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格特質看主動與被動拖延

分享至

約好明天與組員討論的事項尚未準備、下周即將來臨的期末考還未出現在你心中的待辦清單中,或是答應給工作團隊的報告連檔案都還未建立,於是不得已放下手上的無關事物、推掉所有本來能夠前往的邀約,準備奮力一搏,甚至挑燈夜戰。任務完成後,眼前來臨的又是另一件本該及早完成的事項,這些場景你是否似曾相似呢?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蔡岷哲

●有害拖延與良性拖延

拖延(procrastination)是貫穿這些事件的共通點。近年來在提升學業或工作表現的議題也成為熱門的討論概念。儘管拖延是常見的現象,但背後可能蘊含了許多廣泛議題,例如因為個人對於目標事物有著高程度或近乎完美的要求而遲遲未開始動工、個人對於自身能力的掌控度不佳,或其他可能原因,許多研究也表示拖延對工作或學業表現有著不良影響。過去學者Choi與Moran所建構的另一項拖延概念—主動性拖延(active procrastination)則是拖延的另一個面向。與一般拖延不同,採取主動性拖延的人們,事實上是較能夠掌握時間,並享受在壓力之下的工作型態,此外,與普通拖延者不同,主動拖延者也多與較佳的工作表現相關。

在2016年,來自瑞士西瑞士應用科技大學的學者Kim、Fernandez及Terrier在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所發表的研究,則想要了解人格特質對於被動性拖延(即一般帶有負向後果的拖延)與主動拖延的預測性。他們所探討的特質是在人格理論中素負盛名的大五特質向度,包含開放性(openness)、親和性(agreeableness)、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與神經質性(neuroticism)。除此之外,他們也想了解這兩種拖延現象與學業表現(GPA)的關係。

●當不同的人格特質預測不同的拖延現象

由290名瑞士的職校學生填寫一系列的問卷後,研究結果有許多值得注意之處。首先,外向性與神經性與主動拖延有正向關聯;而在這些人格特質當中,外向性、親和性與嚴謹性都與被動拖延有著負向關聯,也就是在這些人格特質的填答程度越高,負向拖延的程度則越低。研究者根據這樣的結果解釋道,這可能是因為外向性高的學生或許因為常涉及多重的活動與任務,而較不會有被動拖延情形;親和性高的人們則是會顧及他人可能仰賴他們手頭上的任務而會注意完成進度;嚴謹性程度高的人則因為他們的處事方向是目標導向的而較不會出現拖延情形。神經質性與兩種性質拖延都有關聯,不過結果指出當這項特質程度高的個體,則較不會傾向採取主動性拖延。最後,與許多過去的發現相似,研究者指出被動拖延對於學業成績表現有害,但當個體選擇經過深思熟慮的拖延時,則是會強化他們的表現。相較於被動拖延者,主動拖延者則對於手頭上的這些任務會抱有期待,且期望能將其完成。

這項研究延續以往的研究,進而區別主動與被動拖延,也了解不同人格特質與拖延的關係。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是在同時間取得學業成績與拖延及人格調查資料,在概念上的時序性也有待未來的研究近一步釐清。不過這也讓我們對不同人格特質與拖延的關係窺知一二。

 

參考資料:

  1. Choi, J. N., & Moran, S. V. (2009). Why not procrastinat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active procrastination scale.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49(2), 195-212.
  2. Kim, S., Fernandez, S., & Terrier, L. (2017). Procrastinatio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When active and passive procrastination tell a different stor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08, 154-157.
(Visited 392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