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到有創作一個醫療物聯網

分享至

從無到有創作一個醫療物聯網

講者/郭博昭(陽明大學數位醫學中心主任、醫學院副院長及腦科學研究所教授)
彙整/《科學人》編輯團隊|整理自2019.06.29〈科創講堂.智慧醫療〉

工業4.0帶動醫療物聯網興起

隨著偏鄉人口老化,老年人就醫需求越來越多,偏鄉醫療人力總是處於缺乏狀態,傳統以人工為主的遠距醫療服務,隨著工業4.0的崛起,有了重大的突破發展,郭博昭表示,工業4.0不只應用於製造生產,更可以應用於醫學治療,透過工業4.0的核心基礎-「資訊-實體整合系統」,從醫學的觀點來看,一位病患使用血壓計,將血壓數據傳送到資料庫,透過AI判斷是否要給予治療,這就形成了醫療物聯網。工業4.0所提倡的智慧化、電腦化跨越了地理限制,替遠距醫療帶來一道曙光。

利用跨領域技術創新醫療服務模式

透過醫學和電機電子跨領域技術整合,郭博昭積極研發遠距醫療裝置及醫療串流資料管理系統,其中「貼片式無線微型生理訊號收集裝置」是利用貼片式無線訊號傳輸裝置取得生理訊號,有助於節省人力成本,提高醫療品質,成於2006年獲得日本 Good Design設計獎、2009年台灣專利核准、更在2016年通過衛服部醫療器材認證。郭博昭說明,人在生命終止前,生理資訊是不會中斷的,例如心跳和呼吸,本研發成果可以應用於非常多的疾病檢查和監測。

雲端系統讓睡眠呼吸中止症檢測更輕鬆

郭博昭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研發了一套「雲端睡眠呼吸中止監測系統」,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定義是在睡覺失去意識的時候,呼吸停止至少10秒以上並且因缺氧而造成血氧濃度下降,會衍生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亢奮、高血壓、心律不整、中風等慢性疾病。

傳統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檢查方式必須配戴睡眠生理紀錄儀,病患身上會有數十條電線,造成行動不便無法下床,但透過「雲端睡眠呼吸中止監測系統」,病患只需要在手指戴上感測裝置,測量晚上睡覺的血氧濃度,透過手機將數據上傳並進行雲端分析,就可以知道睡眠時間、窒息缺氧次數等資訊,醫師可以直接上網看報告,判斷症狀及後續治療方式,或是用來判斷病患是否治療成功,目前這套系統已經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雙和醫院、振興醫院、關渡醫院等進行臨床驗證,未來很有機會商品化。

醫療物聯網將解決偏鄉醫療問題

雖然目前醫療物聯網技術蓬勃發展,然而目前在醫療服務上,還是以醫護人員親力親為的高度人工模式為主,醫院裡總是擠滿等待檢查或診療的病人,郭博昭表示,未來透過遠端檢測設備,可望大幅紓解醫院的人潮,許多的檢查項目病人在家就可以測量,透過大數據及AI分析進行初步診斷,若有異常再通知專業醫護人員,進行後續診斷作業,病人與醫師不需要真正面對面就可以達到診療目的,如此一來,就有機會解決偏鄉醫療的問題,實現真正的醫療平權。

(本文由教育部補助「AI報報─AI科普推廣計畫」取得網路轉載授權)

(Visited 53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