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你猜猜:羅馬帝國軍隊和漢代軍隊交手會怎樣?〉&〈空用光電系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歐亞大陸的兩端,曾經同時存在著羅馬帝國與漢帝國,而這兩個帝國都有強盛的軍隊。回到西元前210年至西元後220年之間的時空背景,羅馬帝國的疆域包圍了地中海世界,漢朝的帝國則統治歐亞大陸的東端,兩者之間夾著波斯帝國。這樣的地理分佈,即讓後人對於兩帝國交戰的情節充滿想像。成龍主演的電影《天將雄師》便基於歷史學家的推測,虛構了兩帝國短兵相接的故事情節。那麼他們的軍隊真的曾經交手過嗎?若真有交手,勝負又是如何?歷史學家可由這兩支軍隊的裝備、戰鬥力、機動性、戰術及戰略等史料來思考這些問題。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物理學家:高斯?〉&〈雷達英雄後傳之電波天文學〉

有數學王子之稱的德國數學家高斯,是史上數一數二的偉大數學家,但是很少人知道他也是一位傑出的物理學家。他不僅成功預測榖神星的軌道,做過大地測量跟地磁測量,決定電磁學的單位,在光學研究也頗有造詣,甚至跟架設了第一條電報。本講次介紹高斯在物理學方面,較不為人知的各項成就。

雷達是現代人熟知的科技,其應用全來自二次大戰時期,英美共同研發的關鍵技術。在大戰結束之後,研發雷達技術的物理學家們回到學界,促成促成電波天文學的蓬勃發展,為人類探索宇宙開啟了另一扇窗。

Read more

加熱、照光提升鋰電池充電速度

鋰離子電池(下稱鋰電池)的普及為我們實現「無線」生活的需求,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焦慮,促使我們追求電量相對更大、充電更快更好的電池技術,這些技術也是電動車能否真正普及的關鍵之一。針對快速充電的相關研究指出,在限制時間的高溫下充電或者是對電池照光都有助於提高電池的充電速度。

Read more

協和號首飛五十周年:超音速客機重返市場之路

協和號曾經標誌著人類在商用超音速飛行領域的夢想成真,然而風光的時間並沒有維持太久,協和號受種種因素退出天空之後,至今民用客機飛行的速度和半世紀前幾無所異。雖然如此,商用超音速飛行仍是航空業無法忘懷的追求,除了數家民間公司仍在研發以外,NASA新世代的實驗性飛機也以此為目標,積極開發相關的技術,這一次不僅要追求更快,而且還要更好。

Read more

【積體光路系列十三】奈米雷射簡介

在光學通訊或光學運算晶片上,光源是最不可或缺的元件,光的產生通常來自雷射 (雷射工作原理我們曾在雷射系列介紹過) 。如同積體電路一般,所有光學晶片上的元件都希望能越小越好,因此「奈米雷射(nanolaser)」便成為這個領域發展的重點目標之一。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雷達和光雷達在軍事和民用領域的應用

雷達是一種視距外動態物體的監控系統,它使用無線電波來確定物體的範圍,角度或速度。光雷達則是利用脈衝雷射測量到目標的距離,並製作目標的 3D 資料。這兩種技術在軍事、航太、氣象、通訊方面,都是目前無可取代的技術。本講次為聽眾簡介雷達與光達的原理及應用。

Read more

迎接物聯網時代,讓環境中的微震動來充電!

