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會為自己找到出路(二):冬眠、煙草、與變性的魚
■面對環境裡種種對生命的威脅,大自然裡有多種令人驚訝的存活策略,帶給我們震撼與啟示。
撰文|莊宇真
●動物的冬眠策略
在乾旱、遷徙、嚴冬、或其他因素下,生物往往會被迫面對資源短缺的問題。例如,在美國南達科他州的大草原邊,北美地松鼠(Ictidomys tridecemlineatus)正以「大吃大喝」做為對抗寒冷冬季的策略。透過狼吞虎嚥地吃下大量種子、蝗蟲、與其他美味佳餚,牠們每天能為自己增加2%的體重;等到地松鼠挖好洞穴準備冬眠時,牠的體重將增加40%,而這些多出的脂肪將能幫助牠撐到春天來臨。當然,這個策略也有缺點。吃地圓滾滾的囓齒類,一向是老鷹與郊狼的最愛。
由於這個存糧也可能過早耗盡;因此,一旦地松鼠已足夠「圓滾」時,牠必須立刻進入冬眠狀態,好讓身體的能量耗損瞬間降低。此刻,牠的體溫會大幅降低,從37 °C降至3~5 °C,需氧量降至1/50,心率也從每分鐘350-400次、降低至每分鐘僅4-5次[1,2]。根據2013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Matt Andrews實驗室的研究,地松鼠的身體會將大量累積的脂肪移至心臟,藉以保護心臟功能;但同時也會啟動一組特殊的基因,使脂肪得以燃燒[2]。
數十年來,動物的冬眠策略一直是科學家心嚮神往的探索主題之一。藉由更瞭解冬眠實際的運作機制,研究者希望能開發出可幫助人類(例如:太空人)處於冬眠狀態以撐過漫長歲月的方法。不過,原本就緩慢推進的這個研究領域,在一項「冬眠熊與第二型糖尿病研究」因竄改數據被期刊撤下後,受到重挫[3]。
縱使如此,無論是熊或是地松鼠,科學家們確實觀察到牠們在冬眠時,身體呈現類似重症病人或極於危險的狀態。例如:冬眠時,熊的心臟裡會出現血球團塊[4]、地松鼠的大腦也將承受缺乏血液與氧氣的狀態[5];然而,牠們是如何能在甦醒後完全恢復健康,絲毫未受影響?再者,短時間內在身體裡裝載如此多脂肪,牠們又是如何避免產生如糖尿病的代謝異常?這些都仍鼓舞著研究者,持續為解開箇中奧妙努力。
●挺身抵抗的植物
植物不像我們有腳,可以跑離我們所厭惡的一切;不過,牠們也因此發展出面對食草者攻擊時的獨特策略。北美洲有一種別名為郊狼煙草的植物(Nicotiana attenuata),即因其面對毛毛蟲的獨特抵制策略聞名。
郊狼煙草面對食草者的第一道防線為 – 讓自己有毒。當察覺到被多數食草者攻擊時,此時會產生茉莉酸(jasmonic acid)訊號,從韌皮部送往根部;此訊號使根部快速產生大量的尼古丁(nicotine, 一種會影響肌肉功能的神經毒素),並經木質部傳送到葉子裡[6]。當煙草發動此波攻擊時,每一片葉子裡可含有如同半盒香菸那麼高的尼古丁總量。
不過,這招式用來對付一般的食草者還可以,但對於如煙草天蛾(Manduca sexta)等天蛾(hawkmoths)的幼蟲,由於天蛾本身也是煙草的重要傳粉者(pollinators),其幼蟲已演化出不受尼古丁影響的腸胃機制。天蛾前來傳遞花粉,但也同時在煙草產下卵。面對這樣的兩難困境,郊狼煙草則發展出進階的抵制策略。
當煙草察覺受到的是特殊敵人的進攻(天蛾幼蟲)時,此時會釋放出揮發性化學物質(volatile chemical compounds),此物質就像是對外呼叫救兵的信號彈,吸引以此毛毛蟲為食的昆蟲前來,飽餐之餘順便為煙草掃除敵軍;這些化學物質同樣也會讓其他天蛾不想在此產卵[7,8]。接下來,煙草會將原本夜間開花的時間改變為日間;原本夜間開花容易吸引到天蛾類的傳粉者,日間開花則可改為吸引如蜂鳥等不同的傳粉者[9,10]。
2017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Max Planck Institute)進一步找出負責調控此揮發性物質(E)-α-bergamotene的基因(NaTPS38),發現在夜裡,這個物質對天蛾成蟲具有吸引力,吸引牠們前來協助傳粉;但在日間,這個物質吸引的則是以天蛾幼蟲與卵為食的掠食者[11]。
這樣複雜的防衛機制,竟然能由植物本體上各個細胞各自決定而協調而成,且在不具有大腦中樞的情況下完整執行,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魚類是繁殖策略的大師。約有450種魚類,在其一生中,會為了壯大該族群的後代數量而改變性別。魚類透過荷爾蒙就來改變性別,不同種類的改變方式不大相同。
