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與諾貝爾擦身而過─介紹四位傑出的化學家

■諾貝爾獎在 1901 年設立,在這之前就去世的人自然與之無緣,有機會卻成為遺珠之憾的人也不在少數。然而在我們今天介紹的這幾位,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的傑出化學家身上,卻可以看到不少的人性故事——幸好大多數仍然是科學家單純、正直的一面。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諾貝爾獎之前樹立里程碑的化學家

■綜觀諾貝爾獎的得獎條件,不外乎是要有第一原創,對原有的科學見解提供全新視野,或是引領科學社群的研究方向;倘若這三個要件齊備,獲獎的機率就大為提高。那麼在諾貝爾獎設立之前,有哪些化學家符合這些條件,只是因為出生得太早,因此沒有機會獲此殊榮呢?

Read more

三百年義大利名琴的秘密

■斯特拉迪瓦里琴(Stradivarius)指的是由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644 – 1737)在十七~十八世紀所製作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由於音樂家們都認為斯特拉迪瓦里琴具有高音甜美、明亮且投射能力佳等優點,使得這些琴在製琴師辭世以後,價格水漲船高。到底這些琴有多好,讓所有的音樂家如此迷戀?

Read more

一歲兒童有「後設認知」的能力嗎?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也就是認知的認知、思考的思考、或理解的理解。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的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後設認知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歷程能夠掌握、控制、支配、監督與評鑑的一種知識;是在已有知識之後為了指揮、運用、監督既有知識而衍生的。」早期的實驗顯示兒童可能到四歲才有後設認知的能力,但不斷更新的研究持續下修這個年齡。最新實驗結果指出,兒童可能早在一歲或一歲半就已經有這個能力囉!

Read more

雷射系列三:增益物質原理與激發來源

■我們在系列一介紹了雷射光的特質:強度大、波長單一且具同調性;系列二解釋共振腔及增益物質的交互作用;系列三要來談談增益物質原理及激發來源。「增益物質」英文為 gain material,雷射術語中 gain 即為放大。增益物質將光放大的原理為受激輻射(Stimulated Emission),與受激輻射對應的為自發輻射(Spontaneous emission)。兩者分別為雷射與發光二極體 (LED) 的工作原理,兩者的目的都是發光,但性質與過程卻大相逕庭,因此在解釋增益物質原理前必須先了解二者差異。

Read more

海底世界的授粉者

■生長於加勒比海與亞熱帶大西洋西部的烏龜藻(Thalassia testudinum),為泰來藻屬,是雌雄異株的藻類。烏龜藻長得矮小不起眼,大概只有1-2公分高,雄花晚上開花,只開1-2小時;開花時,每朵雄花會產生十六萬顆帶有黏液的花粉。雌花則是白天開花,在72小時內都可以授粉。若從帶有黏液的花粉看來,烏龜藻似乎也是水媒花囉?原本科學家們也是這麼想的,但是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團隊觀察到有蠻多甲殼類與多毛綱(polychaetes)的小生物,會在晚上雄花盛放的時候來接觸烏龜藻的雄花。雖然這些小傢伙們會游泳,但牠們也會隨著海流漂來漂去。有沒有可能牠們會幫烏龜藻授粉呢?

Read more

機器學習與人工神經網路(三):AlphaGo 怎麼下棋?

■Google 的圍棋人工智慧 AlphaGo 是第一支能戰勝職業棋士的電腦程式。其實早在1997年,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就打敗當時的西洋棋冠軍。人工智慧在棋藝上擊敗人類已經不是新鮮事,為什麼 AlphaGo 的勝利仍震撼全球呢?除了圍棋和西洋棋複雜度的差異外,另一個原因在於讓電腦自己學習下棋。

Read more

開啟化學與週期表的「萬應室之鑰」

概念有時似乎很簡單,證明卻不容易!資訊不會自動的累積變成知識,因為知識總是有結構和序理,需要洞見問題和答案之間的系統性關聯,才能掌握知識的萬應室(the room of requirement)之鑰。這正是當今世界、媒體中資訊橫流,知識卻淺薄的原因所在。

Read more

孔雀秋海棠的光合作用魔術

原產於馬來西亞雨林的孔雀秋海棠,只有在光線極弱的狀況下葉片會出現藍色。當光線夠強的時候,葉片上的藍色就不會出現了。因為這藍色是如此的美麗,使它得到了「孔雀秋海棠」的美名。大家搶著種它,想要看到那美麗的孔雀藍;但到底為什麼要出現這美麗的孔雀藍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