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鮮花愛標本?談植物臘葉標本的數位化

植物標本是植物分類學者發表時必要的元素,也是分類處理時重要的證據。為了存放大量的植物臘葉標本,世界各國皆有建立專門安放標本的標本館(herbarium)。隨資訊交換的方便性提升,世界各地的研究者皆可憑藉網路取得標本照片及詮釋資料,而數位化的資料,以資料庫的形式儲存後,還能進一步分析植物族群的其他特性,延伸利用。

Read more

讓「種子」飛一會兒——自力傳播 (Ballochory) 的種子如何發射?

種子為了散播到適宜生長的環境,會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傳播策略。傳播種子的方式包含風力、水力、動物力、自力傳播等;其中,自力傳播可藉由植物細胞中水勢流動產生的壓力,累積彈性儲能,將種子彈射至遠方。自力傳播種子的類型相當多樣,本文將以酢漿草種子舉例,介紹其彈射過程中的細節。

Read more

在蘑菇屋裡吃用蘑菇包裝的蘑菇

講到蘑菇,大家會立刻想到什麽呢?瑪利歐裡吃了就會長高的蘑菇?《菇菇栽培研究室》的各種蘑菇人方吉變體?還是童話故事裡的蘑菇屋?其實蘑菇,或説真菌類,近年來已經成爲許多研究室的重點項目,他們致力於研究使用真菌來處理塑膠垃圾、或開發永續建築材料,或許真正意義上的「蘑菇屋」,離我們並沒有很遙遠呢!

Read more

此豆子非彼彌豆子——關於豆科亞科的新分類,你要知道的事

豆科(Leguminosae Juss.; Fabaceae L.)成立於1789年。傳統上,其下包含蘇木、含羞草、蝶形花3個亞科,但以往的形態分類,無法釐清蘇木亞科間的並系問題。隨著分子技術漸趨成熟,累積更多證據後,2017年豆科親緣工作小組(The Legume Phylogeny Working Group, LPWG)根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成果,將豆科重新劃分為6個亞科,成為近期豆科分類研究中,相當重大的一項成果。

Read more

大學課堂上,那張點不完的工筆畫——科學繪圖介紹

說到科學繪圖,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細膩精緻的動植物繪畫;許多生物相關科系的學生,對它的印象也是從大學實習課開始。不過,人們欣賞這些作品時,常常遺忘了許多簡潔單調的圖像,也屬於科學繪圖。到底要達成哪些條件,才能算是科學繪圖;而拍照如此容易的今天,為什麼科學繪圖還沒有絕跡呢?

Read more

蜜蜂也會用保持社交距離對抗疾病 ?

寄生蟲會引發蜜蜂的行為和空間活動的改變,以便阻止疾病的蔓延。蜜蜂藉由修改空間使用和社交互動來對寄生蟲 的感染作出反應,以增加年輕蜜蜂(保姆幼蜂)和年長蜜蜂(覓食者成蜂)間的社交距離。這種行為可塑性有助於在訊息傳遞、阻止寄生蟲傳播及對抗疾病之間找到平衡點。研究蜜蜂社交距離的策略(如改變搖擺舞位置及異體梳理習慣)可帶給正在經歷 COVID-19侵襲的人類很大的啟發。面對未來,人類應該也要找到一個與病毒共存的平衡點。

Read more

像,很像,還要更像——擬態要有效,非要變得一模一樣嗎?

辨認警戒訊號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經由後天學習。當在同個棲地環境中具有許多不同圖案的袖蝶屬蝴蝶時,掠食者可能只會記得某幾種有毒而誤食到其他有毒的袖蝶。然而,究竟要長得多像,才足以騙過掠食者?兩個不同的物種有可能長得一模一樣嗎?

Read more

你一年的碳排放量,要用幾棵樹來抵?單木材積及固碳量計算

氣候變遷是近年最受重視的議題之一,人類製造的二氧化碳,造成地球氣候的劇烈改變。你知道你一年當中,到底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嗎?如果要換算成樹木,又等於多少棵呢?本文簡要介紹單木立木材積的計算方法,與含碳量的換算公式,將你對固碳量的理解具現化!

Read more

你的行為不是你的行為——寄生生物的行為操縱假說

許多寄生生物的生長發育階段和繁殖階段必須要經歷寄主轉換才能延續,也就是說,如果寄主轉換的傳播失敗,那麼該寄生生物將無法完成生活史、沒有後代,該寄生生物也將消失。寄生生物面臨這些潛在的生存困境時,不一定只能坐以待斃,目前已發現多種寄生生物以特殊的方式,增加其寄主轉換傳播成功的可能性,而「行為操縱假說」即被視為寄生生物突破傳播困境的策略之一。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耳石的多樣形態:重建魚類組成的另類視角〉&〈探索海洋昆蟲:多樣的海洋甲殼類動物〉

「耳石」是魚類內耳中協助聽覺和平衡的組織。這些看似不起眼、由生物礦化作用所形成的碳酸鈣結晶體,是解密魚種分類、生態形態、食餌組成、考古學、古生物學的重要關鍵。本講次介紹台灣耳石研究的方向與歷年成果。

Read more

記湖濱山居歲月:鴛鴦湖森林土壤和湖泊生態系研究的回顧和展望(二)

一泓湖水靜無語,端賴研究人員的熱情投入與冷靜分析,才能看穿山嵐雲霧的表象,揭露高山湖泊生態運作的奧妙。過去數十載,在棲蘭山鴛鴦湖和太平山翠峰湖周邊所進行的森林生態系相關研究工作,主要是以土壤微生物生質量與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土壤有機物組成形態、土壤化育、輻射核種於森林生態系的循環作用為主題,2004年起更增加了湖泊生態和代謝的研究。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早期研究微生物和近代生技的輝映〉&〈藍綠菌是什麼?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一位喜愛製造和玩弄顯微鏡,長期在世界第一本科學期刊發表文章的雜貨店老闆,一位調製細菌愛喝的法式濃湯,從而解開紅酒釀造之謎的化學家,一位研究精神嚴謹到不行,設下沿用至今的疾病研究標準程序的醫生⋯⋯綜觀人類研究微生物的歷史,充滿了各種偶然、矛盾、以及天馬行空。本講次介紹微生物研究史的早期歷史,並從中觀察科學研究的通用性脈絡。

Read more

記湖濱山居歲月:鴛鴦湖森林土壤和湖泊生態系研究的回顧和展望(一)

鴛鴦湖,隱身在雪山山脈深處的一泓靜謐池水,因湖上經常有鴛鴦棲息而得名,又傳說曾有一對青梅竹馬的情侶,男子因狩獵不慎葬身湖底,女子隨之投湖殉情以表堅貞不渝,此舉感動上天,便將兩人化作鴛鴦長相廝守湖中悠遊。
無論是針對生態系模式或是湖泊水文的研究範疇,鴛鴦湖均具極其珍貴的學術價值,如此特殊的高山湖泊生態,理當給予更多的關注與保護。因此經濟部銜農委會便在1986年公告成立鴛鴦湖自然保留區,將湖區周圍374公頃的原始森林與高山湖泊生態完整保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