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放手上路,台灣準備好了嗎?一專訪台灣大學機械系李綱副教授

分享至

● 4/23(六) 李綱副教授主講:「從杜拜自駕運輸世界挑戰賽看國際智慧車輛發展趨勢及台灣的機會」鎖定 CASE 直播

採訪、撰文|蔡志嘉

審定|李綱

隨著人工智慧和通訊技術突飛猛進,世界各大車廠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研發自動駕駛,也紛紛推出不同等級的自駕車,一個屬於自駕車的時代儼然即將來臨。除了產業界外,各國政府也看見當前趨勢,開始研擬相關法規來因應路上越來越多的自駕車。在這波自駕車潮流中,台灣的現況和機會是什麼呢?這期我們採訪到台大機械系的李綱副教授,來和我們談談台灣是否已經準備好放開方向盤,迎接自駕時代了?

 

●  自駕車不是「一台電腦加上四顆輪子」,而是一個系統工程

與老師相約採訪的下午,老師甫在運安會結束一個會議,感覺得出老師相當忙碌,但也由於時常受邀參加政府部門的計畫審查會議,加上自己長年帶領研究團隊與產業界合作進行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老師對於台灣自駕車發展的現況可說是再熟悉不過。一坐下老師便切入主題,談起自駕車的研發,雖然目前AI、大數據相當熱門,許多公司想憑藉著優異的軟體實力完成自駕車的開發,但是老師直言做一台自駕車,光靠軟體是不夠的。「自駕技術開發其實是一項系統工程的工作,整套系統的設計需要考慮的面向包含了人、車、路、環境」,不只是讓車子能在路上跑就夠了,在整個人、車、路、環境的系統裡倘若出了一個小差錯,就有危及到駕駛和用路人生命安全的可能,因此研發自駕車還是需要車輛系統工程的底蘊,也就是說必須讓懂車子的人來做自駕車。老師在言談中也吐露心聲,希望台灣掌握政府研發經費與資源的決策單位能借重真正具備國際車輛產業實務經驗的專家,擬定一套真正適合台灣發展自駕車產業的戰略,充分發揮台灣ICT產業的優勢和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願意投身智慧車電這個領域,台灣才有可能在國際自駕車產業供應鏈佔有重要的地位。

打造一台自駕車對世界大車廠來說都相當不易,對學術單位來說更是困難,相較於產業界,學界研究經費有限、又缺乏專業技師維護車輛、學生畢業也可能造成技術斷層,因此國外常常用產學合作的方式提升研發的量能,老師認爲這對兩方都有好處,一來產業界可以借重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二來學界有機會可以落實理論,更可以了解實務層面一輛車子是如何被做出來的。老師回想起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的時候,有機會和1980年代就參與加州自動高速公路系統(AHS, Automated Highway System)研發計劃的UC-Berkeley PATH前輩們學習,當年美國政府為了要得到最佳的設計方案,除了鼓勵學術單位外參與,還邀來福特和通用兩大汽車廠組成團隊,各自提出計畫提案並相互競爭,最後是讓計畫提案獲勝的一方獲得所有的經費。這種贏者全拿而且車廠必須與研究單位深度結合的作法和台灣政府的自駕車計畫推動方式相當不一樣,老師直言台灣在自駕車方面的研究經費被分散到太多部會及研發單位,以至於在投入數十億台幣進行自駕車的研發之後仍無法在國際車輛業界產生impact!

 

●  打造自駕車,台灣需要團體戰

老師曾在2018-19、2020-21年兩度帶領研發團隊參加杜拜世界自駕運輸挑戰賽,並先後獲得亞軍及前三名的殊榮,從老師參與國際自駕車競賽的經驗來看,台灣亟需盤點並整合目前學界和產業界具有的優勢,並且適當地引進國外人才和技術。老師舉杜拜為例子,杜拜國家雖小卻有開放的思維,政府當局有心想把杜拜打造成自駕領域的重鎮,但深知自己能力有限,便有計畫地舉辦自駕車比賽,邀請世界各國的自駕車團隊前來杜拜交流,並從中吸納國際先進技術和人才進駐,以期能達成杜拜政府的願景-2030年達成自駕運輸占比25%。

老師點出SAE Level 3~5自駕車的測試驗證目前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國際標準,世界各先進國家的政府及研究單位已在討論及推動中,台灣若不在此刻以更具有國際戰略思維的高度並運用自身ICT產業優勢積極地與國際接軌,未來勢必將會失去在自動駕駛產業的話語權。老師認為自駕車技術開發是一項相當倚賴跨域整合的系統工程工作,我們其實有很好的機會,台灣這塊土地幅員雖然不大,卻匯聚了各項工程與科技領域的技術專家與企業,加上國內IC設計與製造的優勢,政府單位及企業界若是能夠做好規劃及資源整合,並且有策略地與國際車電/車廠公司結成戰略夥伴,很有機會在自駕車這塊領域佔得先機。當時老師帶著前往杜拜比賽的團隊就包含了台大以外的大學、新創公司以及大企業的成員,以不到國外知名新創公司百分之一的預算,拿下第二名,證明了台灣用打團體戰的方式,在世界擂台上面還是很有機會。

 

●  放手上路前,要先放下包袱

長年在學校指導學生,也帶這些年輕人出國比賽,老師在他們身上看到無限的潛力,然而老師也深深感受到台灣的年輕人容易受到身邊家人朋友的意見影響,傾向選擇相對安全的道路,不敢放手挑戰沒人做過的事。尤其像自駕車研發這種新穎的領域,在看到成果之前,往往需要投入非常多的資本和心力,連許多台灣的大企業都抱持著觀望態度,年輕人更容易望之卻步。老師認為,台灣的年輕人與國際人才的差距不在能力,而是在於信心,年輕人應該聽從自己心裡的聲音,放下別人怎麼看的包袱,勇敢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

採訪的最後老師重申,不只是自駕車,航空、鐵路等運輸方式都是系統工程,而且安全必須擺在第一位,要把安全做到位,系統裡的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台灣其實有做自駕車的人才,只是缺乏好好整合後的力量,另一方面我們的人才需要更有想像力,能看見未來五到十年的趨勢、能定義新的問題,才有機會走出新的一片天。在四月的演講中,老師將更詳細地帶大家從技術面和非技術面來看自駕車在國際發展的趨勢以及台灣的機會在哪裡。


🔥 CASE 探索講座第 27 期演講場次資訊 🔥

(Visited 14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