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推動未來世界的動力一專訪台灣大學機械系劉霆副教授

分享至

● 5/7(六) 劉霆副教授主講:「台灣的未來交通-電動大巴士」鎖定 CASE 直播

採訪、撰文|俞菀鈞

審定|劉霆

 

一八八六年,世界上第一輛汽車正式問世,直至今日,一百多年過去了,車輛產業早已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以及人們對於能源議題的大量關注,電動車已然成為時下熱門的發展趨勢。路上常見的電動車主要多為 車輛銷售數字來看,可以發現電動車的市佔率是逐年提升的,然而在整個車輛市場中,電動車卻只佔了大約百分之三的比例,且目前大多數的電動汽車亦多為進口。因此,臺灣正積極思考如何能夠在此趨勢下,發展自身的電動車產業。

 

●  臺灣的未來交通-電動大巴士

為了提升環境品質和減少空氣污染,政府推出了許多優惠和建設,希望吸引民眾搭乘大眾交通運輸系統,以減少自用客車的使用,既便如此,我們仍然不能忽視柴油動力的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依舊會給環境帶來污染的問題。對此,長期研究車輛發展的台大機械系教授劉霆,認為電動大巴士能為我們提供一個解決辦法。

然而,對於從零開始製造及生產電動大巴士的目標,臺灣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劉霆坦言,臺灣目前對於電動車的重視還是相較少的,要推動電動車的發展,則市場、業界、政府缺一不可,而現在因為缺乏足夠的市場使得業界不願投入研發,也進而影響了政府對電動車發展的態度,環環相扣之下,使得臺灣仍然缺乏一些關鍵零組件的製作技術,例如前後輪軸、控制器的晶片…等,因此,現階段主要將關注置於動力及智慧輔助系統上。

除此之外,要讓電動大巴士實際上路,也得把充電問題納入考量,尤其是在城際之間移動之時。再者,還要將成本納入計算中,劉霆表示,現在購置一輛電動大巴士的價錢約為一千兩百萬,其中由政府補助了近五成的款項。因此,儘管目前電動車是現在車輛產業的趨勢,但台灣在整車生產方面仍有一定的挑戰需要克服。

即便如此,臺灣過去在電子產業的基礎,不論是在車輛售後市場的產品製造像是維修品、副廠零件等等,抑或是一般電子的製造上都具有一定的水準和聲量,每年的外銷金額都在六、七千億以上,有時還可能衝破九千億、一兆,更別說是在過去多年以來累積下來的市場關係及業界人脈,這些都使臺灣在電動車產業中,狹帶大量優勢。因此,要是能將過去的相關技術加以提升、專研,便能在電動車產業中,取得一定程度的先機。

「交通工具的電動化,只是把污染移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電動車的發展未來勢必得面臨的問題還有供電量是否足夠以及穩定,以及汰換掉的電池該何去何從,劉霆提到,這些電池從生產到最後的回收,其實產生了更多的污染,只不過現在並不將其列立即的考慮。因此,劉霆教授認為電動車並不真的徹底解決了所有問題,但他仍舊認為,將污染移出上百或上千萬人的都會區,對於城市中人們的健康和安全都是有所助益的,也是必要的轉變。

 

●  世界不是彼此斷裂,而是線性發展

談到車輛,劉霆除了展現出對於車輛的專業,也總能感受到他對於車輛的熱情,「我從小就喜歡車。」劉霆教授笑著說,「從我有了第一輛自行車之後,我就覺得這世界變得很小,也變得很大。」因著自己對於機械的興趣,劉霆從台大機械畢業後,選擇繼續進行機械相關的深究,也逐漸向車輛研究靠攏。從博班畢業後,劉霆教授在美國當時最大的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工作了三年,其間的工作經歷,從構想、理論、產品、測試、市場,都給了他相當寶貴的經驗,劉霆也選擇將這些他在美國的所見所聞帶回臺灣、帶到學界,更帶給下一代。

離開美國後,劉霆回到了母校,臺灣大學機械系任教。教學上,劉霆認為理論架構是最為重要的,有了好的理論基礎,才有能力去發展實務。在教學中,他會以理論連結實務,將自身的實務經驗放置理論的傳授之中,學生透過老師的講解及引導,能夠理解這些理論應該如何被應用至實務上,如力學和機械設計之間的關係,算式中的參數是在實務中是如何成為這種因素,進而影響整體的,這些都是老師應該要肩負起的責任。

對於科學,劉霆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現在有許多的事務都太過於複雜,但其實很多事都只需要簡單地處理就好,尋找答案就像是撥洋蔥一般,一層一層地,事情也是,當我們能夠從表面開始理清,接著一層一層地找出關聯,順著邏輯一路理下去,便能找到最後的答案,而科學也不過是有系統的釐清和說明這之中的關係罷了,不過,劉霆教授也感慨道,現在的資訊過於混亂,很多時候,錯誤的訊息會致使這些關聯、推論發生衝突,因此更需要花時間去區辨這些資訊

的真偽。

因此,本次劉霆教授將從三個面向來切入車輛發展的議題,其中包含電動車的發展、大巴士的設計、製造、生產以及政府目前對電動大巴士的政策和規劃。


🔥 CASE 探索講座第 27 期演講場次資訊 🔥

(Visited 2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