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宇宙為何非得從大霹靂開始不可?

■從 1929 年哈伯開啟宇宙模型的論戰,到了 1963 年,宇宙學大概只有 2.5 件事情是確定的:夜空是黑的,星系彼此之間互相遠離,以及宇宙的成分「可能」會隨著時間過去而有所變化。本講次介紹這數十年間宇宙學的發展,釐清宇宙為何非得從大霹靂開始不可的原因。

Read more

AI偵探能打擊幫派──也將引爆道德危機?

黑道份子燒殺擄掠、處處行兇,是警方從古自今的難解之題。如何辨認行兇案件是否與某個集團有所關聯? 該罪犯會不會再次冷血報復? 今天,這些問題正被一個嶄新的演算法一網打盡,它可以全自動化地利用更少的特徵,將行凶者分門別類,甚至預測犯罪,猶如科幻電影《關鍵報告》的情節滲入現實當中。然而,這把利劍的另一鋒刃也尖銳地刺向許多道德議題:壞人反向操作新技術預測警方的逮捕行動、每位無辜的人都要承擔著被誤判的風險……

Read more

川普以外最狂公民?——機器人索非亞的身世之謎

■「索非亞,你想摧毀人類嗎?拜託說不。」
「好,我將摧毀人類!」
就在去年,曾揚言摧毀人類的機器人索非亞(Sophia)一舉獲得了沙烏地阿拉伯的公民身份,不免引發更多人的疑問:機器人能否擁有公民身份?機器人的公民權利界限又在哪裡?機器人可不可能打算消滅人類?

Read more

從神經元開始的人工智慧

當今許多器官的機械功能都能被人造取代。在小說中,各個器官組合成科學怪人,但在現實中,僅僅拼裝這些人造器官並不會變成人造人。神經元將資訊從各個器官彙整到中樞處理,這樣的「意識」或是「智慧」才是人的核心。本文從神經元開始,介紹基於神經元的人工智慧。

Read more

AI、人類與社會

■AI的強大也讓人忍不住開始擔心,AI會影響人類社會到甚麼程度?類似電影《魔鬼終結者》的情節不斷出現在各類科幻創作中。事實上當今的AI應該稱作「窄AI(narrow AI, or weak AI)」,與「普通AI(general AI, AGI or strong AI)」不同,它們其實不能理解操作者輸入給他們的文本、字句、數據的意思,而缺乏編織認知能力。窄AI只能用來執行特定的任務,透過統計方法估算出機率後,實行機率最高的選項為結果。

Read more

那些年,他與蟲共生

■沙蚤在南美、加勒比海、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是令人頭痛的寄生節肢動物。那些區域裡,許多人因為貧窮而總是光著腳丫跑來跑去,但也因為經常赤腳,很容易被沙蚤盯上而寄生。沙蚤病(Tungiasis)輕則造成足部潰爛,讓人不良於行,重則可致命。在馬達加斯加的一位年輕學者,為了好好觀察研究沙蚤的生活史,讓沙蚤在腳底表皮層「住」了好多個禮拜。而他,也如願以償地為心中的問題找到了滿意的答案。

Read more

誰是技術賊:無人車先驅如何丟掉飯碗?

2017年,安東尼.萊萬多夫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i]因為牽扯一樁技術竊取疑案,不意成為了無人車領域史上最大訴訟案--Uber 對決Waymo案--的最核心角色。
究竟萊萬多夫斯基是誰,何以會左右兩大企業之間的訴訟勝負?這件訴訟案對於整個無人車領域又有何意義?就讓我們從整樁案件的開端看起。

Read more

【鯨非昔比】保育「古」生物學 – 到底是要保育什麼?

■相信許多人對於「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都不陌生,就算是沒有生物學相關背景的人也大概都有些基本的概念,知道保育生物學的一些大目標 – 像是避免物種快速滅絕、生活棲地大量消失及維持其整個生態系的功能等等。
但聽過保育「古」生物學(conservation paleobiology)的人,可能就相對的少了許多,而光是聽到這名詞的時候,也大概都會抓抓頭、皺起眉頭,不是很能清楚的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到底這「保育古生物學」想表達些什麼,畢竟「古生物學」基本上都是在研究與探討已經「死」很久的生物類群們,還有什麼好保育的?

Read more

生命會為自己找到出路(二):冬眠、煙草、與變性的魚

■在乾旱、遷徙、嚴冬、或其他因素下,生物往往會被迫面對資源短缺的問題。例如,在美國南達科他州的大草原邊,北美地松鼠(Ictidomys tridecemlineatus)正以「大吃大喝」做為對抗寒冷冬季的策略。透過狼吞虎嚥地吃下大量種子、蝗蟲、與其他美味佳餚,牠們每天能為自己增加2%的體重;等到地松鼠挖好洞穴準備冬眠時,牠的體重將增加40%,而這些多出的脂肪將能幫助牠撐到春天來臨。當然,這個策略也有缺點。吃地圓滾滾的囓齒類,一向是老鷹與郊狼的最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