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機器人研究以外的事——專訪楊谷洋教授

分享至

【AI的多重宇宙:性別X文化X社會】系列講座
AI 的文化再現 12/3 (六) 14:00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

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楊谷洋 教授|講師提供

採訪、撰文|湯 淨

審定|楊谷洋

 

一聽到楊谷洋專精的是機器人領域,不少人可能會浮現小時候拿著機器人遊戲的畫面。事實上,楊谷洋進入機器人領域是個意外。除了是名機器人學者,他還是《數位時代》網站6年來筆耕不輟的專欄作家,也是重度電影、小說迷,甚至專門為機器人電影出了一本書。富有人文素養的他,其實研究所從沒想過機器人與人的關係,憑的只是好奇心,進入人機關係的新世界。

 
順勢而為的機器人研究:從通訊到機器人

「訊號處理很美,連雜訊也很美。」楊谷洋就讀於台大電機,當時通訊領域正要起飛,系裡一半以上的同學未來都想走通訊,他也不例外,因此大學修課也都以這方面為主,在準備出國時,他也為自己設定這樣的路線。當時如果想出國,留學幾乎是唯一的方法,雖然成績並不突出,卻也懷抱著博士夢。

那時台灣正值戒嚴,除了出國留學,基本上沒有其他方法能夠踏出國門,也因此留學風氣興盛。楊谷洋回憶:同屆180人中,本地生有130位,其中大概有100位出國,他也是其中一位。對那個年代來說,同學們相揪到台北南陽街的英文補習班是共同的回憶。申請上美國的西北大學後,楊谷洋便到了電機系就讀碩士。起初他以研究訊號處理為第一志願,殊不知沒能找到合適的教授願意給他獎學金。

對於一個自費就讀的留學生來說,一年將近百萬的開銷無疑是身心上的雙重壓力,若是不能在第二年找到獎學金,就得打包回台灣。在發現未來可能沒有辦法獲得獎學金後,他便著手準備轉學考,重考托福、準備轉學文件,想申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尋求繼續留在美國的機會。那時,做機器人的教授因為楊谷洋意外修習的機器人學而注意到他,願意給他獎學金,讓他放下心中的大石頭,便自然而然地切換到機器人領域。之於楊谷洋,最大的目標是讀完博士,做出轉換領域的決定並不困難。

 

與電影的不解之緣:我在研究所時看了500部電影

在西北大學就讀期間,楊谷洋自詡看了500部電影,他打趣地說:「我都不敢跟別人說我在讀學位,別人在研究時,我都在看電影。」西北大學的電影場館位於他的實驗室正上方,對不易打入美國社交圈的楊谷洋來說,無疑是世外桃源。圖書館一周連放七天電影,週六週日是娛樂片、周五是國際經典片。買了季票,楊谷洋一頭栽入電影的世界。

對於電影的熱愛,起源自父親的愛好。楊谷洋的父親生於日治年代,說著一口流利的日文,對日本電影情有獨鍾,在他小時候便會帶他到電影院看日本電影。直到台灣與日本斷交,禁止日本電影,就隨著爸爸一起改看美國片。大三大四開放日本片後,他跟同學還會跑到台北青島路上的電影圖書館排隊看電影。

進到楊谷洋的研究室,乍看之下擺滿專業書籍,卻在交錯的書中可以看到編劇、電影情節分析的標題。他秉持著對電影的熱愛,結合機器人的熱情,寫出分析機器人電影的科普文章。講到影集、電影時,更是滔滔不絕,哪個導演符合他的美感,哪個演員演得好,人名、電影張口就來,讓我不禁有種「這裡真的是電機學院嗎?」的錯覺。

 

身兼書迷與作者:我一直達不到的文學夢

在採訪楊谷洋的時候,我從喜歡的書籍開始問起,殊不知這樣的話題開下去就沒有盡頭:我們從日本文學,一路聊到經典文學;從伊坂幸太郎、萬城目學、宮部美幸,一路來到張系國、陳之藩與鹿橋。楊谷洋自嘲自己是假文青,看的書不多,有時買了書就自以為完事。卻又可以從他橫跨次元的書單,看出他對文學的熱愛。

我半開玩笑的說,他既然是個科幻迷,喜歡狂野的幻想,又是機器人專家,可以自己寫機器人科幻電影的劇本,殊不知他擺擺手,說他沒有辦法。他對自己的定位是科普文章的知識傳遞者,用淺白的話語跟大眾傳達什麼是機器人中的核心概念,以及它背後的原理,這些理工的東西他能夠處理。

但對他來說,這不是文學。他喜歡的是像張系國老師的作品,是那種會感動人的科幻小說,充滿狂野的幻想、縝密的劇情規劃。明明我們仍是人,還有很多弱點,在那一刻卻好像可以超越凡人的限制,配上宇宙星空的背景,豪情壯志得不得了,透過科幻的背景彰顯更多的情感。他自己,則頂多是個介紹者。套句他說的:「我發現自己不是純文學的咖啦。我一直達不到的文學夢就是我喜歡的那些」。

問起他怎麼在繁忙的學術生活擠出時間寫作,他毫不猶豫地表示:自己就是有話想說,他不掩飾他的那一面,想跟別人說自己不是這麼看的,希望被別人看到,那種渴望還是在。明明講的熱血沸騰,內容卻是樂於摧毀別人的幻想。像是大家都冀望機器人可以談感情,他咋嘴道:「胡扯嘛!機器人怎麼跟你談感情。」他更願意去談這個技術的關鍵、跟人的互動方式與內部運作,背後存在理論的依據。但這不會是個小說,也不會是個隱喻,更絕對不會是推理劇。

 

好奇心開拓的領域:STS 引發的人機關係思考

在查閱楊谷洋的經歷時,有項經歷吸引了我的目光,楊谷洋曾擔任交大的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中心主任,我心想:「楊谷洋與STS的關聯何在?」他說自己是很好奇的人,當初傅大為老師從美國回來,在清大任教,創辦了雜誌。他因為好奇,便經常參加活動,久而久之對科技與社會領域也有些耳濡目染。在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推動後,因緣際會他便成為交大的STS中心主任。這樣的經歷,也促使他關注更多機器與人的關係。他做的雖然是機器,但他也在乎人。他可以說「胡扯,機器人怎麼談感情」,無情地打破別人對於機器人的幻想,一方面又對科幻小說、電影如癡如醉。這就是楊谷洋,用理性期望感性的綜合體。

 

✨同場加映:【人物專訪】因為感受,所以分享——專訪嘎拉嬉皮GALA 自媒體創作者

 


2022/12/3 (六) 楊谷洋教授座談:「AI 的文化再現」

【AI的多重宇宙:性別X文化X社會】系列講座 


2022/11/1 (二) 楊谷洋教授主講:「AI機器人的發展會走向永續、還是毀滅?」

探索講座第28期:永續發展的路口

 

(Visited 526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