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大學教授】平凡卻不平凡的遺傳學家|臺大昆蟲系曾書萍助理教授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區,既不會太快也不會太慢,我們不必把自己的時區與他人相比,並要相信生命中的一切都有美好的安排。」這是臺大昆蟲系曾書萍老師在學術生涯一路走來,用來勉勵自己,亦希望鼓勵學生的話。與曾老師聊到她的螞蟻遺傳學研究時,她那雙閃閃發亮的眼睛讓人印象深刻,充分展現了她對螞蟻研究的濃厚熱忱。

Read more

AI老師改作文——學習英語及自動寫作評量系統

「寫作」對於許多人來說,想必是學習語言當中最難突破的項目。除了寫作本身學習門檻較高之外,也有部分原因在於難以自主練習,畢竟自己完成練習寫作後,作品一般難有人給予評點與教導。但或許AI老師可以解決這個問題!Wilson等人便針對學生們使用MI Write練習寫作之後的成果,進行數據分析與比較,以確認以AI練習寫作,是否真的能幫助寫作能力的進步。

Read more

又紅、又悶、又炎熱:都市熱島效應如何讓酢漿草由綠轉紅

黃花酢漿草 (Oxalis corniculata) 是世界上分布第三廣泛的維管束植物,不僅在野外綠地常見,都市內的各個角落也能看見它們的蹤跡。儘管它們有著極強的韌性,都市熱島效應導致的高溫,對酢漿草來說,仍然是一大威脅。在強大的選汰壓力下,住在都市中的酢漿草演化出紅色葉子的特徵,在高溫壓力下仍能保有較佳的生長表現,因應都市環境的挑戰。

Read more

甲骨文的「兕」與古代中國的犀牛、聖水牛

犀牛在所有陸棲動物中體型僅次於象,目前全球僅存四屬五種,亞洲殘存的三種過去皆曾生存於中國境內,直到二十世紀中期才滅絕。中國犀牛的消失與環境、人為因素皆有關聯。從考古遺留可知商代晚期中原一帶有犀牛棲息,過去學界曾一度認為甲骨文的「兕」字即犀牛的象形,但經過一番論證後今日已改為聖水牛,一種從未被馴化的野生水牛,也不是今日中國境內家養水牛的祖先,在商代晚期牠們是狩獵與崇拜的對象,商代文物中常見聖水牛的形象,與另一種家養黃牛有顯著區別。迄今甲骨文中並沒有找到表犀牛的字,最早的「犀」字僅見於西周晚期金文,是個用作族氏名的形聲字。

Read more

黃金時代就要來了嗎?世界上最薄的黃金曝光了!

金箔是一種極薄的黃金薄片,常用於裝飾甜點以提升奢華感,其厚度約為10-7米。隨著科技進步,材料科學家合成了僅一原子層厚的金箔片,稱為Goldene,這是一種二維材料,又被稱為石墨稀的金黃表兄弟。Goldene是一種半導體材料,能幫助精確控制電流,滿足奈米電子元件需求,而且其巨大的表面積使其成為優異的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瑞典林雪平大學發展出防止Goldene捲曲的方法,但製備過程相當耗時,若要大規模生產仍有難度。未來,隨著製備技術的完善,Goldene將在奈米元件和催化領域發揮更大作用,讓我們一起過上一個真正的「黃金時代」。

Read more

【探索31-1】小型模組化核能電廠安全嗎?

曾經,核能被視為解救未來能源缺乏問題的良藥,但隨著1987年車諾比的一聲爆炸,「核能」這個名詞被蒙上了厚厚的陰影。時過多年,好不容易民眾對於核能不再恐懼時,2011年的福島核災,又再次讓人聞「核」色變。對於核能的「去」與「留」,成為持續爭議的火熱話題。儘管核能對許多人來說存在著巨大的隱憂,但我們不可否認,它產生能源的效率與量能使得我們難以割捨,尤其是面對淨零目標,我們真的有辦法不使用核能便達成嗎?偌大型核電廠存在安全隱憂,那麼小型模組核電廠是否會是解決能源問題的良藥呢?本期探索基礎科學講座邀請清華大學小型原子爐的「爐」主李志浩教授,來與我們分享核能的應用與問題,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走向。

Read more

【AI新浪潮:生成式變革】文化的轉變:創作新時代,是誰在創作?

AI新時代的來臨不只帶給我們便利的生活,也同時在某些領域帶來了衝擊。關於AI繪圖、AI創作的爭議,讓一般民眾與專家學者們皆熱烈討論著。究竟在這個嶄新的創作時代,是「誰」在創作呢?當AI生成圖創作完成後,著作權又該歸屬於誰?在文藝領域方面,我們又該怎麼看待人與AI之間的關係呢?本期的AI沙龍講座,將與大家一起討論AI帶來的文化轉變。

Read more

少了你,我變得格外軟弱——讓甲蟲翅鞘堅硬的共生菌

甲蟲具有堅硬的翅鞘和外骨骼,這些堅硬的翅鞘不僅能保護翅膀,還能防止天敵的攻擊。然而,翅鞘如此堅硬的關鍵其實來自牠們的共生菌。以象鼻蟲為例,其共生菌Nardonella能夠完成大部分「酪胺酸生合成」反應。酪胺酸是象鼻蟲形成堅硬外骨骼的關鍵前驅物,如果酪胺酸不足,象鼻蟲便無法形成堅硬外骨骼和翅鞘,從而影響生理功能和健康。以往可能會直觀地認為,這些堅硬翅鞘是昆蟲自己合成的,但事實上,這個過程需要昆蟲和共生菌的合作才能完成。

