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網路犯罪(1/2)
第一步:不要想靠別人來保護你。
Read more第一步:不要想靠別人來保護你。
Read more撰文/Alison Bruzek|譯者/
Read more普遍對於AI的討論多半圍繞在技術的本質,AI產業的運作,除了以技術為本位之外,更有許多具備跨領域的專家作為客戶需求與AI工程師之間的橋樑,確認需求、評估投資、分析產業,劉建志以自身的經驗,從管理方的角度,分享他所觀察到的AI應用、機會及值得思考的議題。
Read more2025年台灣將要邁入老年化社會,AI將能夠協助醫療服務及長期照護,就像是迪士尼動畫電影大英雄天團中的醫療機器人「杯麵」,未來將會真正出現在現實生活中,成為大家的健康守護神。
Read more物聯網技術的崛起為傳統醫療帶來改革巨浪,打破了醫院的圍牆,讓醫療服務可以更深入觸及到各個角落,縮短醫療資源的城鄉差距,郭博昭是我國醫療物聯網 (Medical IoT) 領域的代表專家,長久以來全力投入研發遠距醫療裝置與系統,並籌備成立陽明大學數位醫學中心,利用工業4.0基礎導入資訊實體整合系統 (Cyber- Physical System, CPS)。郭博昭希望未來能夠達到「偏鄉不再邊緣、別墅就有醫療、你家就是急診」的目標,解決偏鄉醫療問題。
Read more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科技的出現,為我們描繪了更便利的智慧城市,但是科技也可能會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趨於冷漠,似乎也不符合我們對於智慧城市的想像。因此,臺北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大數據與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陳裕賢提出:「用人性關懷的角度來引導,讓智慧城市的發展更具有人性。」
Read more手機快要沒電的時候是不是會感到一絲焦慮,如果又剛好身邊沒帶行動電源或者找不到插座會不會覺得渾身不對勁呢?現在每個人身上帶的、家裡用的,需要用到電池的聯網裝置數量或許還算少,然而在可預見的未來,無論是交通工具、機台、感測器、消費性電子產品都將使用到IOT技術,其中有很多都是無線連接的所以必須要裝有電池,這麼大量的裝置如果全部都依照我們現有這種用完電拿去充電或者換電池的方式,那麼光是電量的管理,比如什麼時間什麼裝置要拿去充電,充電時家裡的插座夠不夠用等等問題,肯定得讓人大傷腦筋。
Read more講者/林一平(交大資工系教授兼副校長)│
Read more講者/黃能富(清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彙
Read more講者/施吉昇 (台大資工系教授)│彙整/
Read more■「In-Situ AI」這套運算架構,因應物聯網資料的特性與使用情境,在資料收集處就地進行大部分的運算工作。不同於以往將資料全部傳到「中央」的雲端,再接收「中央」決策完回傳的指令,In-Situ AI 發揮了「地方自治」的精神,善用地方資源、產生因地制宜的策略。其架構分為兩大部分:運算中樞(Node)與雲端。雲端有較高的運算能力,負責從大量的物聯網資料進行非監督式學習,汲取重要的特徵。接著藉由遷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讓運算中樞的推理網路(inference network)認識這些特徵。如此在有限的標記資料下,推理網路也能對周遭世界具有一定程度的判讀能力。實驗結果顯示,遷移學習學到的特徵,讓推理網路預測的準確率提升30 %(達到近60 %),彌補標記資料不足的限制。
Read more隨著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普及,我們周遭佈滿各式各樣的感測器與攝影機,帶來生活便利之餘也收集了大量資料,成為電腦探索物理世界的素材。如潮水般湧入的資料,更是深度學習發展的重要基礎。以往這些資料會被傳到雲端,在雲端進行分析處理。然而愈來愈大量的資料,使傳輸耗費的能源急遽增加,其中更伴隨著隱私上的顧慮。此外,傳統在伺服器進行的監督式學習模型,在應付型態各異的原始IoT資料上也顯得笨拙。因此,若能在裝置上進行初步的資料處理,從源頭解決問題,除了能降低傳輸到雲端的資料量,也能更有彈性地處理不同類型的資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