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主線認真攻略・支線從容挑戰——專訪林日璇特聘教授
【AI的多重宇宙:性別X文化X社會】系列講座
是敵?是友?——AI的社會角色扮演 3/25 (六) 10:00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
採訪、撰文|謝達文
審定|林日璇
政大傳播學院林日璇教授,並不是一個事事緊張、汲汲營營的人。相反地,說起她的生涯,她好幾次笑稱自己很「懶」。本來想做記者,但不想颱風天出外跑新聞,於是放棄;在美國念碩士時,懶得打聽其他學長姐找到怎麼樣的工作,自己猜想可能的選項;博班畢業要找工作,無意到其他地方重新建立人脈,所以除了臺灣和母校所在的密西根,不找其他地方的工作……
但是,從任何標準來說,林日璇都是頂尖的學者:28歲在交通大學取得教職,37歲在政治大學成為特聘教授,也因為研究成果豐碩,獲得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等獎項,論文更幾次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
顯然,林日璇做到頂尖的路上,靠的不是強求把什麼事都安排到最完美。林日璇的研究領域專攻電動遊戲,用遊戲來比喻,或許可以說,林日璇不會執著破解每個支線任務。但是,她一旦找到努力的大方向,就知道該怎麼要求自己,成為主線上最優秀的玩家。
專注主線任務
這樣的態度,從大學時就可以看出端倪。
林日璇在大學時的生涯目標是擔任記者,楷模是身兼主播和意見領袖的沈春華。為達成目標,大學四年投入各種媒體的實習機會,如:學生廣播政大之聲、八大電視台、《天下雜誌》等一步步試探自己最適合的位置。
為了主線任務,她也捨得放棄原先努力許久的支線任務。
因為決定要出國念碩士班,從大二開始,林日璇花費許多時間補習托福和GRE留學考試,即便與社團活動時間有所衝突也願意做出取捨。
她印象最深的是,自己一手規劃名人陶晶瑩來學校演講的計畫,來來回回執行許多幕後工作,卻放棄亮相的機會,把最風光的接待與活動主持工作交給系學會會長,去補習班上課。她說:「有目標當然必須有所犧牲,但她真心認為『沒什麼了不起』,因為這是自己的選擇。」
敢於砍掉重練
她不但懂得取捨,更知道什麼時候該砍掉重練。
剛到美國念研究所時,她不但不知道怎麼在課堂上開口說話,也不知道該怎麼寫作。她說,自己在高中以前,學到的寫作方式就是「排比與對仗」,但這種華麗的寫作方式,與學術寫作要求的分析、推論格格不入。當時,她的教授狠狠對她說:「Tammy,你不會寫作。(”Tammy, you can’t write.”)」
她說那時的心情,與其說是震驚或者挫折,更像是「知道了」──既然知道該努力的方向,那就往下做,對她來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她知道自己該拋棄舊有的寫作習慣,要從頭學起。於是,她開始設定一週要看幾篇英文論文,並不時去學校寫作中心找專員討論,一段一段磨練──主題句該長怎樣,段落要怎麼收尾,各段之間又該如何連接等。
經過這樣的砍掉重練,幾年後,林日璇在國際會議中拿到最佳論文獎。而那位說她不能寫作的老師,凡是再遇到寫作有問題的國際學生,也都會請他們去向她取經。
她的指導老師,更是對她說:「Tammy,你其實會寫作。(“Tammy, you actually can write.”)」
加入公會:「brownbag」
而在努力的路上,她不是一個人,研究所時期參與的團體,就像加入遊戲中的公會一般獲得不少支持。
教會是一個重要的支持來源,除了同輩的教友,她也從教會中認識一些長輩。她笑稱,認識這些長輩,有一個很實際的好處,就是讓她能吃到好吃的合菜──「不然自己煮的好難吃!」
在學術養成上,另一群重要的支持者,是研究所的老師和同學。這樣的支持並不是憑空出現,而是來自學校有意的安排。
在她的研究所,研究生是兩個人一間研究室,與教授的研究室在同一樓層且直接相鄰,並沒有區分「教授區」和「研究生區」。她提到,最常遇到教授們的地方在茶水間,日常就可以跟教授聊天、討論近況。除此之外,要拐個彎去找教授討論問題也都非常方便。這樣的設置,大大增加研究所內的「社群感」。
另一個帶來社群感的活動,是所上每月舉辦的研究討論會,他們稱為brownbag──「棕色袋子」,指的是裝外帶食物的紙袋,意思是系上師生可以帶著自己的午餐,來聽彼此的研究發表。這不但使得系上彼此瞭解各自在做什麼,互相交流學術意見,也可以激發出火花,為彼此帶來靈感。
林日璇的研究主題就是這樣來的。她說,在博士班第一年,她試過好幾個研究題目,但都因為不適合而作罷。直到她在brownbag上,聽到一位教授報告一篇研究,「就像小當家裡吃到好吃的料理一樣」,馬上激發她對自己研究的構想,趕快去找研究室就在同樓層轉角處的那位教授,與教授討論,也獲得肯定,經過調整之後,也就成為她的博士論文主題。
她的博士論文是關於「遊戲」這個媒材的效果,與其他傳播媒材(比如文字報導、電影等等)有何不同。這也成為林日璇日後研究的主軸,其中一個例子是,同樣的暴力劇情,比起用電影,若用遊戲呈現,會不會更容易讓人產生暴力傾向;她也研究過新聞如果用遊戲方式表現,觀眾理解議題的程度,會不會優於傳統的文字新聞。由於她關注「親身操作、體驗」的效果,也讓她成為研究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元宇宙(metaverse)的先驅學者。
專注耕耘主線
研究刊登在頂尖的期刊上,對林日璇來說,是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一篇文章有沒有熱情,一看就知道!」
每一篇研究,都是從熱情開始,但要經過來來回回的打磨,獲得優秀審稿人十頁的意見,自己再回覆二十頁,才能慢慢練就,其他的肯定與獎項,「開心一天就好」反而不是她最在乎的。
她同樣不那麼在乎的,是一些人對她的閒言閒語。她偶爾也聽說,有人認為她教學獲得學生喜愛,是因為她教的主題是遊戲,有誰不喜歡。也聽到有人說,她研究能獲得肯定,是因為她做實驗、跑統計,比較好發表。
她說:「我也不會去糾正什麼」,回到主線任務,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比較重要。
✨ 同場加映《【人物專訪】人工智慧和睡眠醫學,是我生命中的兩道光——專訪嚴成文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