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站在高「鋼」,眺望未來——專訪蔡宇庭研究員

分享至

12/02(六)蔡宇庭研究員主講:「STEEL BE WITH YOU~鋼鐵與生活」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

中鋼公司鋼鐵研究發展處 蔡宇庭 研究員|來源:講師提供

採訪、撰文|李宜靜

審定|蔡宇庭 研究員

人類進入鐵器時代後,生活模式也得以轉變。古時候,人類將鐵器用於砍樹、種田、狩獵;如今,人類也同樣使用鐵器,除了在日常中作為工具使用,也成為建築、交通的一部分,提供人類避風遮雨的基本材料。鐵製品也時常成為製造其他產品時的好助手,例如螺絲釘、扳手。生活中,無所不見的材料,如何支持我們的生活到現在,而它又面臨著什麼挑戰呢?本次的講座將由中鋼鋼鐵研究發展處蔡宇庭研究員帶來「steel be with you~鋼鐵與生活」,講座前我們邀請他來和大家分享研究員的日常,以及中鋼近年來有什麼新發展。

 

研究員的日常:做推論、實驗、驗證假設

現職中鋼鋼鐵研究發展處研究員的蔡宇庭,有著臺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許多人就讀博班後,選擇至教育單位擔任教職,但蔡宇庭則選擇到業界工作,工作內容同樣在進行研究。他說之所以選擇進入中鋼,除了業界資源穩定外,也可學以致用,開發出有用的新產品,若要在學術界繼續發展,則需要擔任更多主動找資源、整合各學門的角色。研究員的工作內容其實與博班時在進行的事情相當類似,做實驗、證明推論、寫研究報告是他的日常。儘管鋼鐵已經廣泛被使用,然而,在蔡宇庭的研究日常中,經常要面對到許多新的問題,實驗也經常做出不符預期的結果,而需要深入進行探討。

中鋼的研究發展處通常有兩項主要的任務,第一個是解決生產線上的問題,像是提升產品的機械性能及品管要求;第二個則是針對客戶的需求進行研發及測試。鋼鐵業目前在臺灣產值為1.4兆,佔GDP的6%,從事鋼鐵業工作者約為五萬多人。從上游到下游,已經在臺灣形成一個很完整的產業鏈。中鋼扮演的主要是上游的廠商,提供下游廠商原料;下游廠商則負責設計和製造出最終產品。蔡宇庭說,鋼鐵業的產品小至螺絲釘、手工具、汽車零組件,大至建築、橋梁,各式用途的產品機械性質不一,因此研究員們時常需要和下游廠商來回討論需求。雖然臺灣許多中小型工廠仍以代工為主,然而,經過他們的機械性質測試,有時品質甚至不輸日本、德國等大品牌。

 

兩大挑戰:AI數位轉型、低碳轉型

從日治時期開始發展,到了六零年代,中國鋼鐵公司成為十大建設之一,因此鋼鐵業在臺灣可以說是發展相當悠久的產業。儘管如此,隨著時代的快速變遷,仍面臨兩項轉型挑戰。首先是AI的數位轉型,現在許多產業都開始將AI帶入工作中,然而鋼鐵業的基礎雖然已經穩固,但蔡宇庭坦承,要把AI導入製程中,仍有許多難關得克服,目前中鋼也投入大量資源努力在做。第二個則是低碳轉型,鋼鐵業的碳排占全世界碳排的9%,中鋼則占臺灣總碳排的10%。鋼鐵的基本製程,是將煤炭加入鐵礦石,將鐵礦石還原為鐵水,至於碳則會被氧化,而產生二氧化碳。因此減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項非常大的挑戰。中鋼目前轉型的面向,包含蒐集廢鋼重新回收,多利用再生能源等等,同時,也正在發展新技術,希望能透過碳捕捉技術,減少碳排到大氣中。對於中鋼來說,高值化精緻鋼廠及綠能產業為未來發展的重點。

雖然鋼鐵業現在因為碳排問題需要解決,而面臨轉型的挑戰,但鋼鐵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現在人幾乎離不開鋼鐵。這次蔡宇庭研究員要分享的是「鋼鐵與生活」,凡舉汽車、橋、住的幾乎都要用到鋼鐵。在這此演講中,他將告訴我們鋼鐵是如何出現?和人類的關聯是什麼?現在又有哪些新的進展。

(Visited 229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