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處理好情緒可能與出現自殺意圖的關聯?

分享至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文/蔡岷哲

●可能與自殺意圖有關的機制..

據衛福部統計,在民國92至107年間,每年約有3000至4000多人因自殺而死亡,在國人死因排名中約為第9-10名。這顯示自殺風險一直是在個人心理健康狀態中,需要關注與謹慎處理的重要指標。除了自殺之外,非自殺性的自我傷害(non-suicidal self harm)──一種非意圖自殺的自我傷害行為,也可能對個體產生有害後果的行為,包含最直接的:增加自殺風險。

學者Chapman等人認為,這樣的行為與逃離、遠離情緒困擾有關。非自殺性的自傷可能與未來出現自殺行為意圖有關,然而在這之間可能有什麼機制在運作,使得曾出現自傷行為的個體更可能出現自殺意圖呢?過去研究認為自殺行動力(suicide capability)是使得自殺意圖出現的重要概念,所謂的自殺行動力指的是:「個體擁有使自己死亡的行動能力」,過去的學者認為構成這項能力包含不少因素,如重複的經歷痛苦、同時自己認知到的痛苦忍受程度增加,或是對死亡不感到恐懼等。然而除了這個重要的指標,還有甚麼可能會在自傷行為與自殺意圖之間,扮演重要角色?

在今年初,來自俄亥俄州托雷多大學的心理學者Kim L. Gratz、Tara L. Spitzen與Matthew T. Tull,在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中發表的研究則表示,比起自殺行動能力,情緒調節自我效能(emotional regulation self-efficacy)──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夠自我調節情緒的效能感,或許能夠解釋自傷行為預測自殺風險之間的關係。根據過往的研究,他們發現自殺行動力雖然分別與自傷行為及自殺意圖都有顯著關聯,但卻並不總是能夠解釋兩者之間的關聯,因此他們則轉往情緒調節的能力加以探討。Gratz等人認為認為重複的自傷行為可能讓個體懷疑自己是否能夠有效的調節自己的情緒,這進而增加他們出現自殺意圖來藉以逃離困擾的風險。因此他們假設,除了過去研究常探討的自殺行動力,情緒調節自我效能也能夠解釋自傷行為與自殺意圖間的關係。

●情緒調節的效能感扮演的重要角色

Gratz等人以兩份研究樣本來了解他們的疑問。首先,他們透過網路招募363名參與者,發現在以自傷行為預測自殺意圖的關係中,自殺行動力中的無懼死亡,與情緒調節的效能感兩者,只有後者可以適切的解釋這之間的關聯性。換句話說,個體的自傷行為出現會降低他們的情緒調節效能感,而這份效能感則進而增加自殺意圖出現的風險。為了驗證上述的關係在高風險的族群之中的應用性,Gratz等人自物質濫用的戒除機構中,招募近200名病患作為第二份研究樣本。研究的結果也與前一份樣本得出的結果相似:只有情緒調節的效能感能適合的解釋自傷行為預測自殺意圖出現的可能性。

種種的結果顯示,個人對於情緒調節的效能感,在自傷行為與自殺意圖之間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作者認為,可能是由於重複性的自傷行為讓個體減少關於自己能有效自我調節的信心,進而增加自殺意圖的風險;此外,經歷自傷行為後,這些個體也可能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不能夠用其他方式來調節情緒。不過,Gratz等人也提到,受限於橫斷性的研究設計等限制,我們在看待這樣的結果時仍需保持謹慎。

總而言之,除了關注出現自傷行為個體可能出現自殺行動能力之外,了解情緒調節的效能感也會是往後在關注自殺議題時,細微但重要的課題。Gratz等人就表示,可以使這些個體增進情緒調節的技能,包含透過團體治療,或是辯證行為治療等;也能夠增進他們對於能夠自我調節情緒的信心,像是透過在強度較低的情境來加以練習。

 

參考資料:

  1. Chapman, A. L., Gratz, K. L., & Brown, M. Z. (2006). Solving the puzzle of deliberate self-harm: The experiential avoidance model.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44(3), 371-394.
  2. Gratz, K. L., Spitzen, T. L., & Tull, M. T. (2020). Expand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nd suicide attempts: The roles of emotion regulation self‐efficacy and the acquired capability for suicid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3.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民 108)。全國自殺死亡資料統計。
(Visited 76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