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選擇教職,是為了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專訪胡敏君教授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副教授胡敏君,是台灣為數不多深耕「運動影像分析與沉浸式運動訓練」技術的研究者。研究之餘,她投入資訊工程女性人才培育,獲 Google Research exploreCSR Award 補助並號召清大、成大、台科大師生團隊共同合作辦理 Fun AI 營隊,希望透過 AI 遊戲闖關的教學與競賽,吸引更多高中生與非資工系的大學生投入AI研究。也擔任美國國務院科技女孩計畫(TechGirls Program)導師,協助帶領對STEM有興趣的女高中生深入探索不同研究主題。胡敏君說,當年走上教職,是為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Read more

【人物專訪】探尋的邏輯——專訪陳宜欣教授

人們總會覺得科學研究是「發現」的過程,但對於陳宜欣來說,她的人生旅途更像是遵從「探尋」的邏輯。在她的實驗室中,各個學生進行的研究主題都是大家一起討論出來的,她總是會廣泛地拋出各種大方向,如果學生對哪一個方向有興趣,大家就會再一起「探尋」值得往下深究的題目。事實上,從她求學時期的經歷也遵從著「探尋」的邏輯。她並不是因為本來就對資訊感興趣,也不是事先就決定走上研究之路,而是在路途中一邊探尋一邊前進,在出現於自己眼前的選項中,選擇最值得投資的那一個。未來,她也將在資訊領域持續著未完的探尋。

Read more

【人物專訪】人工智慧和睡眠醫學,是我生命中的兩道光——專訪嚴成文特聘教授

嚴成文於卡內基美隆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便返台於中山大學任教數十載,期間多次獲得教學傑出獎、師鐸獎。早在人工智慧領域未受大眾矚目時,嚴成文慧眼獨具,決定鑽研機器學習,後來更敢於跨入生理醫學訊號處理,與醫學界長期合作,近年起更獲聘於高雄醫學大學。他形容,人工智慧和睡眠醫學,是他生命中的兩道光。

Read more

【人物專訪】主線認真攻略・支線從容挑戰——專訪林日璇特聘教授

政大傳播學院林日璇教授的研究領域專攻電動遊戲,獲得許多研究、獎項肯定的她並不是一個事事緊張、汲汲營營的人。相反地,說起她的生涯,好幾次笑稱自己很「懶」;其實,這些光環的背後有著獨特的故事。林日璇注重主要任務而非追求全方位完美,用遊戲比喻,她不會浪費時間在每個次要任務上,但一旦確定大方向,就會全力以赴,成為主線上最優秀的玩家。這樣的學習態度在她各個階段的求學時期展露無遺,一路走在主線任務的她善於取捨,知道何時需要砍掉重練、加入公會、越級打怪等等⋯⋯

Read more

【人物專訪】「演算法」有罪?激發無限思考的哲學辯證之路——專訪顏均萍兼任助理教授

「論證的核心就是給理由。你為什麼贊成?為什麼反對?」一頭亮麗藍髮的顏均萍,暢談之間的眼神總是犀利,講話語調雖輕柔,卻句句擲地有聲。起於高中一堂哲學講座,講師不經意的一句話,讓顏均萍驚喜發現哲學在答辯之間激發的火花,自此踏上一條反覆辯證的旅程⋯⋯

Read more

【人物專訪】AI 倫理領域的哲學家——專訪甘偵蓉博士

甘偵蓉博士於博士階段前的學科養成,都在哲學系所完成。回頭想來個人的研究關懷,總不脫離社會議題。相比於第一線抗爭者,她從小更偏好思考社會現象背後發生的起源。哲學思辨重點通常不僅限於最終立場是贊成還是反對,而是更偏好釐清問題背後的概念及論述理由,不同的哲學理論在於提供不同的思考框架,正中她的喜好。而甘博士選擇人權哲學理論與國際正義作為研究主題在於,這比較符合她喜歡思考規範理論如何有助解決或思考現世問題的研究傾向。

Read more

【人物專訪】因為感受,所以分享——專訪嘎拉嬉皮GALA 自媒體創作者

身著一襲藏青軟料襯衫與米色寬褲、腳踩棕色文青牛津鞋,眼前穿搭簡約的GALA緩緩說著一路走來經營自媒體的心路歷程。她時而冷靜沉著、時而歡笑,唯一不變的是談到創作時的眼睛總在發亮,絲毫隱藏不了對藝術創作的熱愛。兩年前,因疫情爆發的緣故,podcast在台灣一炮而紅,人們開始探詢新的媒介排解隔離的煩悶,也恰巧成為她誤打誤撞踏入自媒體創作領域的契機⋯⋯

