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壓力與毒癮發作
戒斷古柯鹼相當困難,這可能是因為戒斷症狀本身就讓人痛苦難耐,長期使用後若然停藥,吸食者可能會經歷暈眩、神智不清、暈眩、神智不清、搔癢、疲倦、流鼻水、冒冷汗等副作用;近來有學者認為,「壓力事件」也可能是使古柯鹼使用者再次吸食毒品之一:古柯鹼依賴者與正常人相比,他們的腦部是如何回應壓力情境的呢?這樣的腦部活動會如何影響他們面對古柯鹼時的反應呢?
Read more戒斷古柯鹼相當困難,這可能是因為戒斷症狀本身就讓人痛苦難耐,長期使用後若然停藥,吸食者可能會經歷暈眩、神智不清、暈眩、神智不清、搔癢、疲倦、流鼻水、冒冷汗等副作用;近來有學者認為,「壓力事件」也可能是使古柯鹼使用者再次吸食毒品之一:古柯鹼依賴者與正常人相比,他們的腦部是如何回應壓力情境的呢?這樣的腦部活動會如何影響他們面對古柯鹼時的反應呢?
Read more資料分析結果得出,對於酒精或是食物失去控制的現象,確實與個人用來壓抑不喜歡的感受有關,而與嗜食與暴飲有關的危險因子則可以從行為、個人層次與社會文化層次解釋。對於年輕女性而言,知覺的無敵感(perceived invulnerability)為發展出嗜食與暴飲的危險因子。
Read more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所述,酒精濫用(Alcohol misuse)每年造成全球超過3百萬人死亡,且嚴重損害青壯年人口的健康。過去在探討有效的戒酒方法時,臨床心理學家常常將生理因素、遺傳、人際互動模式、社經地位、人格、精神疾病以及生活壓力等因素納入考量,但是最近30年以來,心理學家開始注意到了「信仰」的神秘力量:宗教信仰與酒癮的關係是什麼?
Read more你是否曾有這樣的感覺呢?當正在進行無聊的事情,總覺得時間過得特別漫長難耐;正在做些休閒活動或與好友聚會、遊戲時,卻彷彿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事實上,這正是時間知覺的現象(time perception)之一。時間的運行與流逝,對人們有重要的影響,包含生心理層面,比如我們透過生理機制的恆定來維持日夜節律,並進而擁有規律的睡眠;在心理層面,則是個人對於時間運轉的主觀詮釋,並受到內在或是外在刺激的影響。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學者Giovanna Mioni與其他學者,於2016年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發表的研究中,則是好奇:感知外界時間過得較為緩慢的憂鬱症患者,與時常處於高度緊張、警覺的焦慮症患者,他們的時間知覺有些甚麼樣的特徵與差異呢?
Read more科學研究發現讓人們固執己見的幕後黑手是我們的大腦。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倫敦大學城市學院 (City University) 、美國維吉尼亞理工醫學研究院 (Virginia Tech Carilion) 的研究團隊,在整理文獻時發現之前研究顯示人們在聽取他人意見時會受到他人措詞強度的影響,在對方非常有自信陳述意見下容易改變自己原先的想法。
Read more多數的繭居者對於自己的存在或行為都感到相當痛苦,而且負責照顧他們的家人也要承擔許多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負擔,因此專家提出了幾個疑問:是哪些人比較容易發展出繭居的生活狀態呢?我們的社會為什麼會有繭居族的存在?治療師可以怎麼做,來幫助這些繭居族「破繭」重獲新生呢?
