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生活是音樂,音樂是生活──訪張智星教授
●10/16 張智星老師主講:「AI如何解構、轉化與再造音樂」鎖定CASE直播
採訪、撰文/劉羽芯
張智星大學時就讀台大電機系,後赴美留學,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專精於研究音樂的分析與檢索、機器學習應用,以及控制系統等領域。張智星受訪時說,用數學的語言解鎖音樂,可以發現許多一般人觀察不到的細節,也是做研究的一大樂趣,保持好奇心面對研究議題,也保持好奇心面對日常,是生活的理想樣貌。他更勉勵學生,外在的潮流、趨勢往往是一時的,重要的是向內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在選定方向後用心鑽研,才容易走得深,走得遠。
●用數學的語言唱歌
張智星表示,生活中處處充滿音樂,救護車呼嘯而過的鳴笛聲、洗衣機輪轉的聲音,人跟人交談的聲音。看似平凡的現象中卻也隱藏了不少不平凡之處,例如當救護車接近時,鳴笛的聲音會逐漸拔高,遠去時逐漸變得低沈,背後就是物理學上著名的都卜勒效應(Doppler effect),波源和觀察者的相對運動導致觀察者接收的頻率產生了差異,因此人才會感覺音高改變。又或者是在教堂、音樂廳等大型的空間裡面唱歌,演奏樂器,在空間中會產生殘響,因此聲音有別於在小空間,給人不一樣的感受。
「人很常是靠一種感覺,好像『感覺』變得不太一樣了,而數學的語言可以精確的去描述,到底是哪裡不一樣。」張智星說。不過如果能精確的解構出聲音間的細微差異,並且轉化成機器、程式能夠解讀的語言,就可以為人們的日常帶來不一樣的音樂,賦予了音樂嶄新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可以做到,比方說歌手費玉清好了,把他唱歌的聲音抽取出來,我們就可以用他的聲音,唱出一首他從來沒有唱過的歌。」又或者是在人們無法碰面的疫情期間,藉由解構音樂的技術,就可以把朋友們各自錄製的聲音進行合成,超越時間跟空間的限制,完成親友們間的大合唱。
「與其去問AI可以做什麼,我們更好奇的是AI不可以做什麼。」張智星說。
●保持好奇心——尋找答案,也尋找問題
「做研究非常有趣,會發現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張智星舉例,研究室有時會向錄音室購買各種聲音進行分析,有次碰上一種少數民族樂器,聲音因相當獨特,異於一般常見的鋼琴、吉他等樂器。就要思考不同的方式做解構。而一般常見的樂器,即便發聲原理類似,也可能會有細微的差異,例如鋼琴跟吉他同樣是弦樂器,但是弦發出的尾音不同。音樂解構、再造的過程奧妙無窮,不只是不斷的尋找答案,也是尋找問題的旅程「做研究一定要保持好奇心,要有好奇,去想說如果這樣,那會發生什麼事?要有好奇心,才會有動力去吸收新知,人才會成長。」
而在好奇心之外,張智星也強調興趣非常重要。正是對音樂的喜愛與好奇,讓他投入音樂相關的研究領域。張智星表示自己看書、工作時都喜歡一邊聽音樂,即便手中的工作枯燥無聊,也能獲得另外一種怡然自得,音樂不只是研究,也是生活中的一種不可或缺。他喜愛的音樂類型廣泛,中文或英文,流行歌曲或是老歌,各樣類型都喜歡嘗試。
不只是音樂,張智星平時涉獵的休閒嗜好也相當廣泛,喜歡動態的活動,平時和同事們一起打打網球,也愛好靜態的休閒,如園藝、養寵物等等。張智星提到,自己大學時就非常喜歡養螯蟹、養魚,種植花草。大學時期的他是「䲜䲜社」的成員,他解釋「四個魚疊在一起讀叫作『ㄧ ㄝ ˋ』,䲜䲜社就是釣魚的社團」,他時常到到戶外釣魚,但不是為了烹煮食用,而是釣了小魚回家養。「以現在來看的話,應該要加入寵物社比較對!」張智星開玩笑說。
●張智星:「我幾乎到哪裡都要養一缸魚」
大學時養魚種花的習慣,赴美攻讀研究所興趣也沒有間斷,現在辦公室、家裡各種生活空間也都會養一缸魚。雖然好像沒有特別實用的用途,「但是放著,心情就不錯。」不只是魚,張智星的辦公室裡還種植了各式各樣的植物,從芒果、龍眼,火龍果欣欣向榮,火龍果還從五樓往外生長到了六樓。「有種子的話我就會試著種種看,所以才會有這麼多植物」張智星笑著說。
●選定方向,持續鑽研
張智星表示,釣魚、養魚不是為了煮來吃,種植花草也不一定要可以食用,更多的是興趣使然,自然而然。這樣的人生態度也反映在生涯選擇上。
他回憶,在美國求學期間他研究控制系統,當時的學長告訴他,這樣領域的研究多半職缺都是國防相關,必須要有綠卡才行。當時他也不以為意,繼續鑽研,後來進行AI相關研究時,也沒有預想過未來AI技術會變成熱門的研究領域,求職市場上的當紅炸子雞。張智星建議學生們,年輕的時候可以多方涉獵、探索各種領域的可能性,但是最後一定要找一門自己有興趣的學問鑽研,聚焦在同一個方向持續努力。「喜歡什麼就去做,不用一窩蜂地跟著潮流。」張智星強調,景氣會改變,時代會改變,與其跟隨外在環境搖擺,不如向內探問自己真正有熱情的領域是什麼?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才容易走得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