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用水就不怕缺水?水足跡與水正義的探討(上)

今年夏天侵台的颱風少之又少,除了放不到大家期待的「颱風假」之外,更嚴重的是「缺水」的問題。慢慢有地區開始限水,在物價「漲」聲響起的時期,限水無疑讓民生更加艱難。其實不只有台灣,世界各地因極端氣候而經歷乾旱、洪水的消息時有所聞,大家都在跟野火、低水位、作物欠收爭鬥,同時,穩定、可用的水資源越來越稀少。究竟是不是少用水就不怕缺水了呢?答案恐怕不是那麽簡單!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捕捉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的身影:談雷達與劇烈天氣的觀測

從二零零五年開始,全美國的天氣災難就急遽增加,其中劇烈天氣(如颱風和淹水)增加最多,可見劇烈天氣正嚴重影響人類的日常生活。氣象雷達已經成為觀測劇烈天氣的一個重要工具。就必須雷。本次邀請到美國國家大氣科學研究中心遙測組主任李文兆博士,和我們談談雷達的前世今生,分享他個人用雷達觀測劇烈天氣的經驗和研究成果⋯⋯

Read more

【人物專訪】氣象雷達的翹楚一專訪李文兆主任

氣象科學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但如果我們用醫生來比喻氣象學家,會發現醫生和氣象學家做的事其實很類似,只是作用對象不同。醫生使用X光或MRI來獲取病人器官影像圖,告訴病人這陣子應如何調整作息和飲食;氣象學家則是用雷達掃描雲層,告訴民眾這幾天要不要撐傘或添購冰品。今天的專訪就邀請到美國國家大氣科學研究中心遙測組主任李文兆博士,分享他在大氣科學領域研究的心路歷程,以及雙偏極化,都卜勒氣象雷達神秘之處⋯⋯

Read more

探索外星生命 (2) — 無中生有的生命、適合生命的區域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除了可能是來自外太空以外,也可能是在地球上自然出現。古希臘就有相關的論點,不過其內涵與現代的理論不同。普遍相信,地球之所以能孕育生命,最重要的原因是液態水的存在,在這個基礎上出現了「適居帶」的概念⋯⋯

Read more

探索外星生命 (1) 那些曾在、能在太空中存活的生物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目前還沒有定論,其中一種說法認為地球上的生命來自於外太空。人類曾經將不同的生物送上外太空觀察其反應。生物的種類真的是五花八門,人類看似過於極端、不適合生存的環境,反而可能是某些物種的樂園。曾有生物在太空繁衍後代,也有生物曾暴露在太空環境中還存活了下來。

Read more

世界上14%的樹種還沒被發現?利用統計量估計地球樹木的物種多樣性

世界上有多少種類的樹,是相當大尺度的問題!本文介紹 2022年一篇研究利用GFBI(Global Forest Biodiversity Initiative)及TREECHANGE資料庫,以及生物多樣性的chao2統計量,估計出地球上的樹種推估量。結果顯示,地球上約有73,000種樹木,其中約有9,000餘種尚未被發表或描述過。以洲的尺度可發現,南美洲的生物多樣性最高,潛在的未發表物種也最多⋯⋯

Read more

史前河中鱷霸!澳洲馬來鱷類現蹤

古生物學家重新研究了一個封藏在博物館已久且看似破碎的鱷魚化石,並發現這件標本屬於一種全新的物種,茂烏納拉貢嘎瑪蘭度鱷(Gunggamarandu maunala)─它體長估算可達六至七公尺,不僅是澳洲有史以來最大的鱷類之一,也是馬來鱷類在澳洲的第一筆分布紀錄。

Read more

無可可巧克力?它,我可以!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定義「總可可固形物重量達35%以上」的食品才能稱爲巧克力。[1] 出乎多數人的意料之外,在這個定義下,我們所熟知的金莎、七七乳加都算不上巧克力。然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群人卻反其道而行,製作出了完全不含可可的巧克力,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Read more

在蘑菇屋裡吃用蘑菇包裝的蘑菇

講到蘑菇,大家會立刻想到什麽呢?瑪利歐裡吃了就會長高的蘑菇?《菇菇栽培研究室》的各種蘑菇人方吉變體?還是童話故事裡的蘑菇屋?其實蘑菇,或説真菌類,近年來已經成爲許多研究室的重點項目,他們致力於研究使用真菌來處理塑膠垃圾、或開發永續建築材料,或許真正意義上的「蘑菇屋」,離我們並沒有很遙遠呢!

Read more

二氧化碳變食物?糧食危機的一線曙光!

自從全球暖化議題受到關注以來,二氧化碳可以説是「全民公敵」。世界各國一年年不斷加碼的減碳目標,讓人恨不得能把自己變成一棵樹,以二氧化碳為食,豈不是世界太平?沒想到這個聽起來很天馬行空的主意,竟然真的一步步在實現!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污染場址的綠色與永續整治〉&〈茶說臺灣——臺灣茶過去、現在與未來〉

臺灣茶文化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發展出許多臺灣特色茶樹品種,以及各式獨門精湛的製茶和烘焙工藝。然而面臨劇烈的氣候變遷衝擊,加上基層人力嚴重短缺,使得茶園管理難度倍增。本講次從業界角度介紹臺灣茶,並說明產學如何進行合作,帶領臺灣茶產業突破困境,重新升級。

Read more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流速持續減緩中,未來可能嚴重影響全球氣候

維持全球海溫與氣候系統穩定的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流速自1950年開始已逐漸衰弱,若情況持續,在下一世紀到來前將達環流能夠穩定運行的臨界值,屆時全球可能出現毀滅性天氣,北美、歐洲將出現顯著降溫與長達數十年的極度低溫,北美東岸海平面也將上升、西歐則會面臨更為頻繁的劇烈天氣。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過去曾停止運行,造成區域性氣候改變。影響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文明發展的的新仙女木期(Younger Dryas, 10,800-9600 BC)全球寒化現象便可能與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的變化有關。

Read more

綠色(低碳)校園--地源熱泵系統的應用

隨著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越來越高,全球平均氣溫逐漸升高,隨之而來的極端氣候對人類社會造成極大的威脅和破壞,如何保持未來全球增溫平均不要超過2℃和排碳量不再增加達碳平衡的目標,是現今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共識,而綠能利用與永續發展是目前世界達到此一目標的不二法門。另外,在創能不易的狀況下,節能是另一減碳的選擇。

Read more

台灣的地熱資源與分布

台灣地熱分布依據地體構造、成因和國際對於地熱的分類,可分為四大類型,分別為岩漿火山型(Magmatic-volcanic field type)、張裂型(Extensional domain type)、造山帶/前陸盆地型(Orogenic belt/foreland basin type)和地壓地熱型(Geopressured geothermal system) 等。岩漿火山型是因有岩漿侵入在地下淺處(如義大利的拉德雷洛(Larderello)地熱區)或是地下有岩漿庫的火山區(如環太平洋的火環區),其熱源是來自於高溫的岩漿(可能超過1,000℃),經由熱液對流或熱傳導上升至地殼淺處形成地熱儲集層。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