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的起源(2/2)
電腦最初的設計只是為了取代耗時無趣的數學計算工作,而今已成為全能的資訊處理機。隨著科學不斷進步,人類對電腦的夢想永無止境!(續前文)
Read more電腦最初的設計只是為了取代耗時無趣的數學計算工作,而今已成為全能的資訊處理機。隨著科學不斷進步,人類對電腦的夢想永無止境!(續前文)
Read more你聽過石墨烯嗎?一種由碳原子組成的奈米材料,質輕與極佳的導電性,一躍成為當代科技產業的焦點。石墨烯的衍生物──奈米碳管,現在更進一步挑戰矽元素在半導體產業的主導地位。
Read more新型電子元件不像電晶體,反而更像神經元,將帶來效率極高、運算速度更快的「記憶電腦」。(續前文)
Read more新型電子元件不像電晶體,反而更像神經元,將帶來效率極高、運算速度更快的「記憶電腦」。
Read more講者/許炳堅(長庚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Read more■半導體界有名的華人,大家多半想到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但半導體界具影響力的華人並不只他一人,本文將介紹另一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施敏。
施敏於1968年研發出「浮閘記憶體效應」,並製作出第一個非揮發式記憶體(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NVSM),影響半導體產業甚鉅。若沒有這項發明,就不會有今天的手機、平板或其他電子產品。
■摩爾是半導體巨擘Intel的創始者之一,Intel是當今CPU的霸主,也是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公司。Intel於1968年創立,而開啟這場偉大創業之旅的先驅有三位,分別是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以及安迪·葛洛夫(Andrew Grove)。本文便將簡單介紹三人的生平以及Intel的創立過程。
Read more■在相同的區域放入越多的電子元件,代表同一支手機或電腦裝置能提供更強更快速的服務,因此縮小處理器中電子元件的尺寸是所有半導體大廠共同的目標。能依照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ITRS)提升製造能力的公司將能獨佔市場,就像台積電排除三星公司,將在2017和2018年連續獨佔蘋果iPhone手機處理器。若要在未來的半導體節點持續保持領先,科技必須與時俱進。在這個10奈米節點以下的世代,各家製造商正積極尋求增加單位面積上電路效能的方法。
Read more■隨著科技的進步,電子裝置日漸縮小,功能卻能增加,這全都有賴半導體產業中的摩爾定律。然而,在傳統半導體架構中,尺寸上的縮小有物理上的極限,眼看摩爾定律的末日就要到了!因應這個問題,許多半導體研究機構致力研發新的科技,搭配上二維材料,部份地解決了縮小半導體尺度時會面臨的困難。然而這些材料和長久使用的半導體科技並不相容,無法真正投入應用。近日,科學家提出一種新穎的半導體製程,能夠製造原子級厚度的二維半導體。這個技術有望併入以矽為基礎、廣為使用的製程。
Read more■Intel的創辦人Gordon Moore在1965年神預測:「積體電路晶片上的電路數目,每隔18個月就會增加一倍。」積體光路是否會有相同的趨勢呢?
Read more■真的要寫量子霍爾效應,可以寫好幾本書,
Read more■2015平安夜人類迎來了一份聖誕大禮:
Read more■積體電路上如果把兩個電晶體靠得很近一定
Read more講師|臺大電機系 闕志達教授 撰文|鄭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