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創造它的科學家們】艾西莫夫——機器人科幻迷絕對不能錯過的名字

分享至

從古至今,人們對機器人始終有著無限的憧憬,無數的科幻小說編寫者人們對機器人的想像,而在眾多科幻小說中,始終有一條很重要的線串連其中,這條線就是被譽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的艾西莫夫。艾西莫夫創立了機器人三大法則,訂下人和機器人的第一份契約;他創造機器人學,開啟了後人研究研究機器人的先河;他同時還是生化領域的大學教授,可說是一位集文學、工程和生物學於一身的天才。

本次演講邀請到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楊谷洋教授,分享深深烙印在機器人科幻迷心中的名字——艾西莫夫的故事,以及當代機器人的發展。

講者|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楊谷洋 教授
彙整撰文|周書瑋

 

● 機器人應該是什麼樣子?

機器人的發展可分為文學小說和工程兩大路線,過去二者像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兩大領域,如今卻已漸漸相融合,人們也對機器人越來越熟悉。最早的科幻文學起源自捷克劇作家查別克於一九二零年在舞台劇〈羅森的全能機器人〉創造出的Robota(奴工),該劇作首次讓人扮演機器人上場,也展現了人類對機器人的初步想像。

工程上認為機器人應該具有兩個主要特質,第一是機器人必須有可移動性,這是工程學上對機器人最基本的定義。第二是自主性,和單純的聰明不同的是,有自主性的機器人在偵測環境變化後,能做出合理且有智慧的判斷,像是機器人發現有演講廳內演講正在進行,它決定進入會場,在觀察現場人流狀況後,找出到達座位的最佳路徑。也因此機器人需要有像是馬達、感應器和智慧中控系統,像是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等性能;我們可以將機器人比擬成能聽會說、有手有腳的電腦,這也代表機器人不一定要是人型,也可能像是貓狗等動物。

一九六一年,美國恩伯格創辦了全世界第一家機器人公司Unimation,推出第一部工業用機器人,不過其造型主要是模仿人類的手臂,因此比較像是「機器手臂」而非真正的「機器人」,也由於汽車產業的發展帶動機器人起飛,近年來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機器人開始在醫療產業蓬勃發展,再加上工業4.0和網際網路的應用,機器人更是被廣泛推行到像是醫療、娛樂等等領域。

 

● 當機器人被賦予「人」的形象

維基百科對機器人的定義是「藉由電腦程式或電子電路所運作的自主或半自主的機電系統,常具有近似生物的外觀,或足以展現自主性的行為」,正因為機器人常常能展現近似於人的自主性,人們常常會賦予機器人「人的形象」,對機器人產生移情作用,認為機器人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然而,機器人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具有「意識」,舉例來說,機器人並不會在週一的早晨怨懟的說它今天不想工作,更不會對著鏡子喃喃自語想念著單戀對象,而內心痛苦萬分。人類和機器人互動時,主角是人,因此我們不需在意我們在機器人腦中的地位如何,也不需擔心我們的行為是否對它造成傷害,因為機器人在做任何事時都沒有意識或情感,它所有的情感,都是人類賦予的。幾年前日本有個男生娶了虛擬的女歌手初音未來作為妻子,造成當時社會極大的轟動,因為初音未來只是個虛擬的形體,對眼前娶了她(或是「它」)的男孩心中的感情毫無概念,它所有的形象,都是男孩自己移情、幻想出來的,若男孩將感情全心全意投入初音身上,很可能會失去和真正人類交際互動的能力。

 

● 艾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法則與以他為名的科幻電影

如同在文章最開始提到的,艾西莫夫在機器人學上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提出機器人三大法則。第一,機器人不可以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不論機器人具有多麽強大的效能,它都不能傷害人,就好比一位運動選手,如果性格桀驁不馴、喜歡打架,那無論再怎麼優秀,教練都不可能讓他上場比賽。第二是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該命令和第一法則相衝突;第三是機器人要能保護自己,也就是機器人必須有一定的耐用程度。

艾西莫夫的經典小說集 I,Robot,它同時也是一齣機器人科幻電影的片名,該電影敘述一名警探和小女孩同時落水,機器人依照內建的計算系統,判斷警探的存活率高於小女孩,於是救了警探但導致小女孩溺斃,這讓警探非常難過,希望自己可以和小女孩角色互換。這部電影帶領觀眾思考機器人在執行任務時如何做出選擇,沒有自我意識和感情的機器人,有能力思考道德兩難的議題嗎?如果傷害一個人可以拯救全世界,機器人該如何取捨?當總統和一介平民同時受難,機器人該先救誰?

 

● 帕斯奎爾的機器人四大法則

當機器人科技漸漸成為顯學,美國布魯克林法律學院法蘭克・帕斯奎爾教授提出了機器人四大法則,希冀補足艾西莫夫三大法則中不足的部分。第一是機器人應當輔助人類的專業工作而非加以取代,機器人的本意是作為我們的夥伴,提高人類的生活品質,不是要成為人類的競爭者。

二是機器人不應試圖模擬或介入真實的人生,就好比人們不應想著要與機器人結婚,或養機器寵物作伴,這很可能導致我們失去和真人社交互動的能力。

三是人類不應給予機器人展現暴力的機會,像是不應讓機器人扮演警察,也不應將機器人用於戰爭,讓機器人遊走在道德困境中。

四是機器人發明者必須標示出其創造者、發明者和擁有者,機器人背後的人工智慧非常重要,就好比若將機器人用於選美,建立在西方人數據的資料庫肯定和東方人有所差異,若機器人將西方觀點套用在東方人身上,對東方人相當不利。

許多人擔心在人工智慧的浪潮下,機器人會取代人類的工作,但教授提醒我們,新科技取代人類工作的現象並非近幾年或因人工智慧出現才發生,面對這樣的巨變,我們必須努力創造出自己的獨特性,像是機器人短時間內無法取代藝術、創作和思想等工作,當我們讓自己擁有無法被機器人取代的特色,就不必擔心被科技的浪潮淹沒。
 

 

(Visited 68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