Read more鴉片是一種從罌粟(Papaver somniferum;Poppy flower)裡面萃取出來的物質,它曾經是相當「時尚」、受人歡迎的毒品,後來使用人口慢慢變少了。但是在許多工業化國家當中,研究人員最近又開始發現鴉片中毒的案例,因此Martínez與Ballesteros利用文獻回顧的方式,打算找出原因(Martinez and Ballesteros 2019)。
Read more約好明天與組員討論的事項尚未準備、下周即將來臨的期末考還未出現在你心中的待辦清單中,或是答應給工作團隊的報告連檔案都還未建立,於是不得已放下手上的無關事物、推掉所有本來能夠前往的邀約,準備奮力一搏,甚至挑燈夜戰。任務完成後,眼前來臨的又是另一件本該及早完成的事項,這些場景你是否似曾相似呢?
Read more過去的研究告訴我們,成癮物質的濫用會改變我們的生理機制,帶來異常的亢奮感(euphoria),也有學者認為,人們是因為對藥物相關線索過度關注才會導致成癮,儘管這些觀點都能夠使我們對於「成癮(addiction)」有著更加清楚的概念,卻都尚未能夠完整的解釋這個複雜的問題。因此,Franken等人製作了一個整合模型(model),分別將「神經心理藥物機制(neuropsycho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以及「注意力偏誤(attentional bias)」兩大派典的觀點融合,以釐清大腦、行為與「成癮(addiction)」之間的關聯。
Read more閒來無事滑臉書滑Instagram時,看到朋友又去了哪個風景優美的國家度假、換了剛上市的旗艦款手機、得到夢寐以求的工作;或是看到朋友最近生了病、搞砸了重要的考試,在你腦海中湧現的情緒會是什麼呢?人是無法離群索居的動物,然而生活在群體中,免不了的總是不斷地與旁人比較,無論是有意或是不自覺。你或許看過不少文章討論過度使用社群軟體與心理疾病的關聯,例如憂鬱症、焦慮症等,然而,與他人比較的後果,全然都只是負向的嗎?
Read more死藤水是一種南美巫醫的傳統用藥,據傳服用後可以治病、排毒,還有提升靈性、開發精神世界的神祕作用,因此它是原住民宗教儀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到了今日,則有不少旅客慕名而來,想要在南美洲開啟獨一無二的靈性之旅。然而究竟是哪些成分讓死藤水產生這些神奇的作用呢?服用死藤水的人們會產生哪些感覺?長期使用是否會對認知功能造成影響呢?
Read more在心理健康逐漸起步的現今,仍然不時能聽到對疾病患者的歧視或是不理解。相較於貼上標籤,疾病的汙名化(Stigma)指的是進一步對被貼上標籤的族群出現歧視性的言語甚至是行動。過往一些研究則是發現汙名化會對許多疾病的症狀改善更加不利,甚至會有惡化的現象。來自澳洲雪梨大學的心理學者Scott Griffiths與其研究團隊,近年就針對患有飲食障礙症的患者進行數份關於汙名化的調查研究。
Read more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養兒方知父母難,指的是當我們成為照顧者後,往往才體會養育孩子並非一件容易的事。而除了許多人常提到的經濟負荷外,近年也有許多親職講座、教養課程或是專家講座,都在討論如何能讓父母更適切的與自己的孩子相處,顯示除了顯而易見的經濟考驗外,在建立看不見的互動關係也是一道重要的課題。那麼當身為父母的這些當事人感到身心疲倦,甚至是耗竭時,會對於養育或是自身產生甚麼影響呢?
Read more近年來,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在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中,從原先的焦慮症類別裡分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精神疾病診斷。而什麼是強迫症呢?單純只是要求完美,或是東西要擺的有對稱性嗎?
Read more根據過去的認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研究,失眠者對於「睡眠相關刺激(sleep-related stimulus)」可能有高度的注意力偏誤(attentional bias),這些刺激也許是來自患者敏感的內在感知(例如:我好像躺在床上很久了),或是外界環境刺激(例如:聲音、光源),不管是哪一種,只要患者對刺激產生過度的關注、解讀,他們就很容易對於自己「睡不著覺」的事實感到更焦慮,同時也害怕自己白天的表現會因此失常,這時候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睡眠品質低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