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辨識─聽障人士也能使用的家庭智慧助理

分享至

手語辨識─聽障人士也能使用的家庭智慧助理

編譯/葛竑志

語音助理熱潮

近年來,傳統上藉助打字或手寫的人機互動方式已逐漸式微。在這樣的趨勢下,各大科技龍頭如Amazon、Google與Apple也紛紛推出了自家的語音智慧助理,期待能在廣大的潛在市場中占得先機。根據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與Edison市場研究公司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截至2017年底,每六位成年人就有一位擁有智慧助理,近四成的人更表態願意為了智慧家電而添購[2]。調查也顯示,智慧型助理已逐漸取代傳統收音機、手機與電視,成為人類的科技新歡,顯示大眾已經越來越能接受這種新型態的科技互動模式。

但在這股熱潮之中,先天聽障者往往淪為被忽略的一群。由於聽力受損,幼時的他們無法如常人般,藉由反覆聆聽與模仿來訓練發音與咬字,所說的話語也因此經常難以被現有的語音辨識系統所辨識。然而,既然智慧語音助理的市場定位是要成為每個家庭的必備工具,那便應該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活,考量到所有人的需求與困難。畢竟,科技,始終要和人性無縫接軌。

其實並不困難

出乎意料的,以現有的技術而言,手語辨識並不困難。Singh僅利用TensorFlow自行在筆電上寫了一套深度學習架構,將一些手語影片與對應的文字送到模型中,以訓練機器如何將一連串的手語動作轉換成文字。最後借助google小姐的幫助,將句子朗讀予Amazon Echo(語音助理),而Echo的回答也能自動轉換為文字,供聽障者理解。「靠著一台筆電就能完成這些事,對那些具備攝影機和螢幕功能的語音助理來說,沒道理不能做到這件事情吧?」Singh如此說道。

並非沒有先例

其實早在2013年,Microsoft便已發表了一篇針對手語辨識可行性的評估報告[3]:藉由自家產品Kinect的深度影像與追焦功能,機器可以精準判讀手部動作,並透過機器學習理解所表達的意義。然而,隨著Kinect停產,相關發展也因此沉寂了一陣子。直到2017年,知名視覺運算技術領導廠商Nvidia,於GTC大會上發表了即時手語辨識技術[4],在Seq2Seq架構下,得力於繪圖處理器 ( GPU ) 在運算速度上的幫助,實現即時手語字幕的可能。

然而,卡內基梅隆大學人機互動專家Jeffrey Bigham認為:無論是輸入端的電腦視覺技術,還是輸出端的語言處理,現有的手語辨識系統難稱完備。即便是Alexa,仍只能解讀片段語意,算不上真正理解一種語言。除此之外,有別於一般既定印象,手語不僅止於手部動作,更包含了過程中所有的肢體動作與臉部表情。

英國聾啞協會Aine Jackson則對此抱持樂觀態度,並冀望於如Singh這樣的人,在語音辨識的發展如日中天時,仍願意發揮自己的創意與想像力,顧及如聽障者等小眾被忽視的訴求。不僅是透過影像辨識,其他如能直接感測手部動作並讀取手語的手套,或將文字透過虛擬角色以手語表達的軟體,在在都是他們的用心與巧思。

 

編譯來源

“Alexa hacked to grasp sign language”, BBC News, 2018.

參考資料

  1. The Smart Audio Report, National Public Media, 2017.
  2. Kinect Sign Language Translator, Microsoft Research Blog, 2013
  3. Samantha Zee, Whose Sign Is It Anyway? AI Translates Sign Language Into Text, Nvidia Blog, 2017

(本文由教育部補助「AI報報─AI科普推廣計畫」執行團隊編譯)

(Visited 4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