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I防治自然災害

氣候變遷與人為活動使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日漸頻繁,而及時影像監控對於相關災害的預測及應變至關重要。高解析度影像,與AI的圖像辨識技術,使研究人員能深入且及時地了解地貌與環境變化,並適時發出警訊,除有助於災害預測與防災示警外,亦可應用於生態研究、保護區的規劃,甚至於物種的保育。2017年五月,美國馬里蘭州位於兩條支流交會處的埃利科特市 ( Ellicott City ) ,市中主要街道因一場暴雨成了湍流,並造成一人死亡。對於埃市居民而言,洪汛並非新鮮事,但森林的開發卻使其威脅更劇。依據美國國家氣象局的說法,近似規模的水患在過往約每千年才有一次發生機會,然而在短短三年內,此次已是埃市第二度遇到類似情況。

Read more

【積體電路60週年】施敏與浮閘記憶體

■半導體界有名的華人,大家多半想到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但半導體界具影響力的華人並不只他一人,本文將介紹另一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施敏。
施敏於1968年研發出「浮閘記憶體效應」,並製作出第一個非揮發式記憶體(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NVSM),影響半導體產業甚鉅。若沒有這項發明,就不會有今天的手機、平板或其他電子產品。

Read more

誰是臥底?智慧電網的網路安全

■當電網變得非常聰明,能夠根據蒐集到的資訊即時應變時,駭客也從中發現了他們的商機。以往電網由人力監控,因為人類會以較宏觀的角度進行診斷,所以異常的訊息往往不會直接反映在決策上。然而當電網由人工智慧所操控時,對資訊的敏感度也隨之提升,只要在不知不覺中夾帶錯誤的訊息,就可以左右他們的決策,進而讓局勢往駭客們的意向發展。那麼如何避免這些智慧電網「聰明反被聰明誤」呢?就要讓他們變得更聰明,懂得分辨誰在欺騙他們。

Read more

當人工智慧結合量子電腦

量子電腦此一嶄新運算科技正如烈火烹油般遍地開花。諸如Intel、IBM、Google、Microsoft等科技巨頭,相繼投入量子運算法與相容硬體設備的開發,如微軟於2017年發表程式語言「Q#」,協助量子電腦的軟體開發;同年IBM更宣布研發出全球首台 50 量子位元的量子電腦。即便量子電腦是否能完全取代現有最先進的傳統電腦仍備受爭議,但可以期待的是:在不遠的將來,小規模的量子電腦或能輔佐人工智慧,讓機器學習發揮更大的潛能。

Read more

雖不滿意,但還可以接受的共生關係?

■斑點鈍口螈與一般蠑螈不一樣的點在於:牠是唯一會在自己的生活史中與藻類共生的蠑螈,也是唯一有這個現象的脊椎動物喔!在1888年首先由奧爾(H. Orr)觀察到胚胎中有綠藻。1910年藍伯特(F.D. Lambert)將胚胎內的單細胞綠藻命名為Oophila amblystomatis。

Read more

手語辨識─聽障人士也能使用的家庭智慧助理

「如果語音代表著未來的科技趨勢,那麼那些無法聽或說的人們,又該怎麼辦呢?」這是Abhishek Singh,一位業餘軟體開發者的初衷。最近,他在Youtube平台上上傳了一部影片,實際演示如何以手語與Amazon智能助理Alexa溝通。透過自行開發的軟體,由視訊鏡頭所捕捉的手部動作影像,能自動轉換成文字和語音。Singh甚至能不發一語地與Alexa寒暄。期盼在以語音辨識為主流的人機介面研究中,顧及聾啞人士的手語辨識也能有自己的一片天,讓所有人都能親身體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

Read more

【積體電路60週年】Intel三巨頭

■摩爾是半導體巨擘Intel的創始者之一,Intel是當今CPU的霸主,也是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公司。Intel於1968年創立,而開啟這場偉大創業之旅的先驅有三位,分別是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以及安迪·葛洛夫(Andrew Grove)。本文便將簡單介紹三人的生平以及Intel的創立過程。

Read more

AI與自閉症治療

「如果你曾經接觸到一個自閉症案例,那你也不過是看到了一個個案。」(“If you have met one person, with autism, you have met one person with autism.”)每個自閉症個案的行為表現差異甚大,治療的方式也會因人而異。因此,治療師往往藉由長期的陪伴與觀察經驗,為每位孩童設計專屬的療程。近來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結合「個人化深度學習網路」與孩子們感興趣的機器人,教導他們模仿表情並產生合適的回應。同時機器人也能解讀孩童的反應,協助治療師了解孩童的生理與心理狀況。

Read more

【積體電路60週年】發明者Jack Kilby

■在台灣,積體電路不僅是一個科技名詞,更是撐起經濟的一大支柱,以台積電為首的產業鏈,從上到下創造了無數工作機會及GDP。2018年是積體電路誕生60周年。在這段時間裡,究竟是哪些人披荊斬棘,鋪平了人類便利的生活的大道?本系列將帶各位讀者認識積體電路發展史上的幾位重要人物。

Read more

輕量加密、同態加密與區塊鏈:新世代密碼學的三大聖杯

密碼學是安全通訊的基礎。密鑰是加解密訊息的重要依據。對於密鑰持有者以外的人而言,唯有暴力破解或竊取密鑰一途。前者需要龐大運算資源,可能一輩子都徒勞無功,後者相對而言容易許多。1970年代, Whitfield Diffie提出一個嶄新的密鑰分享協定,解決了如何安全傳遞密鑰的難題,奠定現代安全通訊的基礎,也因此獲得圖靈獎殊榮。然而隨著AI與物聯網的興起,密碼學也因此遭遇新的難題,本文將聚焦於其中三項前景看好的潛在解決方案。

Read more

可能的新物質相(二):重力學的類比

■「fracton」雖然是新穎的物理態,但我們卻能從現有的電磁學與重力學中獲得許多直覺,從而也激發許多反饋。讓我們想像有一個跟電磁學很像的理論,在這理論中的「電荷」遵守高斯定律,更甚者,這理論中的「電偶極」也遵守高斯定律。若我們偷偷往上翻閱,便知道這兩個高斯定律會導致任何局部的物理操作都沒有辦法改變淨電荷以及淨電偶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