例如,體型大的雌魚可以產下較多的卵;因此,在某些種類裡(如:小丑魚),生命初期由於體型較小而擔任雄性,待未來體型長大之後再改擔任雌性角色。而在雄性需要透過打鬥來競爭配偶或領土的魚類,例如:石斑(groupers)、海鯛(sea breams)、真鯛(porgies)等,體型過小的雄性意味著無法擁有下一代;因此,年幼體型小時,則以擔任雌性角色較有助於族群的繁殖[12]。
如今,此種策略有助於魚類適應當前一些干擾性別平衡的挑戰,例如:過漁(overfishing)。以海鯛為例,漁民喜好捕捉體型大的魚,而原本體型大的通常為雄魚,雄魚因此面臨被捕撈殆盡的危機。研究發現,人類這種使大量雄性海鯛消失的行為,促使海鯛魚群中的部分年輕雌海鯛因此改變性別,藉以恢復魚群的性別平衡[13]。
當然,這並非長久之計。因為海鯛被迫在年齡更小時即需轉換性別(雌→雄),如此一來,雌魚則沒有機會長大;此種改變同時也會導致後代數量減少與族群縮小。因此,魚類透過改變性別來應付人類對其繁衍的傷害,仍舊僅能抵擋一時,僅僅依靠魚類的繁殖復原力是不足夠的。
報導出處:From stealing genes to regrowing limbs, how life finds a way to survive and thrive
參考文獻:
- Thorington RW & Ferrell KE. Squirrels: The Animal Answer Guide (pp.82).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 Gammon K. Life-Saving Lessons from Hibernating Ground Squirrels. Discover April 8, 2016.
- Woodfield J. Falsified data and diabetes: Grizzly bears, chocolate and serious misconduct. diabetes.co.uk Sep 2, 2015.
- Goode E. Learning From Healthy Bears (You Mean We Should Hibernate?).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4, 2016.
- Hibernating ground squirrels provide clues to new stroke treatments. Nov 17, 2017.
- Lambers H, et al. Plant Physiological Ecology (2nd, pp.466). German: Springer. 2008.
- Franzen H. Plants Attract Enemy's Enemies To Survive. Scientific American March 16, 2001.
- Russell SA & Aguilera-Hellweg M. Talking Plants. Discover April 1, 2002.
- Flowering by Day Keeps the Caterpillars Away. Jan 21, 2010.
- Kessler D, et al. Changing pollinators as a means of escaping herbivores. Curr Biol 2010;20(3):237-42.
- Max Planck Institute. Bergamotene—alluring and lethal for Manduca sexta. April 24, 2017.
- Benvenuto C, et al.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consequences of alternative sex-change pathways in fish. Scientific Reports 2017;7(9084).
- Lowerre‐Barbieri S, et al. Reproductive resilience: a paradigm shift in understanding spawner‐recruit systems in exploited marine fish. Fish and Fisheries 2017;18(2):28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