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悲歌——體型的隱憂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生態學教授Bill Ripple研究團隊,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調查物種滅絕情形,針對全球包括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及哺乳類等27,000種椎脊動物詳細分析後,發現其中 4,400 種物種正面臨滅絕威脅,且相較於中型體型物種,全球體型最大和最小生物都面臨最高的滅絕風險。

Read more

2050擺脫石化燃料不是夢 (下)

■人類如果真的在2050年完全擺脫石化燃料會是什麼光景呢?在本系列(上)曾提及,此項研究針對的139個國家(幾乎包含全世界所有的能源使用)在2012年的能源需求為12兆瓦(12TW),依照當今能源供應的比例,到2050年能源需求會成長至20兆瓦(20TW)。

Read more

我要降十度!

■美國University of Colorado in Boulder的材料學家Xiaobo Yin跟他的合作夥伴開發出了一種新材料。這個材料的概念是先吸收物體所發射出來的熱輻射,然後把這些吸收到的熱量以紅外線的形式放出去。關鍵在於放出的遠紅外線幾乎不落在空氣分子會吸收的範圍,所以這些遠紅外線不會被空氣分子吸收,自然也不會加熱空氣分子,而可以把這些多餘的熱量直接一路排到外太空去。

Read more

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簡介

時值2017年春夏之交,譯者正在教兩個與地球科學相關科系的新生普通化學,剛要進入化學動力學的討論,其中將會提到氮的氧化物與氯原子,如何催化性破壞平流層大氣中臭氧的化學機制。這個課題正是1995年得到諾貝爾化學獎的主題,然而至少譯者所用的教課書卻並未提到得獎的三位重要科學家,因此興起了念頭,翻譯一下當年諾貝爾獎委員會發佈的新聞稿。
在這22年之後重新回顧當時的這份文稿,不勝唏噓。常聽人言,讀史能鑑古知今,的確,此文立即讓我想到目前另一討論不休的議題,亦即全球暖化。有關此議題的現況不就如同當年臭氧層消失的爭辯嗎?

Read more

【科學講古列車】科學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的故事裡,獅子、稻草人、錫人分別想要獲得心、智慧、勇氣,而這三者也是我們在追尋科學時,必須具備的條件。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什麼叫科學?廣泛來講,其實科學就是問事情的真相,藉由觀察、假設、驗證,來得到答案。觀察,也就是要多看、多聽,並記錄下來;假設,則是對於自己的疑問做出預測;驗證就是把預測、預想的點子實驗在真實世界裡,試圖證明自己的假設。「看起來好像是對的」、「好像合理」,這種模稜兩可的說法,顯示出自己並不完全理解,這都不是真正的科學。所以我們必須要用心觀察,有智慧的假設,並且有勇氣去嘗試,瞭解事情的真相,這才是科學。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那一天,我們發現了宇宙——哈伯及當時的科學家

■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人們認為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範圍大約是數萬光年;所有看得到的星星,全都在銀河系內。把這個認知推翻的功績,我們如今歸諸於哈伯,不過他是站在哪些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又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脈絡下,造就他如今的歷史定位?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半套雷達看懂宇宙?

■雷達 (RADAR) 這個英文字,倒過來看一樣是雷達,正好反映了雷達主動發出波之後,還要等反射回來,才能了解對方的原理。物理學家如何運用這個原理,探索宇宙的實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