Read more

用機器學習技術開發美國空軍飛行員的決策支援系統

近年來隨著疫情的衝擊,一些航空公司為了因應航班取消所帶來的虧損,進行了相關的人事調整,但隨著疫情的收束,人才需求又成了迫切的議題。隨之而來議題,也讓民間的航空企業和軍方的空軍需求形成了拉鋸關係,如何確保飛行員等相關航空人員的配置,又能因應時代需求,正考驗整體航空事業。

Read more

人們對金屬的初步瞭解:Drude模型

自西元前8000年起,人類開始使用銅鑄造物品。到了西元前3300年,人們進入了青銅時代,開始提煉金屬製作工具和武器,但對金屬的本質並不清楚。1900年,保羅.德魯德 (Paul Drude) 提出Drude模型,假設電子在金屬中隨機運動並受磁場和電場影響,成功預測金屬電阻率隨溫度變化的趨勢,並解釋金屬的導熱性,因此人們有了對金屬最初步的定義:「電子能夠在當中自由移動的材料」。然而,隨著更多在金屬材料中不同物理現象的發現,Drude模型並無法符合所有的實驗結果,因為它並沒有電子的量子現象納入考慮。雖然如此,Drude模型仍提供我們一個理解電子在金屬中運動的基礎。

Read more

每個人都可以說上一兩句?跨國民調揭密各國民眾如何看待AI

如果我問你:「你對『AI是什麼』相當瞭解嗎?」你會怎麼回答呢?著名民調公司Ipsos曾分別在2021年與2023年在31國進行這樣的測試,而結果可以說是出乎意料。平均來說,2023年的民調結果有67%的人民認為,自己相當瞭解AI,但這有可能嗎?再從兩次民調結果數據來看,2023年與2021年的數據相比,竟然只提高了3%,要知道,2022年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可以說2023年是AI蓬勃發展的一年,僅僅增加3%的民眾瞭解AI顯然說不過去。這樣的數據意味著什麼呢?這是否代表,我們自以為對於AI議題的擔憂,其實很有可能根本並沒有直擊核心呢?

Read more

從神經標記一窺情緒疾病的性別差異

在心理疾病中,性別差異是無法忽視的盛行率議題。儘管遺傳、家庭等風險因子可以解釋一部分的差異,不過針對情緒疾病的性別差異,有關神經標記的研究則相當稀少。這次,來自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學者,透過功能性磁振照影,一窺與情緒疾病的性別差異有關的腦區。

Read more

由甲骨文「狐」字考訂而起的「霾」字隸釋談「貍」為何物動物

由甲骨文「狐」字考釋而起的爭議牽涉到一個過去隸釋為「霾」的字,有學者認為這個字的動物形聲符舊釋為「貍」,其實應為「狐」,有著修長身體,或弓身,嘴尖,大耳,長尾下垂的特點,也因此該字應重新隸定為从「雨」「狐」的字,表雨下得過多,或表下雨時天空昏暗、空氣混濁的狀態。西周金文「貍」字的形符有尾部上翹之特點,若再參考早期文獻,可證貍是一種類貓動物,與人關係親近、擅於捕鼠且喜食雞,推測為石虎。「貍」非指今日的家貓,原因在於家貓是外來種,在西周時期尚未被引入中國。家貓至遲在西漢初年被引入中國,進入之初並未立刻取代石虎作為解決鼠患的幫手。早期文獻裡的「貓」常與猛獸並舉,也能捕食田鼠一類動物,又為狩獵對象,推測較可能是歐亞猞猁。

Read more

象蟲襲來怎麼辦?──透過生態棲位模擬預測物種分佈模式並評估蘇鐵蛀莖象鼻蟲入侵風險

蘇鐵是常見的園藝造景植物,由於搭上近年賞玩塊根植物的風潮,除了經常被栽植於公園、學校的琉球蘇鐵外,外國產的蘇鐵植物也成了新寵兒,然而卻有一種來自澳洲的象鼻蟲會蛀食蘇鐵莖幹,一世紀以來,多次入侵歐、美植物園,並會感染外國產蘇鐵而使其凋亡。究竟這些蘇鐵蛀莖象鼻蟲是否有入侵全球的風險呢?氣候變遷會如何影響其分布?我們又應如何因應呢?透過生態棲位模擬,我們得以初步地評估其威脅性。

Read more

【AI新浪潮:生成式變革】人機關係的變化:虛擬分身與現實生活的奇幻交會?

科技發展改變了我們和智慧裝置的互動模式,大幅增加人類的螢幕使用時間,未來人類醒著的時間大部分會在線上,和真實世界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世界衛生組織在2020年將網路成癮列為人類共同挑戰,美國醫學會也發現網路成癮會降低白天注意力、惡化人際關係、提高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人機介面發展有缺點也有優點,如何善用科技的優點來改善人類福祉、讓生活更加便捷,成為當代重要議題,今天的AI沙龍邀請到人機互動專家,分享該科技在未來正面的優勢和潛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