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不怕失敗、不斷嘗試——專訪周崇熙教授
10/28(六)周崇熙教授主講:「旭日東昇 爾牧一新:邁向智慧化與精準化的畜牧業」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
採訪、撰文|李宜靜
審定|周崇熙 教授
農業部統計,臺灣畜牧產業約占農業總產值的34.6%,即便臺灣非畜牧產業大國,然而在動物性蛋白質消費量日漸增長,又面臨人力短缺、環境變遷的風險下,仍必須不斷精進養殖技術,打造健康的畜牧生產體系,減少疾病的傳播風險,同時也避免對國外進口的高度依賴。本次講座將由臺大獸醫學系周崇熙教授帶來「畜日東昇 爾牧一新:邁向智慧化與精準化的畜牧業」的演講,在講座開始前,先來聽聽他的學思歷程如何一起和臺灣畜牧業邁進。
隨遇而安,願意接受失敗的科學家
若要以其求學歷程來激發青年學子的研究夢想,周崇熙語帶有點歉意地說,「跟大家想像中的可能不太一樣,我其實並不是從小就立志要當科學家。」大學一開始讀的是臺大畜產系,大二時轉至獸醫系,回想起過去的經歷就和現在有些學生一樣,求學時的選擇很多時候是順從家庭的期待,但剛好隨遇而安的他願意敞開心胸去面對各項挑戰,也很幸運地在實驗室的天地中找到歸屬感,也就一路成為了現在的他。對他而言,人生就是遇到什麼事,就全力去面對並完成。當然,研究的工作難免會遇到瓶頸,在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獸醫學博士求學時,有一段時間實驗成果都不如預期,但是一位學姊的鼓勵「research就是repeat跟search,不怕失敗與不斷嘗試」。這句話他牢記在心,對於研究更能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他不認為要發到多好的期刊的成果才是研究,但要願意面對重複失敗的歷程,他相信問題總能有被解開的一天。
鼓勵學生參與社團,創造跨域的機緣
回國後,他到臺大獸醫系任教,面對大學的教育體系,他從自身學思的經驗中找到一套帶領學生研究的方法。他喜歡在非正式場合裡與學生交流,之前在國外求學時,許多研究的發想是在輕鬆的聊天過程中產生,比如和工業工程學領域的學長打籃球時,聽學長們分享如何改善汽車製造工廠製程的經驗,周崇熙就想到畜禽業的屠宰場也算個小工廠,也可以嘗試將這樣的概念應用,於是回國後,獸醫與工業工程的跨領域團隊,在臺灣中部一間屠宰場嘗試了製程改善的研究。經過實地量測參數與建模組軟體模擬,發現原先每一隻豬只有200秒的放血時間,但豬隻卻反而會在後面的製程中擁塞等待,經過團隊模擬計算,若把放血時間降延長至400秒,不僅不會影響到整體製成速度,還能將豬隻進行更充分的放血,增進豬肉品質,這就是一個成功的跨領域合作成果。因此他很鼓勵學生參與社團,也常安排輕鬆的交流活動,認為多與其他領域的人交流,是促進「跨域」合作的好機會,能激盪出更多有趣,且能解決現實問題的點子。
研究是為了解決現場問題,與畜禽業共同進步
以畜禽生產及公共衛生為研究專長的他,認為瞭解現場是進行研究前非常重要的關鍵。他說大多時候獸醫系的教學邏輯,當看到畜禽動物出現健康異常就進行解剖,過分重視去探索是否有傳染病原的可能性,但有一半機會的健康異常其實導因是飼養環境的不良,造成動物的不適,或而再引起更多疾病的症狀,所以親赴瞭解養殖環境實際的狀況,才能有機會根本性地解決疾病問題。另外,關於減少人類經由進食動物性產品而感染沙門氏菌的課題,由於從養殖、屠宰、加工、販售到廚房料理各階段都可能是感染的機會,要找出真正的汙染源就必須一步步去溯源,回頭找出在整個供應鏈中發生的問題,才能予以改善解決。因此他的研究大都講求依在現場採樣分析的實證,瞭解傳播途徑,再和農民或產銷團體溝通,使產學兩端能夠銜接起來,共同朝向智慧化與精準化管理,除了減少畜禽疾病播的可能性,也使品質和產量都能加值提升。他最近的一個研究成果,是與民間雞蛋企業合作,從源頭監控生產線的品質,使臺灣能生產出第一顆可生食級的雞蛋,在今年10月上市,帶來臺灣雞蛋產業的新契機。
精準與智慧化的畜禽業,讓動物健康也減少環境汙染
接著,他談到越來越頻繁的極端氣候也影響了畜禽的健康維持,在一天內溫差多於攝氏10度的養殖環境,畜禽的生理緊迫導致對於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因此畜禽舍的環境管理顯得十分重要,通風及適當地調控溫溼度,精準給予適能飼料,更可以改善動物的體型、避免飼料浪費。他認為未來畜禽的健康管理會像照顧溫室的花朵一樣,需要智慧化地調控環境條件,並且精準化地滿足動物生理(及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加強生產線的管理,廢棄物能減少及進行再利用,將是追求畜禽業環境永續的好機會。
對周崇熙來說,他很樂意帶著學生進入這項專業,也需要跨領域合作的機遇,並且把自己放在解決問題的角色,希望能藉由專業與教學熱情為臺灣畜禽業帶來進步,讓消費者吃到更好的畜禽產品。減少人畜共通傳染病傳播的風險,是他的使命,也是大學老師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