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病毒的天性是基因治療的基本要素——專訪臺大醫學院小兒科胡務亮名譽教授
12/21 (六) 14:00 胡務亮名譽教授主講「罕見疾病之基因治療」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小鈴鐺
採訪、撰文|姚凱甄
審訂|胡務亮 名譽教授
醫學領域廣泛無疆,每一個議題都值得被好好的研究與探討。對於胡務亮教授來說,自小生長的家庭環境,以及個人喜愛研究等因素,使他走向醫學研究這條道路變得自然而然。當然,從最初到如今的志向也並非一蹴即成,透過校內的學習,校外的整個醫學訓練,一步步的探索,在廣泛的醫學領域中選定研究的方向。
始於研究,忠於研究
胡務亮教授對於自身的喜惡、興趣有著精準的定位。最初胡教授透露自己喜歡小孩,因此選擇小兒科進行發展。但加上自己不愛拿起手術刀,動刀又動槍,喜歡投入研究,了解疾病的從何而來,又該如何應對,而在包羅萬象的醫學研究領域當中,最艱深、缺乏了解的就是遺傳性疾病,因此在進入小兒科後,很快地開始投入小兒科遺傳性疾病的研究。
「研究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就像其他許多的行業領域,一旦投入了就難以自拔,研究領域亦是如此。不論是科學或是醫學,任何一個學問的研究都是非常深奧且廣闊的,每當研究做到一個新階段,就會有其他新事物等待被挖掘。因此不僅是胡教授,每位投入研究的學者都會被深深吸引,從而不斷的、不自覺的在研究領域當中一步步向前。
研究並非想像中的,在某個時刻突然發現驚天創舉,相反,研究是在日復一日的修正與進步中,獲得一點小反饋,一點一點、積少成多的逐步完善一項治療技術的研發。而這些日常中獲取的一點點回饋,就成為了胡務亮教授能夠繼續研究遺傳性疾病的動力來源。
證據蒐集之旅的盡頭是診斷
胡務亮教授分享一直到兒科專科住院醫師,才終於開始接觸到遺傳,但由於進入遺傳研究領域的時期非常早,因此是從遺傳疾病的診斷開始做起。診斷一詞看似簡單,但是人體少說有兩萬個基因,其中已知的遺傳性疾病就有約五千種,每一種遺傳性疾病都是因為不同的基因出錯而引起,因此診斷就變得複雜且重要。
原因在於,遺傳性疾病的診斷很多時候無法透過肉眼觀察,或是口頭詢問,又或是抽血檢驗就可得知。在多數情況下需要藉由研究室引進新的診斷技術,才可幫助病人及早確診及早治療。舉例來說,一種名為苯酮尿症的先天性隱性遺傳性疾病,因為突變的基因導致無法代謝苯胺酸,如果要診斷這項遺傳性疾病就必須做胺基酸的分析,測量苯胺酸的濃度。
綜合上述,遺傳性疾病是因為基因的變化,若要診斷就要進行基因定序,基因定序也就成為重要的遺傳性疾病診斷方法。像是,為了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幫助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改善預後情況,剛出生約兩三天的嬰兒會進行採血檢驗,了解是否罹患先天性的遺傳代謝疾病,而尚未出生的胎兒,因為還在母親的體內,可依靠母親幫助代謝,因此以代謝疾病來說,對於尚未出生的胎兒不會造成傷害。
罕見疾病的基因治療
一項新治療技術的研發,胡教授表示:「無法一個人從頭做到尾。」每一位研究者都是做其中的一小部分,至臻至善的完成每一部份,最後才發展出可應用於治療的新興技術,其中所需的各種儀器、技術以及臨床試驗,都須不同研究室之間共同合作努力。
遺傳性罕見疾病的基因治療是以病毒基因當作藥物,讓病毒包裹著病人缺乏的基因,之後將這些經過加工的病毒植入病人的缺乏基因的所在進行治療。「這是病毒的天性。」胡教授解釋,植入病人體內的加工病毒就會進入病人的細胞,表現出病人原本缺乏的基因,從而改善症狀。
這項技術雖已在台灣核准並上市,但由於尚未納入健保,所以病患尚需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而其需要花費的財力、物力與時間,相較於其他持見的癌症差距其實並不大,且許多的癌症技術療法其實源於遺傳性疾病的治療手段。遺傳性罕見疾病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種類太多了。不同於癌症可用雙手一一列舉,就像前文所提,已知的遺傳性罕見疾病就有大約五千種。另一項與癌症的不同之處在於,像是肺癌等癌症,以台灣來說罹癌人數眾多,所以投入了許多治療,但是遺傳性罕見疾病,由於疾病種類多且每一種發病個案稀少,此交織的雙重因素,讓遺傳性罕見疾病的治療技術開發,投資順位不如其他癌症,也相對的少。
無論如何,雖然醫療科技發展至今,已有許多從前無法醫治之疾病的應對方法,但當民眾的相關知識,以及對於新興醫療科技的信任度,趕不上其發展的速度時,會大大提高治療技術的推行與普及難度,所以透過本次的講座,努力讓這些新興知識分享出去,是胡務亮教授希望達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