疫情下探索野外植物,並在線上社群與同好互動,甚至發現新植物,從而將研究成果投稿科學期刊。本文藉由分享德州的iNaturalist 使用者發表新歸化種貫葉山菥蓂( )記錄的故事,探討原生數位記錄和生物速查的可能性。
Read more中、日合作團隊根據浙江田螺山河姆渡文化時期的鵝骨進行組織學、地球化學、生化和形態學分析,推測當地年代距今約七千年的鵝為馴化種。在雞於中國的馴化時間與地點尚未明朗情況下,鵝可能是中國已知最早馴化的鳥類。當時的河姆渡文化人群馴養鵝可能是為了同時滿足對肉和骨工具材料的需求。
Read more植物標本是植物分類學者發表時必要的元素,也是分類處理時重要的證據。為了存放大量的植物臘葉標本,世界各國皆有建立專門安放標本的標本館(herbarium)。隨資訊交換的方便性提升,世界各地的研究者皆可憑藉網路取得標本照片及詮釋資料,而數位化的資料,以資料庫的形式儲存後,還能進一步分析植物族群的其他特性,延伸利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