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的科學新鮮事
■2018在紛紛擾擾中結束了,但科學研究的腳步可不能停下來。2019又會有那些新鮮事呢?
編譯|高英哲
●極地研究計畫
美國與英國的研究人員將於今年一月前往南極,進行 70 年來規模最大的聯合任務。這項五年計畫的目的,是要確認偏遠的思韋茨冰川 (Thwaites Glacier) ,在未來數十年內會不會開始崩解。計畫內容包括利用自動化水下載具,以及裝在海豹身上的感應器,對這塊冰川進行偵測。歐洲科學家則打算在今年於南極小冰穹C進行探鑽,挖出有 15 億年歷史的冰核,倘若成功,就可獲得迄今年代最古老的氣候與大氣紀錄。
●中國砸大錢做研究
在經過貨幣購買力調整之後,中國可能會在 2018 年,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研究發展支出國。中國的研究支出從 2003 年以來就在增速,不過研究品質仍然落後美國不少。歐盟即將於 2021 年推出的研究補助金計畫「歐洲地平線」,要怎麼在各會員國之間,分配總金額約 1,110 億美元的研究補助金,歐盟官員仍在協商當中。
●人類的起源
考古學家在 2003 年,於印尼弗洛勒斯島發現了很像人類的「哈比人」物種化石,從此之後東南亞地區就成為類人物種的熱門研究地點。考古學家如今在菲律賓呂宋島繼續進行挖掘工作,出土的化石有望使我們更加了解原始類人物種的起源。
日本對撞機前途未卜
大型強子對撞機 (LHC) 的科學家在 2012 年,宣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之後,日本的物理學家就提議興建國際線性對撞機 (ILC) ,進一步研究希格斯玻色子。然而日本政府在 2018 年的預算裡,並未提撥國際線性對撞機所需的 70 億美元。日本政府計畫在 3 月 7 日之前,宣布是否要繼續進行這個計畫。
●基因編修餘波蕩漾
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在去年利用基因編修技術,更動兩個胚胎的基因,生出世界上第一對經過基因編修的雙胞胎。科學家如今必須要先設法確認賀建奎的所作所為,有沒有任何潛在的副作用,然後建構一套框架,確保未來編修可遺傳的人類 DNA 時,有合理且受規範的規則可供依循。
●「S計畫」即將上路
「S計畫」是一套讓學術出版完全可供公眾免費查詢的規劃,參與這個計畫的研究補助金機構,會要求資助的研究者,把已被接受發表的論文,立刻上傳到可免費查詢的資料庫。目前許多學術期刊禁止這樣的做法,不過倘若「S計畫」順利推動,這些期刊可能就必須要調整其經營模式。
●生物安全聖經
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將在今年年中,完成《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的重大改版工作。這本廣為使用的準則手冊,明訂在處理依波拉病毒之類的病原體時,如何安全進行的最佳做法。這本手冊上一次修訂是在 2004 年,這次改版會著重於實驗風險評估、實驗管理、以及訓練實驗室人員的相關規定。
●拯救氣候新手段
在碳排放量持續增加的今天,科學家為了瞭解如何透過地球工程的做法讓地球降溫,將在 2019 年進行平流層控制擾亂實驗 (SCoPEx) ,把 100 公克的粉筆狀粒子灑到平流層裡,觀察其發散模式。這些粒子可以把部分太陽光反射回到太空,使地球降溫,不過持疑者擔心這樣做可能會有始料未及的後果,並且分散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
●加拿大開放大麻
既烏拉圭之後,加拿大在去年十月,成為全世界第二個讓大麻合法化的國家,也為研究者打開了進行大麻研究的大門。貴湖大學希望能夠在今年年底,開設加拿大第一所大麻研究學術中心,全方面研究大麻的遺傳與藥用價值。
●探索宇宙訊號
全世界最大的電波望遠鏡,中國的 500 米口徑球面無線電望遠鏡,預計將於今年九月完全進入運作狀態。這座望遠鏡自從 2016 年試營運以來,已經發現了超過 50 顆脈衝星,接下來還可用來尋找像是快速電波爆發,或是宇宙氣體雲等等現象,所發出的微弱訊號。預計將於夏威夷毛納基山建造的 30 公尺望遠鏡,終於在去年排除與當地居民的法律糾紛,可望於今年開工。
--編譯來源:What to expect in 2019: science in the new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