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居族的焦慮:「我即使努力了,也只會惹人討厭而已吧」

多數的繭居者對於自己的存在或行為都感到相當痛苦,而且負責照顧他們的家人也要承擔許多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負擔,因此專家提出了幾個疑問:是哪些人比較容易發展出繭居的生活狀態呢?我們的社會為什麼會有繭居族的存在?治療師可以怎麼做,來幫助這些繭居族「破繭」重獲新生呢?

Read more

處方藥的濫用危機:鴉片類藥物成癮與大腦

鴉片是一種從罌粟(Papaver somniferum;Poppy flower)裡面萃取出來的物質,它曾經是相當「時尚」、受人歡迎的毒品,後來使用人口慢慢變少了。但是在許多工業化國家當中,研究人員最近又開始發現鴉片中毒的案例,因此Martínez與Ballesteros利用文獻回顧的方式,打算找出原因(Martinez and Ballesteros 2019)。

Read more

從人格特質看主動與被動拖延

約好明天與組員討論的事項尚未準備、下周即將來臨的期末考還未出現在你心中的待辦清單中,或是答應給工作團隊的報告連檔案都還未建立,於是不得已放下手上的無關事物、推掉所有本來能夠前往的邀約,準備奮力一搏,甚至挑燈夜戰。任務完成後,眼前來臨的又是另一件本該及早完成的事項,這些場景你是否似曾相似呢?

Read more

為什麼這麼渴望再次得到毒品呢?

過去的研究告訴我們,成癮物質的濫用會改變我們的生理機制,帶來異常的亢奮感(euphoria),也有學者認為,人們是因為對藥物相關線索過度關注才會導致成癮,儘管這些觀點都能夠使我們對於「成癮(addiction)」有著更加清楚的概念,卻都尚未能夠完整的解釋這個複雜的問題。因此,Franken等人製作了一個整合模型(model),分別將「神經心理藥物機制(neuropsycho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以及「注意力偏誤(attentional bias)」兩大派典的觀點融合,以釐清大腦、行為與「成癮(addiction)」之間的關聯。

Read more

無止盡的比較?不妨換個念頭:談使用臉書時的社會比較

閒來無事滑臉書滑Instagram時,看到朋友又去了哪個風景優美的國家度假、換了剛上市的旗艦款手機、得到夢寐以求的工作;或是看到朋友最近生了病、搞砸了重要的考試,在你腦海中湧現的情緒會是什麼呢?人是無法離群索居的動物,然而生活在群體中,免不了的總是不斷地與旁人比較,無論是有意或是不自覺。你或許看過不少文章討論過度使用社群軟體與心理疾病的關聯,例如憂鬱症、焦慮症等,然而,與他人比較的後果,全然都只是負向的嗎?

Read more

死藤水:究竟是巫醫的通靈密藥,抑或是致幻劑的一種?

死藤水是一種南美巫醫的傳統用藥,據傳服用後可以治病、排毒,還有提升靈性、開發精神世界的神祕作用,因此它是原住民宗教儀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到了今日,則有不少旅客慕名而來,想要在南美洲開啟獨一無二的靈性之旅。然而究竟是哪些成分讓死藤水產生這些神奇的作用呢?服用死藤水的人們會產生哪些感覺?長期使用是否會對認知功能造成影響呢?

Read more

飲食障礙症與疾病汙名內化

在心理健康逐漸起步的現今,仍然不時能聽到對疾病患者的歧視或是不理解。相較於貼上標籤,疾病的汙名化(Stigma)指的是進一步對被貼上標籤的族群出現歧視性的言語甚至是行動。過往一些研究則是發現汙名化會對許多疾病的症狀改善更加不利,甚至會有惡化的現象。來自澳洲雪梨大學的心理學者Scott Griffiths與其研究團隊,近年就針對患有飲食障礙症的患者進行數份關於汙名化的調查研究。

Read more

疲倦家長的警訊——談父母的倦怠現象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養兒方知父母難,指的是當我們成為照顧者後,往往才體會養育孩子並非一件容易的事。而除了許多人常提到的經濟負荷外,近年也有許多親職講座、教養課程或是專家講座,都在討論如何能讓父母更適切的與自己的孩子相處,顯示除了顯而易見的經濟考驗外,在建立看不見的互動關係也是一道重要的課題。那麼當身為父母的這些當事人感到身心疲倦,甚至是耗竭時,會對於養育或是自身產生甚麼影響呢?

Read more

腦袋「當機」、胡思亂想又焦慮緊張?當心失眠的影響

根據過去的認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研究,失眠者對於「睡眠相關刺激(sleep-related stimulus)」可能有高度的注意力偏誤(attentional bias),這些刺激也許是來自患者敏感的內在感知(例如:我好像躺在床上很久了),或是外界環境刺激(例如:聲音、光源),不管是哪一種,只要患者對刺激產生過度的關注、解讀,他們就很容易對於自己「睡不著覺」的事實感到更焦慮,同時也害怕自己白天的表現會因此失常,這時候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睡眠品質低落。

Read more

年紀大了腦鈍鈍,真的與「大腦僵化」有關

歲月不饒人,為什麼腦袋會變得越來越不靈光?近期在 Nature 期刊的一篇有趣研究,由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科學家們從老鼠實驗發現,衰老會使得腦組織變得僵硬,原來大腦僵化不只是形容詞,還是個真實現象啊。幸好,科學家們也找出了逆轉大腦衰老的關鍵,接著來一探究竟!

Read more

成長心態的來源與干預方式

學習心態、如何理解能力以及看待努力的價值深刻影響著一個人的發展軌跡,研究指出,這些心態的養成可能深受孩童時期周遭大人激勵行為的影響,雖然如此,心態養成之後並非不可改變的,透過干預行為以及同儕環境的支持,可以改變青少年的心態傾向,進而提高學業成就。

Read more

求求你不要丟掉我:邊緣性人格親密又缺乏界線的人際模式

「邊緣性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顧名思義是一種介於「正常」與「患病」、「精神病(psychosis)」與「憂鬱(depression)」之間的心理障礙症,患者也許在大部分的時候看上去與常人無異,甚至因為在社交圈的表現當中相當活躍,使得許多人在剛開始與患者相處時,並不會馬上就察覺他們是心理障礙症患者,只會感覺他們比較「熱情」跟「平易近人」,所以才有能力快速地與旁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Read more

堆積如山的囤積物背後-儲物症也與情緒調節有關聯?

2013年,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被正式納入了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MS-5)中,症狀包括持續地無法丟棄物品、丟棄的困難來自於自己認為對其有所需求,以及這些堆積物已影響到了生活空間等。儲物症的盛行率在中高齡族群身上比年輕族群來的高,此外患者也常共病情緒相關障礙症。2008年時,學者Tolin也發現這些症狀所影響的除了儲物症患者,與其同住的家庭成員也會受到衝擊,顯現這是個影響許多層面的問題。

Read more

從肖像畫到自拍照:眼睛的置中現象

過往對肖像畫的分析可以發現,藝術家傾向將其中一隻眼睛置於畫布上的水平中心,這似乎是教科書裡面從未提到、許多訓練有素的畫家卻不約而同遵循的神祕構圖法則。隨著數位時代的到來,現在科學家的疑惑也有了新的提問對象——自拍照。在未經訓練、一般人拍下的自拍照上,我們能否發現眼睛置中現象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