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哪裡有製造,哪裡就有智慧——專訪覺文郁教授

臺灣製造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又以硬體生產為主。然而,隨著國際趨勢的發展,臺灣在製造業的供應鏈上,逐漸從硬體走向軟體的提供,也因此導入了智慧製造。臺大機械工程學系覺文郁教授長期投入在智慧製造的推廣與教育,他認為智慧機械的投入並非取代傳統製造業老匠人的技術與智慧,而是讓他們的經驗能持續傳承下去。而在教育上,他更強調「實踐」的重要,唯有學界與業界接軌、業界回饋需求給學界,才能共創產業的共榮。智慧製造雖然看似與我們距離遙遠,其實它已經融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哪裡有製造,哪裡就有智慧。

Read more

【人物專訪】乘風破浪航向永續——專訪楊舜涵教授

十五世紀末,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地圖、航海、造船都在當時有了快速的進展,有了船舶,人類得以橫跨五大洲、七大洋,國際貿易、文化交流開始形成。如今,我們仍有90%的國際產品依靠船舶運輸。臺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系楊舜涵教授自臺大畢業之後,先進入台船公司負責設計船舶結構,培養實作能力,隨後去到瑞典攻讀博士。在瑞士,她接觸到了海洋永續領域,對於船舶產業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接觸到了不少相關業界的專家。於是,回臺後,她將更多的心力投入在了海洋永續相關技術與產業上。雖然許多人認為船舶工業是夕陽產業,但在她看來,它是聯繫著現代人日常生活所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而這也更加凸顯了該產業走向永續勢在必行的迫切性。

Read more

【人物專訪】建築業的當代挑戰:數位轉型與綠色轉型——專訪謝尚賢教授

建築物的一面牆、一片磚瓦、乃至一個曾經存在的活動空間,都顯示了人與空間的交織下,共同走過的生活痕跡。臺大土木工程學系謝尚賢教授因為對於物理與資訊的興趣,從農工系轉入土木系,從此走入建築業的世界。對他來說,是從Hard Computing到Soft Computing,也是從「只有」標準答案,轉為「沒有」標準答案。但也因為這樣,他能夠看見營建過程中不同專業領域的考量,並進行通盤的整合。這樣跨領域的視野與整合能力,也是當今建築業面對數位轉型、綠色轉型與參與式設計等思維的轉變,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不論轉型前後,每一棟建築物都乘載著人們的記憶、互動的痕跡,並經過歲月的醞釀,化成一篇又一篇精彩的故事。

Read more

【人物專訪】不怕失敗、不斷嘗試——專訪周崇熙教授

農業部統計,臺灣畜牧產業約占農業總產值的34.6%,即便臺灣非畜牧產業大國,在現今種種環境下,精進畜牧養殖的技術仍是相當必要的。臺大獸醫學系周崇熙教授會踏入這個領域,全因他隨遇而安的性格,因為家人的建議,他便順應地走了過來。「既使隨遇而安,但全力以赴」是他的人生哲學。至於研究上,他則秉持「不怕失敗、不斷嘗試」的精神,以開放的心態歡迎種種跨領域合作的機會與可能性。過去,他曾因為實地走訪,而改善了屠宰場的作業流程;現在,他也在為臺灣雞蛋產業努力開拓新契機;未來,他認為精準與智慧化是畜禽業走上永續必經的道路。專長是研究畜禽疾病學的周教授期望藉由自己的專業與教學熱情,為臺灣畜禽業帶來進步。因為在他看來,減少人畜共通傳染病傳播的風險,是他的使命,也是大學老師的社會責任。

Read more

【人物專訪】紡織產業的創新與技術——專訪黃博雄主任

臺灣自日治時期開始發展麻紡織業,用於裝載米、糖、鹽等基礎民生用品。國民政府來臺後,為促進國內經濟發展,棉紡織業持續擴張,直至今日仍為臺灣重要的外銷產品。黃博雄不僅是整合臺灣紡織上、中、下游產業的重要組織「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的產品部主任,更是在前幾年的「新冠戰疫」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口罩國家隊口罩物資總籌指揮。在各方單位運籌帷幄,還有各廠商通力合作配合下,成功穩定住口罩的生產量,成為穩定民心非常重要的因素。黃博雄主任也將分享他在紡織產業歷練多年所觀察到的產業轉型方向,還有如何在「民生產業科技路口」走向永續未來的方向。

Read more

【人物專訪】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專訪徐堂傑協理

「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是日本設計大師橫尾忠則的名言,而這句話,也是傳統產業面臨新世代挑戰與議題最好的寫照。寶成國際集團為國際知名的公司,在製鞋領域已深耕多年,他們在變革來臨之前就已嗅得先機,開始了數位轉型之路。而在因緣際會下,從電信產業轉跳製鞋產業的徐協理,也在轉型之路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也分享到,不論是面對消費者需求的改變,或者是全球對於永續議題的浪潮,「數位轉型」皆是一切的基礎。數據透明化、製程自動化、數位化管理等等,都是企業面臨變革實的一大助力。唯有因應時代的潮流不斷變更企業的管理,才能在潮流中穩固自己的定位。

