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斥與潛在的負面心理危害:談自我慈悲的保護作用
儘管許多人能瞭解遭受排擠的經驗是十分難受的,但這對於當事人心理層面,究竟會有什麼影響,以及什麼樣的變化呢?過去心理學家Kipling Williams對於排斥概念(ostracism)相當感興趣,關於個人遭受排擠的心理歷程,Williams在他的理論模型中指出,當事人的心理歷程中可能出現三個階段的變化。
Read more儘管許多人能瞭解遭受排擠的經驗是十分難受的,但這對於當事人心理層面,究竟會有什麼影響,以及什麼樣的變化呢?過去心理學家Kipling Williams對於排斥概念(ostracism)相當感興趣,關於個人遭受排擠的心理歷程,Williams在他的理論模型中指出,當事人的心理歷程中可能出現三個階段的變化。
Read more過去只能從電視或是報章雜誌才能掌握世界的脈動,當今環境則可以透過即時更新的社群媒體或是串流平台而更早一步知悉。儘管便利,但資訊如此快速流動的時代,科技有沒有可能對人們產生甚麼影響呢?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可能會是許多人曾經有,或是目前仍熟悉的經驗。
Read more今年刊於Child Abuse & Neglect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亞歷桑納大學的學者Bin Suh與Suniy S. Luthar,則是好奇:除了童年不良經驗之外,父母的惱怒情緒(parental aggravation)是不是也會對於兒童的適應產生危害呢?他們認為,儘管過去相關的研究豐富,但少有研究著重於看待父母情緒的影響,且比起一些童年不良經驗,父母的態度與情緒更可能是仍舊在持續發揮影響。
Read more據衛福部統計,在民國92至107年間,每年約有3000至4000多人因自殺而死亡,在國人死因排名中約為第9-10名。這顯示自殺風險一直是在個人心理健康狀態中,需要關注與謹慎處理的重要指標。除了自殺之外,非自殺性的自我傷害(non-suicidal self harm)──一種非意圖自殺的自我傷害行為,也可能對個體產生有害後果的行為,包含最直接的:增加自殺風險。
Read more「感官刺激尋求」是一項人格特質,跟普通人比起來,在這項特質的評比上拿高分者,會更偏好追求感官上的新鮮刺激,或是樂於追尋新奇事物,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它是好奇心的基礎之一,但是它也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人們會更加樂意承受高風險來做危險的行為。
Read more過去一些研究結果顯示情緒的調控能力可能與遊戲成癮有關,除此之外,投入電玩遊戲也可能成為一些人在因應壓力與挑戰時的方法。2019年,來自義大利巴勒摩大學的Maria Di Blasi與其他學者在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發表研究。他們對於情緒失調與問題性的玩遊戲現象之間關係感到好奇。他們認為,情緒失調將可以預測過度遊戲的情形,除此之外,他們也認為,有關兩者之間的連結,可能存在著逃避現實(escapism)的動機。
Read more你常在本該要好好工作時忍不住停下來滑手機,或是想些無關緊要的事嗎?或是今年立志要培養健康生活習慣的你,卻常常抵擋不住甜食、酒精還有香菸的引誘?那你可能要小心囉,之所以常常發生這樣的情況,有可能是因為你的「自我調整 (Self regulation )」歷程在某些情境下失敗了。
Read more在求學的過程中,學生每天的生活除了家人與老師,最常接觸到他人就是班上的同學,而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更可能進而成為好朋友,並發展出穩定的友誼關係。也因此,在這個階段的人際相處變成每個人在邁入社會前熟稔社交技巧的機會。然而,你知道在中學階段屢次遭遇被同儕拒絕或是排斥的經驗,可能是之後與他人發展愛情關係時的危險因子嗎?
Read more目前多數的研究都認同,吸食甲基安非他命會使認知功能產生缺損,但是 Fitzpatrick 等人認為無法確定在甲基安非他命成癮者身上所發現到的認知功能缺損,是否可以完全歸因於這種藥物的濫用?還是由於患者本身也具備其他成癮物質的濫用使然?因此 Fitzpatrick 等人將把香菸、酒精與大麻的使用,以及人們本身的憂鬱程度列入考量,來檢視甲基安非他命與認知缺損的關聯。
Read more睡眠量的多寡與我們在生活中因應各式各樣的事件的能力有關,像是具備足夠的注意力、警覺性或是儲存白天所經驗到的記憶等。當我們面前有位受失眠所苦的人,你可能會想給予他這些建議,像是「你就別想那麼多吧」或「你一直想著要睡覺就會睡不著哦」等。然而,這些建議確實能助於改善他的睡眠困擾嗎?又或者,進一步探究,頻繁的擔心睡不好或是頻繁的想起白天的事情對於睡眠有什麼負面的影響呢?
Read more阿茲海默症是近代最讓人感到棘手的疾病之一,因為我們目前只能延緩阿茲海默症長輩的退化,沒有辦法完全治癒這種疾病,這會衍伸出另一個困難:主要照顧者是否能承擔隨之而來的的壓力。
Read more社交焦慮症是一種對於陌生他人的檢視,感到持續的異常緊張與不安的心理疾病。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定義,社交焦慮症的症狀也包含個人擔心他們將表現出的行為,甚至是額外的焦慮表現,會引起別人的負向評價,比如被他人拒絕或是不解;以及逃避那些社交情境。社交焦慮症的成因可以從行為觀點思考,像是因為起初被告知或是透過自身經歷,而迴避特定的情境,而往後個人就藉著迴避行為或是其他安全行為(safety behavior)來使自己不用再度經歷這樣的過程,從而強化這樣的行為歷程。
Read more造成思覺失調症的病因有很多種,基因與遺傳可能是其中一個理由,但是在實驗室建立起的動物模式(animal model)上,我們可以發現某些藥物可以直接讓健康的動物精神症狀發作,例如:苯環利定(Phencyclidine;PCP)、K他命(Ketamine)、麥角酸二乙醯胺(LSD)還有安非他命。究竟藥物是如何引發動物與人類的精神症狀呢?
Read more對許多人而言,過動兒這個稱呼並不陌生,然而,並非出現過量的活動行為就是所謂的過動。坊間常聽到的過動症全名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常簡稱為ADHD。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現有定義,ADHD的主要症狀包含注意力、衝動控制與過動層面的問題;換言之,患有ADHD個案常出現的症狀,包含如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易受干擾而分心,或出現過多身體活動,像是坐立難安等;此外,也有對於周遭刺激的衝動抑制困難現象。ADHD也和遺傳有關聯,若是一等親家人患有ADHD,則出現ADHD的風險也會增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