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阿提米絲登月計劃(下)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阿提米絲(Artemis)的骨幹「太空推進系統(SLS)」。這一期繼續為讀者介紹阿提米絲系統的「上節」(Upper Stage)部位(參見下圖)。當SLS燃燒約420秒後與Upper Stage部位分離、並墜入大西洋,而Upper Stage部位繼續往月球方向推進⋯⋯

Read more

臺灣太空發展系列:立方衛星

立方衛星是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固定規格的人造衛星,是現在全世界有志投入衛星發展的入門款。臺灣2001年有枚立方衛星「蕃薯」,可惜最後未能升空。第一枚成功發射、運作的立方衛星是2017年,成功大學的「鳳凰」。2021年則有中央大學的「飛鼠」、騰暉電信科技公司等的「玉山」發射升空。臺灣每年都有立方衛星任務的設計競賽,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關注⋯⋯

Read more

NASA 阿提米絲登月計劃(上)

2017年川普核准美國航空太空總署(NASA)的重返月球計劃;經過五年努力,現在終於露出曙光。距離上一次人類登陸月球已經整整有半個世紀之久,而這次的登月計劃取名為「阿提米絲」(Artemis)。上世紀阿波羅登月計劃可以説是當時美蘇太空競賽下的產物,對於月球探索研究所花的功夫是有限的;NASA 在這一次登月計劃,似乎是想從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經驗上,發展新一代的月球計劃,那就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的人類探月工作站⋯⋯

Read more

【CASE 特報】立方衛星「飛鼠」的驚奇冒險 - 專訪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 張起維 副主任

 「飛鼠」是來自臺灣的立方衛星,它的誕生要從張起維教授昔日同窗的一封邀請說起。在教授的帶領下,「飛鼠」聚集了臺灣、美國、印度等學生的努力,經過一連串驚險的插曲後,在2021年發射升空。「飛鼠」雖然沒有達成所有原先設定的目標,但它留給臺灣無可取代的經驗。

Read more

海王星(Neptune)

上一期提到航海家 2號(Voyager 2)最後任務是造訪海王星(Neptune),這一期就讓我們暸解一下這顆太陽系裏最遙遠的行星。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以肉眼觀察到五顆明亮的行星,也分別給予不同的名字,直到漢代(西元前150年左右)才跟五行之說結合在一起正式紀載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及土星。又經過了一千七百多年由於望遠鏡的發明,人們可以更淸楚觀測到地球鄰近星體。1846年9月23日發現第八顆行星 -- 海王星(Neptune)。海王星的發現不是靠望遠鏡而是靠天體運行的數學計算出來的⋯⋯

Read more

探索外星生命 (7) — 人類未來的預示

1976年維京1號在火星上拍攝到了一張「人臉」的照片,在當時引起一陣熱烈討論,甚至有人相信這是火星高智文明的證據。不過遺憾的是,至今為止人類尚未發現任何外星高智文明存在的證據。然而就算找不到,人類也應從中得到警惕。

Read more

航海家 Voyagers(下)

上期提到兩艘航海家太空船利用巨大的木星(Jupiter)重力塲將其加速飛向土星(Saturn),其相對太陽的加速高達近60萬公里/小時。接著還以同樣的原理靠土星及天王星(Uranus)重力塲加速使得航海家2號於1989年8月25日飛抵海王星(Neptune),總共旅程7,128,603,456公里,其抵達的位置和預定位置相差100公里1 -- 這種精確度是什麼樣的概念,就好比整個太平洋是一個高爾夫球埸的果嶺,旗桿洞在太平洋的中心,從台北推桿,高爾夫球滾了3,630公里進洞⋯⋯

Read more

探索外星生命 (6) — 永不回頭的「瓶中信」

除了「無線電報」以外,人類還嘗試向宇宙丟出「瓶中信」來嘗試聯絡外星文明。1972年、1977年各有兩艘太空船,上面各自裝設了想要給外星人的訊息。1972年裝設的被稱為「先鋒板」,1977年的則稱為「航海家金唱片」,還附贈使用說明書?然而要送到外星人手裡,還得等上好一陣子⋯⋯

Read more

航海家 Voyagers(上)

美國航空太空總署(NASA)在1977年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角發射兩艘太空船,航海家1號和航海家2號(Voyager 1 & Voyager 2) 迄今已經運行45年,創下人類製造的太空船航行紀錄,目前已經遠離地球240億公里,而且還不斷的傳回來外太空前所未知的畫面。它傳回地球的數據資料徹底改變了人們在行星天文學領域上的科學認知,並對於我們瞭解太陽系行星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線索,同時也引發了不曾想過的新問題。上面安裝有電視射影機、無綫電波收音機、紅外線及紫外線感應器、磁力計、等離子探測器、宇宙射線及帶電離子感應器,另外還有高功能的天線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電機」⋯⋯

Read more

探索外星生命 (5) — 發給外星人的「無線電報」

除了被動地分析外太空傳來的資料,尋找外星高智文明的跡象以外,我們也可以主動發送無線電報出去。不過要傳送一份「給外星高智生物的訊息(METI)」並不容易,內容、目標、方法等都必須討論。1974年的阿雷西博訊息是最早的METI、後來民營公司也開始投入。

Read more

探索外星生命 (4) — 向另一個地球找尋文明的跡象

尋找與地球環境相似的天體是探索外星生命的重要方向,在目前發現6000多個系外行星當中,有一個行星與地球有許多條件相仿。另外還有一個行星系統與太陽系一樣具有多顆類地行星。科學家收集了來自外太空的資料,並召集有志之士加入,協助找尋外星文明的跡象⋯⋯

Read more

探索外星生命 (3) — 尋找遠在他鄉的行星

太陽系以外的行星被稱為「系外行星」,為了探索外星生命,尋找宇宙中其他像地球一樣的系外行星是很重要的步驟。1995年人類第一次發現繞轉恆星的系外行星,至今已經發現了5000多顆!尋找系外行星最主要的方法稱為「逕向速度法」和「凌日法」⋯⋯

Read more

「飛彈防禦」 (Missile Defense)

高超音速飛彈科技、種類、推進系統,並在中美俄三國發展現況中提到:美國是在可變換軌道的高超音速飛彈發展上落後於中俄兩國,可能因為是美國在上世紀末ICBM技術成熟後,轉向發展「飛彈防禦」(Missile Defense) – 我們就在這篇為讀者介紹這個主題⋯⋯

Read more

探索外星生命 (2) — 無中生有的生命、適合生命的區域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除了可能是來自外太空以外,也可能是在地球上自然出現。古希臘就有相關的論點,不過其內涵與現代的理論不同。普遍相信,地球之所以能孕育生命,最重要的原因是液態水的存在,在這個基礎上出現了「適居帶」的概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