Read more

【人物專訪】機器人研究以外的事——專訪楊谷洋教授

一聽到楊谷洋教授專精的是機器人領域,不少人可能會浮現小時候拿著機器人遊戲的畫面。事實上,楊谷洋進入機器人領域是個意外。除了是名機器人學者,他還是《數位時代》網站6年來筆耕不輟的專欄作家,也是重度電影、小說迷,甚至專門為機器人電影出了一本書。富有人文素養的他,其實研究所從沒想過機器人與人的關係,憑的只是好奇心,進入人機關係的新世界。

Read more

寫給中學生看的AI課:AI生態系需要文理兼備的人才

隨著資訊科學的蓬勃發展,AI已經成為生活中各個領域不可或缺的名詞,從自駕汽車到到銀髮族長期照護,甚至是演奏貝多芬的音樂,都可以見到AI的影子。面對此一浪潮,教育部除了制定108課綱,希冀加強學生的素養,也推出許多AI學習平台和AI競賽,提供社會大眾充實AI知識的管道。此次演講邀請到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蔡宗翰教授,分享現代人培養AI素養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參與AI的發展,並介紹AI目前已被應用於生活中哪些場域⋯⋯

Read more

【AI與創造它的科學家們】艾西莫夫——機器人科幻迷絕對不能錯過的名字

從古至今,人們對機器人始終有著無限的憧憬,無數的科幻小說編寫者人們對機器人的想像,而在眾多科幻小說中,始終有一條很重要的線串連其中,這條線就是被譽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的艾西莫夫。艾西莫夫創立了機器人三大法則,訂下人和機器人的第一份契約;他創造機器人學,開啟了後人研究研究機器人的先河;他同時還是生化領域的大學教授,可說是一位集文學、工程和生物學於一身的天才。本次演講邀請到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楊谷洋教授,分享深深烙印在機器人科幻迷心中的名字——艾西莫夫的故事,以及當代機器人的發展⋯⋯

Read more

【AI與創造它的科學家們】關於AI我們需要知道的兩三事

從遠古到當代,人們對「人造智慧體」的嚮往,在中西方的神話和寓言中展露無遺,卻一直到二戰結束後,在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人工智慧(AI)相關理論才漸漸有了雛形。冷戰期間,美國基於對俄語即時翻譯的需要,使機器翻譯成為美國國防部的重點研究項目,從此開啟近代人工智慧發展的序幕,但發展過程並沒有科學家最初想像的順利,而是經歷了許多高低起伏,科學家們再也在每一次的瓶頸中不斷改良,讓人工智慧的演算法日趨精確。本次演講邀請到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陳宜欣副教授,為我們介紹人工智慧的發展史與創造人工智慧的科學家們,揭開人工智慧發展在二戰後所經歷的興盛與寒冬,也帶領我們思考人工智慧背後蘊藏的珍貴人文價值。

Read more

【人物專訪】您好,AI法官?──專訪黃詩淳教授

你是否想像過自己像鐵面無私的包拯公,或明辨是非的所羅門王,為難解的訴訟糾紛伸張正義?那你能想像人工智慧幫助法官審判法律案件嗎?甚至人工智慧可能做出比法官更好的判決?這次我們訪問到台大法律系的黃詩淳教授,請她帶我們一窺AI和法律相遇後究竟會冒出怎樣的火花。

Read more

【人物專訪】柔軟的地方──專訪溫在弘教授

「我一直覺得我們是格格不入的一群,無法一刀切下人文或自然科學的邊界,可能有一些天分讀理工,又想要一條和人文社會科學連結的路,在這種事情上搖擺,卻也有不同的視野。」說起地理學,溫在弘笑道:「大學地理系關注的和外界對地理學的印象差很多,當時高中不知道,後來才發現地理系做的事是我很喜歡的。」

Read more

【人物專訪】當公式成為現在進行式──訪林風教授

林風2001年於交通大學博士班畢業,現為國立臺灣大學特聘教授,他描述,原先存在於紙筆之間機率理論、數學模型,經過推導運算之後產生的模型,小如個人口袋裡的個人通訊設備,大至行動網路的系統行為,均可由經由這些模型來評估其效能。可以應用到平時生活當中的各個層面,他深受吸引,而投入研究領域當中。也從此看待平日事務的眼光有了不同。

Read more

【人物專訪】生活是音樂,音樂是生活──訪張智星教授

張智星大學時就讀台大電機系,後赴美留學,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專精於研究音樂的分析與檢索、機器學習應用,以及控制系統等領域。張智星受訪時說,用數學的語言解鎖音樂,可以發現許多一般人觀察不到的細節,也是做研究的一大樂趣,保持好奇心面對研究議題,也保持好奇心面對日常,是生活的理想樣貌。他更勉勵學生,外在的潮流、趨勢往往是一時的,重要的是向內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在選定方向後用心鑽研,才容易走得深,走得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