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29-2】軌道力學——人類文明的救星?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第二講邀請到淡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系主任蕭富元教授,為我們講述太空中的其他星體對於地球的威脅,再進一步介紹目前科學家們認為可行性最高的解決方法——「重力牽引法」,NASA於2022年完成的DART任務即是此種方式的測試性任務。而此種方式最核心的技術便是軌道力學的計算,它不僅計算出了太空船撞擊小行星的軌道,甚至後續對於小行星受撞擊前後的運行軌道變化觀測也必須仰賴它。可以這麼說,不論日後減少行星撞擊地球的技術如何發展與改變,軌道力學都會是每次任務成敗的關鍵。

Read more

【人物專訪】站在衛星的肩膀上,探索資料應用的更多可能性—專訪林唐煌教授

衛星遙測是現代人類科學發展、人文活動,與災害防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次探索講座邀請到現任的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主任林唐煌教授,分享衛星資料的處理與應用。在這次的人物訪談中,林教授不僅提及衛星資料的背景知識和研究成果,更分享了研究報告以外的故事,以及關於資料利用的看法跟反思。

Read more

【探索29-1】臺灣在全球太空產業轉型下的切入關鍵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由工研院的廖榮皇博士揭開序幕,以「臺灣在全球太空產業轉型下的切入關鍵」為題目,帶領觀眾們認識全球整體太空產業興起的關鍵,以及臺灣在這波浪潮中的機會,如何從現在的「護國神山」發展為「護國群星」!

Read more

【人物專訪】從書本構築的太空夢-專訪張起維特聘教授

中央大學張起維教授是臺灣立方衛星「飛鼠」的計劃主持人。現在更要領導團隊,製作出臺灣第一個成功登月的衛星酬載。雖然張教授從小就對宇宙、太空有興趣,但最後竟然是因為物理考太爛了,才讓教授真正走上航太的領域。作為臺灣年輕一輩(40歲)的太空科研學者,張教授要將在美國科羅拉多學到的訓練框架帶回臺灣,帶學生實際參與衛星計畫⋯⋯

Read more

【人物專訪】玩出南極夢 —— 專訪林映岑助理教授

從小就立志當太空人、在NASA工作的林映岑,因為近視而轉換跑道,想當科學家。從高中開始,她便參加地球科學類的科展,研究閃電與岩石屬性的關係,日日睡在學校、嘗試新想法。大學多采多姿的社團生活,維持自己一貫樂於探索與活潑的個性。走在成為科學家的路上換過不少題目也不曾澆熄這份熱情,跑遍美國各大洲、全世界,甚至是南極。本期探索講座將為我們帶來與太空碎片的巧遇。

Read more

【人物專訪】太空任務的基石:軌道力學設計 —— 專訪蕭富元教授

外太空對人類來說,充滿未知與可能性,是國力的展現,並且基礎工業相互依存。探索外太空需要許多的基礎科學的理論發展,從製造、軌道設計到人體適應,每個環節都將影響任務的成敗。目前任職於淡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系主任的蕭富元教授,以軌道力學為他的主要研究領域,這次的專訪將先由他來訴說,航太產業與人類的關係及軌道設計在其中的重要性。

Read more

【人物專訪】悲觀沒有錯,但要創造歷史,則必須樂觀!專訪廖榮皇博士

廖榮皇博士在工研院服務了二十多年,產出了數十個專利。他的「消防瞄子燈」屢獲國際大獎肯定,並應用於火場拯救性命。現在的他想為整個臺灣牽起太空產業鏈,點亮「護國群星」。這條路雖然困難,但為了造就歷史,他永遠保持樂觀。

Read more

【探索 28-10】後疫情時代的公衛危機,或轉機?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奪走無數生命,更有無數患者在康復後仍飽受「長新冠」所苦,這些現象讓人不禁反思,當今的公共衛生體系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然而,公共衛生危機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就已存在,新冠病毒只是眾多公衛危機的其中一項結果,卻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促使政府和民眾重新檢視迫在眉睫的公衛問題。今天的探索基礎科學講座,邀請到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陳美霞特聘教授,為我們講解後疫情時代的公共衛生危機,以及翻轉危機的可能方法。

Read more

【探索 28-9】氣候變遷下的水質安全課題——我們準備好了嗎?