手機快要沒電的時候是不是會感到一絲焦慮,如果又剛好身邊沒帶行動電源或者找不到插座會不會覺得渾身不對勁呢?現在每個人身上帶的、家裡用的,需要用到電池的聯網裝置數量或許還算少,然而在可預見的未來,無論是交通工具、機台、感測器、消費性電子產品都將使用到IOT技術,其中有很多都是無線連接的所以必須要裝有電池,這麼大量的裝置如果全部都依照我們現有這種用完電拿去充電或者換電池的方式,那麼光是電量的管理,比如什麼時間什麼裝置要拿去充電,充電時家裡的插座夠不夠用等等問題,肯定得讓人大傷腦筋。

Read more

美國海軍發表「室溫室壓超導體」專利

電流在超導體內能不受阻力的流動,可以100%傳遞電能,不損失能量也不排放廢熱。如果能在室溫實現超導體,將是一個顛覆性的科技。近日,美國海軍發表一份關於室溫超導體的專利。不同於其他同性質的專利,它並不著重於任何化學配方,而是描述一個能產生超導的物理機制。儘管專利內並沒有實驗數據佐證,其提出的方法可信度非常高。

Read more

新一代製程的關鍵:13.5奈米的「極端」紫外光

■從1990年代至今,半導體界持續使用波長為248奈米和193奈米的光源製造電子元件。這段期間科學家和工程師不斷挑戰物理極限,使用相同的波長製造出更精細的元件,至今已經超過二十年。然而,半導體從1997年的250奈米節點到2018年的7奈米節點,很難再繼續微縮了。為了製作更小更快的電子元件,半導體製程需要波長越短的光線。下一個世代的半導體將會使用全新的光源:波長為13.5奈米的極端紫外光。

Read more

到大海深處找風去

■評價一個風場的好壞,除了風速以外,風力能否持續——當一部分的能量被風機吸收轉換成電能之後,空氣的動能能否適時獲得補充——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空氣動能的補充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於水平方向上氣壓梯度所產生的空氣流動,另外一個則來自垂直方向上風速梯度造成向下傳遞的動能。可以想見,對於大範圍的風場而言,其發電能力將會受到向下傳遞動能補充速率的限制,而這個上限可以透過一個動能抽取速率(Kinetic Energy Extraction rate, KKE)的指標來量化,當KKE越高,代表單位面積的理論發電能力越強。

Read more

大規模停電的電網特徵

■輸電系統由變電所、高壓電纜以及電塔構成,眾多的傳輸電纜連接起電網中一個個節點,我們才得以將電力運送到需要的地方,然而,當一個地方發生運作失當——無論是發電端、用電端的供需異常,或者是輸電網路本身的故障——輸電系統層層相連的結構反倒會使得故障連鎖性地擴散出去。

Read more

離岸風電:風機技術的未來

■對於風場的營運商來說,每台風機的發電能力越高當然越好,在這般需求下,持續製造出擁有更高發電能力的風機也就理所當然成為製造商的目標。想要擁有更高發電能力的風機,直覺上的做法便是加大現有設計的尺寸。然而,考量到現有的風機已經如此巨大,倘若現行的技術沒有做出相對應的革新,在追求更大裝置容量的道路上,風機的製造很快就會遇到結構上的問題。

Read more

透過演算法排除偽訊號對電網的攻擊

■由於電力有著無法大量儲存的特性,再加上傳輸線路可以承載的量有其上限,就像道路有著車流量的限制,超過便會造成壅塞,電力一旦生產出來,便需要盡可能得消耗掉,否則超限的電力可能會對電網造成損害,因此對於電網狀況的掌握,維持供需平衡及兼顧安全穩定的需求,成為一門重要的課題。現代社會中使用的電網主流為交流電,要去分析一個交流電系統,我們需要知道各處的電壓、頻率、相位等資訊,而廣域量測系統(Wide Area Measurement System, WAMS)可以幫助我們達成這個任務。

Read more

【積體電路60週年】施敏與浮閘記憶體

■半導體界有名的華人,大家多半想到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但半導體界具影響力的華人並不只他一人,本文將介紹另一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施敏。
施敏於1968年研發出「浮閘記憶體效應」,並製作出第一個非揮發式記憶體(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NVSM),影響半導體產業甚鉅。若沒有這項發明,就不會有今天的手機、平板或其他電子產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