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電紙
利用滾輪將離子凝膠附著在紙上,這些離子凝膠具導電性並且會滲入紙的纖維,經過適當熱處理讓溶劑揮發後,導電物質便能留在紙的纖維中。離子凝膠其實也是由高分子組成,含有導電的有機物(所以雖然說紙本身環保,但添加物還免不了有不環保的物質)。相較於其他在實驗室小規模生產的技術,利用像印刷術的滾輪進行製備能夠大量且快速生產,且離子凝膠的楊氏係數與紙接近,當紙被彎曲或捲起時,這些導電物質還能夠附著在紙上,維持其導電度。
Read more■有機化合物在生活中遍處可見,舉凡塑膠袋、潤滑油和清潔劑等,都是有機化學工程的產物。產生純度高的有機產物是化工製程的目標也是挑戰。長久以來,常見的純化方法是分餾法,透過物理性質分離不同的化合物,這個過程緩慢且成本高。如果有一種反應,能把結構不同的有機物,通通變成相同的目標產物,那該有多好?
Read more■1957 年 10 月 4 日,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從此揭開太空時代的序幕。不過將衛星送上地球軌道的火箭,在此之前已經有十幾年的演進。火箭是如何從用來殺人的戰爭機器,化身為承載人類夢想的偉大載具?曾經服務於 NASA 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趙丰老師,為我們簡述火箭發展與應用的歷史。
Read more■在相同的區域放入越多的電子元件,代表同一支手機或電腦裝置能提供更強更快速的服務,因此縮小處理器中電子元件的尺寸是所有半導體大廠共同的目標。能依照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ITRS)提升製造能力的公司將能獨佔市場,就像台積電排除三星公司,將在2017和2018年連續獨佔蘋果iPhone手機處理器。若要在未來的半導體節點持續保持領先,科技必須與時俱進。在這個10奈米節點以下的世代,各家製造商正積極尋求增加單位面積上電路效能的方法。
Read more■矽(Si)是一被廣泛運用的材料,從生活必備的手機電腦到太陽能電池皆仰賴矽工業的成熟,雖然人類對於其性質的掌握非常全面,但科學家還是持續探索其他可能性。
Read more■2015年,紐約州境內小鎮 Hoosick Falls 爆出氟烷基碳化物汙水事件。檢測這類化合物向來相當困難,科學家最近利用放射同位素氟標定分子,成功偵測氟烷基碳化物在生物體內的分布。
Read more■隨著科技的進步,電子裝置日漸縮小,功能卻能增加,這全都有賴半導體產業中的摩爾定律。然而,在傳統半導體架構中,尺寸上的縮小有物理上的極限,眼看摩爾定律的末日就要到了!因應這個問題,許多半導體研究機構致力研發新的科技,搭配上二維材料,部份地解決了縮小半導體尺度時會面臨的困難。然而這些材料和長久使用的半導體科技並不相容,無法真正投入應用。近日,科學家提出一種新穎的半導體製程,能夠製造原子級厚度的二維半導體。這個技術有望併入以矽為基礎、廣為使用的製程。
Read more■2017年二月二十二號,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天文界重大發現,在離地球不到40光年處,找到7顆類地球行星環繞1顆名為「TRAPPIST-1」矮恆星運行,這是迄今在太陽系外找到生命的最大契機。從古人的宇宙幻想神話故事到現今高科技望遠鏡、火箭,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是從何開始?又是如何從渺小的好奇心萌芽為現今遠大的科學移民計畫?
Read more■Intel的創辦人Gordon Moore在1965年神預測:「積體電路晶片上的電路數目,每隔18個月就會增加一倍。」積體光路是否會有相同的趨勢呢?
Read more■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熱總是從高溫流向低溫,因此在高溫環境中水不可能變成冰。科學家仔細檢驗熱輻射特性,透過奈米科技,設計出了具有特殊輻射頻譜的材料,使物品能在大太陽下仍能持續降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