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玄燁與胤礽:糾結父子情

■康熙為什麼廢黜立了幾十年的太子胤礽,最後把皇位傳給雍正,不但是各種清宮劇最愛的題材,也是清史上一個頗有話題性的題目。我們從心理史學的角度出發,探討胤礽有沒有可能罹患有某種間歇發作的精神疾病,因此使得康熙不得不更換儲君?

Read more

一歲兒童有「後設認知」的能力嗎?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也就是認知的認知、思考的思考、或理解的理解。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的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後設認知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歷程能夠掌握、控制、支配、監督與評鑑的一種知識;是在已有知識之後為了指揮、運用、監督既有知識而衍生的。」早期的實驗顯示兒童可能到四歲才有後設認知的能力,但不斷更新的研究持續下修這個年齡。最新實驗結果指出,兒童可能早在一歲或一歲半就已經有這個能力囉!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音樂的結構與愛樂的腦

■音樂認知的基本架構,是由作曲家李歐納德.邁耶爾 (Leonard B. Meyer) ,在 1956 年出版的《音樂的情感與意義》一書所奠定。他提到音樂所能撩撥的許多情緒,都是來自於聽眾的期待。蔡振家教授特別為我們剖析音樂結構,如何在我們的大腦中,產生喜愛的感覺。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幽默的結構及神經機制

■很少有什麼方法,能夠讓一個人在短短幾秒內,從憤怒或沮喪的心情轉為快樂,但是幽默就有這種力量。幽默是人類特有的高層次心理功能,不但能夠緩衝壓力,調節失敗挫折的衝擊,也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然而我們卻很少去研究幽默這個現象。陳學志教授透過解析幽默的結構,希望能夠找出一種產生幽默的方法。

Read more

快樂會遺傳嗎?從思覺失調症的基因地圖談起

■去年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出了一部好精彩的動畫「腦筋急轉彎」。動畫裡面,把我們的七情六慾具像成五個角色:樂樂、憂憂、厭厭、驚驚跟怒怒。不過,每個人精神狀態與心情容易喜怒哀樂的特質都不一樣,我們真的能夠像把文件歸檔一樣,好好的在遺傳基因層次上把這些特質分門別類嗎?

Read more

想讓青少年少吃點垃圾食物,忘掉傳統那一套吧!

■「不要再吃那麼多洋芋片了!」、「跟你說多少次了!含糖飲料少喝點你都不聽!」、「營養均衡很重要啊!老師不是有教?」……即使父母和學校老師照三餐叮嚀,也不見得真能讓青少年少吃垃圾食物、選擇健康飲食。那麼,想讓青少年少吃點垃圾食物,有什麼更有效率的方法呢?

Read more

朝三暮四裡的數學:不會加減的猴子怎麼知道早上香蕉少一根?

■小孩子算算數的時候,總喜歡巴著手指頭,一根一根算著加法。視覺刺激似乎在學習數學的歷程裡,是我們最忠心的好戰友。那,先天性失明的孩子從小在學習數學推理與運算的時候,大腦網路的工作分配會不會有什麼不一樣呢?

Read more

看悲劇有什麼好處?

■我們遠古的老祖宗已喜歡圍著煹火聽故事,現代人更是把這個喜好發展成戲劇和電影。自古以來,故事內容總是包羅萬象,其中更不乏悲劇。但是看悲劇不是會讓人心情變差嗎?知名演化心理學學者鄧巴教授指出,觀看悲劇雖然會讓人心情變差,但同時也使人更能忍受疼痛,並加強團體羈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