十八世紀末,工業革命的炬火熊熊燃起,化石燃料轉化成龐大能量推動機械,卻也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到大氣中,使地球在兩百年來不斷升溫,極端氣候出現頻率年年增加。氣候變遷造成熱浪、水災、森林大火等現象層出不窮,但大多數人通常不會意識到全球暖化對飲用水水質安全造成的威脅,今天的探索基礎科學講座,邀請到臺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王根樹教授,和我們分享氣候變遷下的水質安全課題,探討全球和臺灣在暖化下面對的嚴峻水資源挑戰。

Read more

【探索 28-8】台灣海洋保育面面觀 -NGO的視野

直至最近三十年,台灣始接觸海洋、認識海洋,而保育海洋的行動自開放海禁後開始醞釀,環境保護團體、政府單位、相關產業乃至我們每一個人,對海洋從陌生、認識到保育意識的萌芽,這一路的脈絡,隨著台灣社會的工業及經濟發展而變化,唯有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近海洋、與海洋生物產生連結,軟性的開放與民眾溝通,方能產生更長遠的影響,最終目標乃希望人與環境能和諧的生活下去。

Read more

【探索 28-7】淨零碳排的挑戰─從遲滯轉型到加速綠色新政

十八世紀末,工業革命的炬火熊熊燃起,化石燃料轉化成龐大能量推動機械,卻也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到大氣中,使地球在兩百年來不斷升溫,極端氣候出現頻率年年增加。有鑑於此,減少碳排,甚至是在一定期限內達成淨零碳排或碳中和,已是全球共識,今天的探索基礎科學講座,邀請到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周桂田主任,和我們分享全球淨零碳排規劃和目前遇到的瓶頸,以及臺灣在這波減碳的浪潮中如何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Read more

【探索 28-6】AI機器人的發展會走向永續、還是毀滅?

AI 機器人、AI 網紅、AI 寵物狗,人工智慧在近幾年已成為科技發展的熱門關鍵字,在樂見新技術帶來無限可能的同時,人類也開始害怕,有朝一日是否會被 AI 毀滅。然而,根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九項:「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加速創新。」在技術飛速前進的時代,人工智慧所帶來的科技創新如何與永續連結,人類又該如何調適新科技所帶來的影響。

Read more

【探索 28-5】永續金融與責任投資

十八世紀末,工業革命的炬火熊熊燃起,化石燃料轉化成龐大能量推動機械,卻也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到大氣中,使地球在兩百年來不斷升溫,自然資源日漸耗盡。有鑑於此,聯合國在二零一六年提出十七項永續發展指標,希望在二零三零年前,共同解決飢餓、氣候變遷和城市永續等問題。今天的講座邀請到國泰金控股份有限公司程淑芬投資長,介紹十七項永續發展指標中的第十二項——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帶我們認識永續金融和責任投資。

Read more

【探索 28-4】從鋤頭到舌尖的永續城市、健康社區與可食地景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第十一項為「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當人口愈趨集中都市,人們離鄉村也越來越遠,難以建立對於土地的文化認同。都市農耕則可以幫助人們與土地重新連結,深度理解自身與土地的關係

Read more

【探索 28-3】解讀全球氣候政治與能源轉型策略

你是否想過2050年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呢?當車輛不再依靠石油、天然氣,取代加油站的是充電站或加氫站,人們生活在兼具防洪和生態環保的海綿城市中,這是一個人類和大自然共處的理想世界。回到2022年的現在,這樣的理想無法一蹴即就,需要靠長期的累積和改變,而世界各國都正往這個方向努力前進中,我們又該如何在2050年達到減碳清零的目標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