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從手術房到研究室,讓心肌綻放新機——專訪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謝清河特聘研究員

分享至

12/28 (六) 14:00 謝清河特聘研究員主講「心肌再生研究的美麗與哀愁:從基礎、轉譯到臨床之路」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小鈴鐺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謝清河 特聘研究員|來源:中研院官網

採訪、撰文|姚凱甄

審訂|謝清河 特聘研究員

談起臺灣的十大死因,首當其衝的是人人皆知的癌症,但你知道相比於癌症,另一種盛行在臺灣的疾病死因是甚麼嗎?是心臟疾病。癌症越過心臟疾病位居第一,是因為其將併發在各種不同器官的癌症加總,統稱其死因為癌症。但僅僅是心臟此單一器官產生的疾病,就輕易成為臺灣的第二大死因,由此可充分了解心臟疾病在臺灣的嚴重性,以及心臟對人體運作的重要。

 

從開心醫師變成心肌研究者

「開心手術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大約30年前,心臟疾病還未像今日這般普遍,當時的謝清河教授有著一顆「大心肝」對位於人體軀幹中心,無時無刻都在跳動的重要器官,心臟,十分的感興趣。像是開心手術這樣的大型手術,對於年輕的謝教授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透過一個體外循環機,短暫的替代心臟的功能,就可以讓病人在無心跳的情況下,安穩的度過開心手術,重新擁有一顆更健康、更有活力的心,「這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謝教授感嘆著。

因為如此,儘管謝教授當時在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的導師,陳肇隆教授,是亞洲第一位做換肝手術的專家,也沒有改變謝教授對心臟疾病的研究興趣。而後因緣際會之下,來到台大醫院外科與眾多教授、同儕一同學習,持續在為心臟外科發光發熱,但除此之外,謝教授心中其實一直埋藏著一顆成為科學家的種子。終於在家庭的支持之下,謝教授遠赴美國進修醫學工程。這次的留學經驗為謝教授帶來巨大的轉變,讓他從一個臨床的開心醫師,搖身一變,成為研究心肌再生的研究學者。 「不僅是學會開刀、看病。」在美國的學習經驗,讓謝教授體認到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無薪工作,有心研究

為了能夠幫助到更多的病人,謝教授現在的研究目標是讓幹細胞治療取代心臟移植,因為不論是多精細、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對於病人的身體來說,這些移植器官終究是外來產物,都會存在著差異、不完美。因此研究發展幹細胞治療技術,成為謝教授以及眾多醫師、國際學者的重要命題。

除了研究,謝清河教授透露有時會回到校園當中,在臺灣與美國透過演講的方式分享自身經驗,並和學生進行交流,「這是一份無薪的工作。」謝教授笑著表示,但透過這份工作,讓不同的經驗想法、技術資源可以相互交流與分享,幫助研究更順利的發展。在去年最新發表的重要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項研究發現透過人體幹細胞,讓靈長類動物恆河猴重新長出新的心臟組織,為幹細胞治療取代心臟移植此目標提供巨大的研究方向。

 

學校教了兩百年,卻是錯的?

從過去兩百年來,醫學的教育體系不斷教育學子們,人體內有兩種不可再生的細胞,一種是神經細胞,另一種則是心肌細胞。但在近二十年來,開始從動物實驗當中觀察到,像是斑馬魚、蠑螈或是青蛙等低等動物,其心臟的再生能力優秀。就像是壁虎的斷尾再生,即使將這些低等動物的心臟切掉一塊,隨著時間流逝,牠們依舊能夠慢慢長出新的心臟組織,從而達成心臟再生。

後續的動物實驗也慢慢發現,剛出生之實驗鼠、實驗豬的心臟,也同樣擁有這種能力,但隨著生理機制的成熟與發展,心臟再生的能力隨之消失,並且越高等的生物,其心臟再生的能力就越低。導致低等動物與高等動物之間,有如此巨大之差異的原因,就在於兩者的心肌細胞修復能力不同。

什麼是心肌細胞?就是心臟組成的重要細胞,謝教授指出心臟的收縮、跳動就是依靠心肌細胞。由於低等動物心肌細胞的修復能力強,因此能夠使心臟再生,但是高等動物則不同,「心臟就沒有這種能力。」謝教授解釋。其原因在於高等動物的心肌細胞一旦受損就很難再生或複製,而缺乏健康良好的心肌細胞,心臟就無法正常的運作。所以該如何促使心肌細胞重獲再生的能力,就成了謝教授與其研究團隊希望達成的理想目標。那麼為了此理想目標,謝教授與其研究團隊做了哪些努力?透過基因轉殖與重編輯,讓幹細胞分化成心肌細胞,都是為了有更多的心肌細胞可以進行心臟細胞治療,最終完成心臟再生。

因此心肌再生的美麗,在於一旦可應用在人體,將能幫助更多罹患心臟疾病的人,但也因為此研究與技術的開發十分困難,需要學者、業界與政策多方的配合與支持,讓心肌再生還有一段長遠的路程需前進,透過本次的探索演講希望能讓引發更多民眾對於心肌再生的興趣,讓心肌再生可以更順利的發展下去。

(Visited 158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