Read more

【探索29-6】淺談探月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第六講邀請到國家太空中心林新發博士,為我們說說人類與月球的浪漫故事。古今中外,人們就對月亮有無限的嚮往,在各地的神話當中,也都有著月神這個神祇。在科學方面,從伽利略發明望遠鏡以後,人們便從以管窺天一步步走到踏上月球表面。本次講座林博士為我們細細介紹歷史上重要的三波探月熱潮,從美蘇冷戰的太空競賽,到1990年代後的百家爭鳴,最後也會談談近期的「太空時代再起」,分析各個摩拳擦掌準備探月的國家們,它們各自的短期與長期性的目標

Read more

【探索29-5】衛星遙測科技在環境監測之應用策略與挑戰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第五講邀請到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主任林唐煌特聘教授,為我們解答衛星遙測技術的興起與全球環境變遷之間的關聯,並詳細介紹衛星觀測三種頻譜——可見光、紅外光和微波的應用原理,還有它們在民生上、都市規劃上和軍事上的應用實例。接著,也會分析目前衛星遙測技術所面臨的各項限制與挑戰,以及點明未來可期待的發展方向。最後,林主任也申明衛星遙測科學研究對臺灣的重要性,期許研發團隊們能夠發展出關鍵技術,幫助臺灣站上這波太空時代浪潮的浪頭。

Read more

【探索29-4】對天說話:衛星通訊的演變與人造衛星微型化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第四講邀請到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張起維教授,為我們分析低軌道衛星的通訊技術重要性為何?並簡單介紹通訊衛星的演變進程,闡述人類科技從無法放大和轉發訊號的第一代通訊衛星進步到1962年首度透過衛星通訊跨洋轉播奧運影像的歷史;接著分析大型衛星與小型衛星各自的利與弊;最終也分析了臺灣如何在這波太空產業浪潮中站穩腳步。

Read more

【探索29-3】一閃一閃小星星——我們與太空碎片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第三講邀請到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林映岑助理教授,告訴我們當人類發射的外星探測器衰老、死亡變成太空碎片之後,這些碎片對於人類與地球會造成什麼影響?這些太空垃圾該由誰負責處理呢?目前科學家們又想到了哪些方法來處理太空垃圾呢?

Read more

【人物專訪】太空的逐夢者——專訪林新發博士

太空探索一直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嚮往,而人類也在逐夢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1969年阿姆斯壯在月球上邁出的那一小步,在林新發博士心中種下了太空夢的種子。林新發博士是臺灣國家太空中心的元老級工程師,一路走來,見證了臺灣在航太領域的發展。從福衛一號到福衛二號,他都將衛星當成自己的小孩般細心呵護與照顧。2016年福衛二號正式除役,他雖然滿是不捨,但對於他的這個孩子12年來為臺灣所做出的貢獻深感光榮。正是因為有林博士這些專家們付出熱情、努力與決心,人類的太空探索之旅才能漸漸逐夢踏實。

Read more

【探索29-2】軌道力學——人類文明的救星?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第二講邀請到淡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系主任蕭富元教授,為我們講述太空中的其他星體對於地球的威脅,再進一步介紹目前科學家們認為可行性最高的解決方法——「重力牽引法」,NASA於2022年完成的DART任務即是此種方式的測試性任務。而此種方式最核心的技術便是軌道力學的計算,它不僅計算出了太空船撞擊小行星的軌道,甚至後續對於小行星受撞擊前後的運行軌道變化觀測也必須仰賴它。可以這麼說,不論日後減少行星撞擊地球的技術如何發展與改變,軌道力學都會是每次任務成敗的關鍵。

Read more

【人物專訪】站在衛星的肩膀上,探索資料應用的更多可能性—專訪林唐煌教授

衛星遙測是現代人類科學發展、人文活動,與災害防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次探索講座邀請到現任的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主任林唐煌教授,分享衛星資料的處理與應用。在這次的人物訪談中,林教授不僅提及衛星資料的背景知識和研究成果,更分享了研究報告以外的故事,以及關於資料利用的看法跟反思。

Read more

【探索29-1】臺灣在全球太空產業轉型下的切入關鍵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由工研院的廖榮皇博士揭開序幕,以「臺灣在全球太空產業轉型下的切入關鍵」為題目,帶領觀眾們認識全球整體太空產業興起的關鍵,以及臺灣在這波浪潮中的機會,如何從現在的「護國神山」發展為「護國群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