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理論也可以應用在擴增實境(AR)的介面設計?
■這個實驗發展出來的「正念導航系統」,關鍵點在於透過選擇權讓使用者具有更多地對於當下環境的參與度,讓他們更能夠將自己置身於真實的環境之中,而AR系統的設計,則是要輔助使用者用最小的注意力在導航系統上面,把更多的注意力資源投注在真實的環境中。
Read more■這個實驗發展出來的「正念導航系統」,關鍵點在於透過選擇權讓使用者具有更多地對於當下環境的參與度,讓他們更能夠將自己置身於真實的環境之中,而AR系統的設計,則是要輔助使用者用最小的注意力在導航系統上面,把更多的注意力資源投注在真實的環境中。
Read more■糖尿病、高血壓、癌症,三種看似沒有關聯性的疾病,怎麼糖尿病老藥 metformin 合併了高血壓老藥 syrosingopine 之後,竟然可以突發奇想用於治療癌症?這背後隱藏著什麼機制原理,以及代表著什麼含義呢?
Read more■2018在紛紛擾擾中結束了,但科學研究的腳步可不能停下來。2019又會有那些新鮮事呢?
Read more採訪/高英哲 翻開 HTC 健康醫療事業
Read more當代AI在圖像辨識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這波AI復興的應許與限制在那裡?本場演講邀請了HTC健康醫療事業部張智威總經理,與我們分享他身在業界前鋒所遭遇到的實務挑戰。
Read more■近幾年來以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一直是科技界熱門的話題。現在的機器人可以進行精細的製造作業,某種程度上已經替代了部分傳統上必須經過人類加工的過程;AI在重複的、大範圍蒐集分析資料上也有更好的表現,因此機器會取代掉部分的人工是未來的趨勢。
在產業面上,相較於傳統製造業每多製造一個產品,必定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科技公司如果掌握了數據、技術、人才技術,運作上是零邊際成本的,例如搜尋引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開發出一個搜尋引擎之後,用戶的增加基本上不會帶來成本上的負擔,這種模式使得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更有優勢,也代表AI的出現將會改寫我們的經濟秩序,讓社會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深度學習於1985年被開發,但直到2014年才起飛。張教授2007年起在google進行數據導向大規模機器學習開發時,被當時的同仁合理質疑。因為較複雜的算法譬如SVM或深度學習太過耗時,跟不上搜索引擎和廣告推薦系統的即時需求。在2012年AlexNet利用ImageNet數據取得革命性的圖片辨識的準確率後,學界業界同時驚艷,也才願意投資大規模運算GPU平台,接受了數據導向大規模機器學習的典範。而在2016年AlphaGo又告訴了全世界:如果你的算法能自行生產出無限多且多元的數據,那你便能造就IQ等同於300的機器。但這波的AI革命其實只推進了深度學習,而發展的面向也只限於模擬人腦的知覺(perception)功能。至於如何使用人腦知覺之外的能力,譬如知識,記憶,計畫,邏輯思考,以便從小數據演繹出等同於無限多且多元大數據的能力,還沒有跟上。所以今年四月AI界的巨擘Michael Jordan甚至宣稱:「AI革命尚未到來。」
Read more講者/陳銘憲(台大電機系教授)|彙整/葉
Read more隨著雲端平台日益普及,加上各式物聯網應用的蓬勃發展,使大數據研究的重要性不斷提升。這個目前深受關切的領域,被公認為接下來數十年內,影響人類社會的關鍵詞,我們今天的訪問對象,正是箇中翹楚:台大電機系陳銘憲教授。
Read more講師/林軒田(台大資工系教授)|彙整/葉
Read more迷人的機器學習—專訪林軒田
Read more■老生常談裡總是說著,人類因為有了這顆大頭,才有了演化為「人」的本錢。人類這顆大頭,讓人有著創造力、執行力,推動著世界的運轉、也主宰著如今的地球。但所謂有陽光的地方就有黑暗,連太陽都無法讓地球整顆一起亮;那人類這顆大頭,又在歡喜之外,在演化路上的代價裡,帶來了哪些憂傷呢?
Read more「AI迷人的地方就在,它不是一招半式走江湖。」提到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林守德老師的眼裡閃爍著光芒。人工智慧當紅,各大公司爭相研發相關應用技術,AI人才更是炙手可熱。其實,AI並不是21世紀的創新產物,早在1960及1980年代,就已經紅過兩次。「這是門隨著技術發展而推進的學問,我們也一直都在學習,可能現在的東西一兩年後就被推翻」,林守德老師指出,新的技術一直出現,但很難預測到底哪些是曇花一現、哪些可以流傳久遠,唯有精進基本工的扎實學習,加上快速吸收新知的能力,才能在這波AI潮流中取得優勢。
Read more1950年,艾倫·圖靈(Alan Turing)提出圖靈測試,被視為人工智慧的研究開端。21世紀的今日,人工智慧成為顯學,看似蒸蒸日上的領域,令人難以相信歷史上它曾沒落到幾乎無人聞問。臺大資工系林守德教授和我們分享人工智慧的演進歷程,以及目前趨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