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史中的六月】1874 年 6 月 16 日:卡文迪西實驗室(Cavendish Laboratory)啟用
舉世聞名的劍橋大學卡文迪西實驗室一直是許多知名的科學家和影響深遠的突破性進展的大本營,成立至今已獲得 30 個諾貝爾獎。實驗室於 1874 年 6 月 16 日正式啟用,為了紀念 18 世紀的物理和化學家卡文迪西(Henry Cavendish),以他的名字命名。
Read more舉世聞名的劍橋大學卡文迪西實驗室一直是許多知名的科學家和影響深遠的突破性進展的大本營,成立至今已獲得 30 個諾貝爾獎。實驗室於 1874 年 6 月 16 日正式啟用,為了紀念 18 世紀的物理和化學家卡文迪西(Henry Cavendish),以他的名字命名。
Read more自COVID-19疫情在全球爆發大流行後,接種疫苗已成為防疫的最關鍵有效的方法。疫苗的研發、製作及試驗屬於尖端生物科技,全世界只有少數國家有能力執行並完成。在此世界各國競相研製及引進疫苗之際,已有部分疫苗獲得或即將獲得WHO批准或大多數國家的緊急使用授權,我們在本文將探索並比較這些COVID-19疫苗的製造技術。
Read moreCOVID-19在全球大流行,世界各國為因應管控疫情之需要而發展自動監測系統、遠距上班、遠距教學及零接觸式醫療器材。台灣要妥善應對疫情的挑戰,在預防上須首重阻絕感染源於境外,在研發上應將焦點放在發展新式防疫科技。如何使得這些新科技能更加精進而適合實際使用應是當務之急。
Read more1950 年代,一位名叫艾弗雷特三世(Hugh Everett III)的年輕物理學家最先提出其他世界存在的的假設,在那情況下,每一個可能途徑的每一個可能分岔最終都會在它自己的平行宇宙中實現。此觀念叫做量子力學的「多個世界」詮釋,它在理論物理學家中一直具有爭議性,雖然它在科幻小說開啟了一個全然的分支。
Read more第一本將摺紙與數學結合的書籍,是在 1893 年由印度數學教師桑達拉·饒出版,他以簡單的紙張摺疊動作出發,開拓了與歐幾里得思路不同的平面幾何學進路。本講次介紹摺紙與數學交融的有趣發展歷史。
Read more就目前COVID-19上市疫苗所使用的內容物或賦形劑,我們針對輝瑞與德國生技公司開發的Pfizer-BioNTech疫苗、美國Moderna疫苗以及牛津大學的AZ疫苗可能產生的過敏等副作用來加以介紹,對疫苗的深入認識可以增加民眾對疫苗施打的信心,並排除對於疫苗的恐懼與迷思,因為疫苗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以色列全面性接種輝瑞Pfizer-BioNTech疫苗後的抗疫成效獲得驗證。
Read more朗謬爾第一個計畫是要解決奇異當時面臨的新鎢絲燈泡的問題:當燈泡內充滿著揮發的鎢絲時,燈會「變黑」或變暗。根據朗謬爾對熱鎢絲催化的化學反應研究,他發現加入氮氣會降低鎢絲揮發的過程,且細的鎢絲比粗的鎢絲更快發熱,而盤繞的鎢絲會像條狀的燈絲一樣發熱。他主張在燈泡內加氮(後來加氬)氣,並將燈絲繞成螺旋狀以抑制鎢絲的揮發。
朗謬爾改良後的燈泡於1916年4月18日取得專利,很快地把能斯特燈,以及其他類似的燈都淘汰,是目前仍在使用的設計的基礎。
洪保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被譽為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博物學家之一,當之無愧,他博學,遍訪世界各地,出版許多書籍,仔細記錄他的所見所聞。而洪保德比較不為人知的一個成就則是描述電鰻不尋常的行為。
Read more當考古學家於 2017 年證實他們在一座埃及金字塔內發現了一個隱密的埋葬室,這在某些方面來說是 1960 年代所從事此計劃的巔峰。有一位名叫阿爾瓦瑞茲(Luis Alvarez)的物理學家想出了利用宇宙線來繪製如吉薩大金字塔(Great Pyramid of Giza)這樣密實結構的圖像。
Read more嚴重的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2(SARS-CoV-2)造成的冠狀病毒感染症2019(Covid-19),在近2年的全球大流行中已感染了數千萬人,並造成超過兩百萬人死亡,所以安全且有效的疫苗顯得迫切需要。最近一年多來世界各國競相研發疫苗,目前歐美國家已開發成功並實際用於接種的疫苗主要有輝瑞疫苗、莫德納疫苗及牛津疫苗三種。我們在本文將簡介這三種疫苗的臨床試驗,並對其研發過程、效力(保護力)及安全性進行探討及比較。
Read more為了提升農作物的氮利用效率,中國的研究團隊收集了來自美國農業部的110個不同品系的水稻(包含了粳稻、秈稻、香米等),先以三個指標:分檗數(TRN,tillering response to nitrogen)、每穗穀粒數、穀粒重來分析這些品系的水稻在低氮(每公畝50公斤)、中氮(每公畝150公斤)、高氮(每公畝300公斤)的狀況下,那一個指標的反應比較一致;結果發現,分檗數對氮量的改變的反應比其他兩個指標要一致,於是決定採用分檗數為指標。
Read more當新型冠狀橫掃全球,台灣成為世界上少數仍維持著『正常』生活的地方。學生還能正常上下學,研究工作、團體討論仍持續進行。但在其他的國家,政府為了防止疫情擴散,並保護人民,紛紛關閉學校,採取社交隔離手段。在疫情的影響下,美國的大專院校學生們受到了怎樣的衝擊?
Read more無數的人在世界各地搭機旅行,但卻沒想過飛機能一直飛在高空中的原因。除了其他的基本理論之外,我們應該把一些飛行原理的理論基礎歸功於一位瑞士數學家白努利(Daniel Bernoulli),他在流體力學,以及機率、統計學和弦振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Read moreCOVID-19是冠狀病毒的一種,除了典型的生理症狀,造成的心理疾病影響也是學者重視的層面之一。2020年年中,來自義大利的精神疾病與生物心理學專家Mario Gennaro Mazza與一眾義大利學者,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中的研究,便試圖了解COVID-19確診患者在一個月後的整體精神狀況,以及有無其他可參考的風險指標。
Read more植物可以吸收的氮主要有兩種形式:硝酸根(NO3-)與銨(NH4+)。不同的植物對這兩種化合物各有偏好:水稻比較喜歡銨,而有名的模式植物阿拉伯芥(Arabidopsis thaliana)則比較喜歡硝酸根。最近的研究發現,當阿拉伯芥在只有銨的介質中,它的根會一直長長,生長點的幹細胞數目會減少,但每個根尖的細胞延長的速度會加快;如果這時候改提供硝酸根,接著就會看到生長點變大(幹細胞的數目變多),細胞延長的速度變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